逼走一位大使,搅动政军关系 “大忽悠”搞乱美巴高层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m184015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美籍巴基斯坦商人伊贾兹在美巴之间掀起轩然大波,动摇了两国脆弱的盟国关系。这位商人大大咧咧地宣称,他今年曾为巴政府游说美国军方,去迫使巴军方领导人下台,而让他这么做的,是巴驻美大使哈卡尼。此事持续发酵,哈卡尼现在已经引咎辞职。
  
  一份神秘备忘录
  伊贾兹10月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今年5月,恐怖大亨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内被美军击毙,这让巴总统扎尔达里“压力很大”。一方面,民众觉得政府无能,竟让美军在境内动武;另一方面,也是当局最担心的,是军方的不满。巴军方一向在国内政治中充当重要角色,政变也是常事,巴政府需要美国为其撑腰。伊贾兹称,在这种情况下,扎尔达里选择哈卡尼与美方沟通。
  哈卡尼出生于1956年,在华盛顿外交界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夫人法拉赫是总统的发言人,也是执政的人民党核心人物。哈卡尼长期批评军队干政,2009年担任驻美大使后,多次帮助巴美关系走出低谷。
  伊贾兹称,扎尔达里希望通过哈卡尼向美方表示,不是他不愿反恐,而是常受军方掣肘。因此,希望美方对巴军方施加压力,迫使现任陆军参谋长吉亚尼将军和三军情报局局长帕夏将军下台。伊贾兹称,哈卡尼得到的指示是“秘密操办”此事,因此,他不好亲自出面,就把想要办的事写成备忘录交给自己。
  伊贾兹没有吹嘘自己和哈卡尼的关系,但哈卡尼能找他做“信使”,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事实上,两人已经认识10多年。伊贾兹称,自己想方设法,把这份备忘录交到了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将军的办公桌上。据说,马伦曾在今年9月“咆哮般”地猛烈抨击巴军方,就与这个备忘录有关。
  
  一位有一说二的商人
  伊贾兹到底是何许人也?
  伊贾兹1961年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长在弗吉尼亚州乡村,父母都是移民美国的巴基斯坦大学教师。他本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他结过3次婚,生了5个孩子,并在纽约成功创办了“新月投资管理公司”。他每年有几百个小时搭乘私人飞机来往于美国和欧洲,做各种投资生意。
  在商界,伊贾兹走官商结合的路子,拉拢美国政界一些退下来的官员蹚路,在美国政商两界倒也打下了一片天地。比如,他的一位合伙人是美国前空军中将阿布拉哈姆森,这人是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还有一个合伙人是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詹姆斯·伍尔西,这位曾经响当当的人物,成了伊贾兹下属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据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伊贾兹还斥资数十万美元支持美国民主党,帮助克林顿夫妇募集竞选资金。他的黑莓手机里,有一大堆政治名流的电话,包括美国前总统戈尔、现任的参议员克里、奥巴马的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琼斯等。
  有了这些关系,伊贾兹本人也有了忽悠的资本。他喜欢在美国媒体上露面,CNN、《华盛顿邮报》等重要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发表的评论,而且,捅出的经常是“爆炸性新闻”。比如,2003年,他声称自己在1996年到1998年间,曾多次向克林顿政府建议,去主动改善与苏丹政权的关系,以换取当时正在苏丹的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情报,而且,如果两国关系改善了,“苏丹政府准备立即逮捕在该国生活了5年的本·拉登”。不过据说,克林顿政府没有听从伊贾兹的“建议”,并认为他是个“狂想症”患者。而且,直到“9·11”发生,美国中央情报局也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苏丹曾想交出本·拉登。
  2003年,伊贾兹又宣称拉登在伊朗。他说:“消息来源在伊朗境内,而且是目击者口述的。”实际上根本没有此事。伊贾兹后来辩称,“我当时说此事的时候,确信一定会得到更进一步信息。”他甚至告诉阿联酋媒体:“伊朗有一颗核弹,还在不断制造更多的核弹。”实际上,伊朗至今没有一件核武器。不过,伊贾兹有自己的理由,他说:“我的观点是,伊朗一定有、至少是组装了一颗原子弹。”2003年,伊贾兹还告诉英国《卫报》,自己曾是小布什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中间人”。
  2004年,伊贾兹又爆料说,他向小布什政府证实了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直到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国也未在伊找出一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伊贾兹坚持说:“伊拉克从伊朗走私了大量的化学弹头,准备给美国造成重大伤亡。”后来,伊贾兹又改口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报告,我是听一名在伊拉克工作的美国前情报官员说的。”
  伊贾兹说话真真假假,美国后来有人戏称他为“核不扩散和恐怖主义专家”。他忽悠起来有根有据,虽然大多数人没把他的话当一回事,但据说经常让小布什半信半疑。
  
  选错了人,还是做错了事?
