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华岭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j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第一次去华岭,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年幼丧母,才七岁的母亲,为了一家的生计,跟随她的奶奶投奔远嫁到矾山的阿姨家做粉干生意。
  那天清晨,母亲和她五十多岁的奶奶从老家出发,由于奶奶是裹脚的,一路行走极为艰难,行了一天,傍晚才来到华岭角村,眼看暮色四合,已经不可能翻过华岭取道矾山了。此时,奶奶已经精疲力竭,再也无法抬动双脚前行一步了,暮色中,孤零零的祖孙俩最渴望的是有个投宿的地方,这时,奶奶想起了我外婆曾说过,她有一个叫“春花”的朋友,十六岁时好像就是嫁到这一带。于是,当时只有七岁的母亲,就一边哭着一边壮胆挨家挨户地去打听这个人,功夫不负苦心人,母亲居然打听到了“春花”阿姨的家,带着奶奶在她家寄宿了一夜。第二天,在这位“春花”阿姨的帮助下,奶奶连攀带爬上了华岭,好不容易到了矾山。
  母亲自小聪慧颖丽,六岁开始读书,由于家境贫困,到十一岁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那时,她父亲在矾矿做挑夫,终日奔波于藻溪和矾山之间的挑矾古道上,她奶奶在矾山做粉干生意,老家东社村还有年迈的阿太,一家人因为生计所迫分居三地,辍学后的母亲就行走其间成为这三地的联络人。母亲白天就在奶奶那里帮忙做粉干,晚上常常要到华岭头的古路下和尖家坑等小山村,捡拾一些山里人家丢弃的稻穗和番薯之类的粗