  不过这次,伊贾兹忽悠大了。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充当“信使”绝对是真,而且,巴三军情报局局长帕夏曾在伦敦见过自己。按照他的说法,他在10月22日晚上在伦敦见了帕夏,地点是“帕夏将军位于伦敦洲际酒店的房间”,两人谈了4个小时。会谈时门外有巴基斯坦便衣把守,将军身穿深色西装,态度安详。帕夏证实,伊贾兹与哈卡尼确曾通过黑莓手机联络,并讨论了备忘录全部内容。据伊贾兹说,哈卡尼用两部黑莓手机和他联络,一部在5月9日到12日之间用,另一部在6月下旬用。
  11月8日,马伦的发言人说马伦不知道这份备忘录。这让伊贾兹下不来台,就越发咬定确有其事,还公布了自己和哈卡尼之间的短信和通话记录。11月16日,马伦承认确实收到了这样一份备忘录,但并不是由伊贾兹递送的,而是奥巴马的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琼斯送来的。马伦说,自己对这份备忘录没在意,因为觉得它“不可信”。
  备忘录的存在,使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非常尴尬。依靠美国去向自己的军队施压,怎么都不是件光彩的事。伊贾兹坚称,备忘录是由扎尔达里批准的,好在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不过,哈卡尼作为巴驻美国大使,尽管一直否认参与,但难逃干系,终于在11月22日辞职,他的位置由前信息部长拉赫曼接掌。
  当然,这件震动了巴美两国的事还没有完。随着调查深入,新的疑问正不断产生:哈卡尼本人应该与五角大楼有联系,干吗非找伊贾兹这个中间人?而伊贾兹,又干吗非要把这事捅出来?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伊贾兹和帕夏之间的谈话,终结了他在美国所拥有的一切,从他和克林顿等人的友谊,到他曾经想竞选参议员的美梦。他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显摆自己与巴美上层的关系?这些疑团,都还有待调查彻底完成后才能水落石出。
  美巴关系再遭波折
  经过伊贾兹一阵忽悠,巴军方与本国政府及美国军方已心生芥蒂,谁想到哈卡尼辞职后4天,巴美之间又横生波澜。11月26日,北约多架战机空袭了巴基斯坦边境哨所,造成24名士兵死亡。据巴军方称,在袭击进行的两个小时中,巴军方曾与北约指挥官联系,要求他们立刻停止空袭行动,但不知什么原因,袭击依然继续进行。
  事件发生后,虽然北约说此事是“悲剧和意外”,承诺进行全面调查,但巴基斯坦民众被激怒了。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焚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画像。巴军方则威胁将缩减与美军在阿富汗的合作项目。目前,巴关闭西部与阿富汗接壤的边境关卡,给阿富汗境内北约士兵运送物资装备的车队被迫滞留在巴边境城镇多尔哈姆。
  11月28日,巴总理吉拉尼表示,拒绝考虑与美国“一如既往”的关系,巴“必须拥有一些更强的东西来保卫国家的安全”。一连串的事件,正让美巴关系变得风雨飘摇。作为始作俑者之一的伊贾兹,恐怕也不曾想到这样的严重后果。
  
其他文献
燕将乐毅率六国联军攻破齐国,齐王逃到卫国。该王是个想得开的,据史载,在逃亡中他的肚子整整胖了三圈儿,因此,他在卫国的主要工作除了吃和睡就是散步减肥。一日,该王走得乏了,坐在石头上发呆,忽然就想起了他的国家——此时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孤城,临淄王宫里的宝贝被抢个精光,更不用说生灵涂炭,百姓流离。不过伟大的王不会考虑这些琐事,他不想则已,一想就是大问题:历史的经验教训。   于是,齐王发了一会儿呆,忽然
前天去家附近的盲人按摩院做按摩,突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不见老板,问正给我按摩的小伙子,小伙子说:“走了!”  “去哪儿了?”我随口问。  “天堂。”小伙子回答,声音中流露出伤感。他告诉我,他接手了这个店,是现在的老板了,他姓吕,也是前老板唯一的朋友。  小吕和前老板差别很大。以前的老板大概40多岁,胖胖的身材,走得很慢;因为患有严重弱视,结账的时候要把账本举到鼻尖。小吕看上去30岁左右,行动敏捷,浑身
罗伯特·麦基是谁?  在好莱坞,这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他被称为“编剧教父”,皮克斯公司创始人约翰·拉塞特、《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等,都曾是他培训班的学员。1997年,他推出一部著作《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至今是各国影视院校的必读书目。  初秋的北京,香格里拉酒店,麦基出现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面前。他一头银发,一双深邃的蓝眼睛,虽然年过七旬,又连续接受
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用金钱去衡量一切,包括善良:聊起公益的時候,习惯将它和捐钱捐物联系起来,与人为善成了有门槛、需要有余力才能去做的事情。  今天,我们收集了六个身边关于善良的小故事,来刷新这种认知。一个无意间的小小举动,在某一刻发生转折,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好事。个体的存在不一定要拯救人类,但众人合力,总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一些。  其实,公益触手可及。善念,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里。米总 28
2011年11月25日,一架从巴黎飞来的飞机降落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西蒙·玻利瓦尔机场。地面的气氛似乎有些紧张,500多名委内瑞拉国民卫队军人荷枪实弹,如临大敌。飞机停稳后,工作人员将一个个沉甸甸的箱子从飞机上搬下,先放在飞机旁的电瓶车上,然后在士兵的押送下再搬到5辆装甲运钞车上,并由两辆装甲车一前一后护卫,快速地开向加拉加斯市的委内瑞拉中央银行。在那里,银行金库的工作人员正翘首相望,准备接收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姐姐在《天才梦》里的这句话,十分抽象,但也十分贴切。在她发展天才梦的过程中,我母亲与我父亲的角色是推动者,我姑姑的角色则是照顾者。这三个人对姐姐文学志业的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很深的影响。至于我,我是一个见证者,而且是如今,唯一的幸存者。  文凭才是真正的财富,知识才是独立的力量,这是我母亲从自身经验得到的深刻体悟。在培育我
我于1934年從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在故乡济南省立高中当了一年国文教员。1935年深秋,我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学习。从1936年春天起,我从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旁听过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我当时就对梵文发生了兴趣。但那时在国内没有人开梵文课,只好画饼充饥,徒唤奈何。到了哥廷根以后,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我简直是如鱼得水,乐不可支。  教授也似乎非常高兴
1933年,德国青年卜劳恩因发表了丑化希特勒的政治漫画,被取消了创作资格。他找工作四处碰壁,只能借酒浇愁。那天,卜劳恩醉醺醺地回家,瞥见妻子正领着3岁的儿子在门口玩耍,忍不住嘟囔道:“没一点正经事的家伙!”便进屋去呼呼大睡了。  醒来已是次日晌午,卜劳恩习惯性地拿起笔,补写昨天的日记:5月6日,真是倒霉日,工作仍没着落,钱却花光了,往后还怎么过?他打算再出门去赊账喝酒,无意间看见妻子替儿子写的日记
在美国大选占据国际新闻头把交椅时,发生在加勒比海南岸的一场选举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0月上旬委内瑞拉大选中,乌戈·查韦斯,这位著名的话题人物以10%的绝对优势胜出,四度成为总统。胜选庆祝仪式充满其个人风格:他站在总统府阳台上,手持一把剑告诉数千名支持者:“革命胜利了!”支持者应和:“查韦斯没有走!”  的确,从1998年首次当选至今,这位仁兄不但从未离开权力中心,而且始终在国际舞台中央“出镜”。
“再干4年。”在奥巴马胜选后的第一时间,他的推特网就更新了状态,发布了这条消息。30分钟后,该消息的转发量便高达30万次,随后又突破65万次。奥巴马将再掌白宫4年,一时间成为推特网上被转发次数最多的消息。  有观察家认为:“大多数美国总统在第一任期内,为寻求连任,往往要顾及各方意见,做很多力图让各方面都满意的事。到了第二任期,才能真正没有顾忌,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正因为如此,一场焦灼的“竞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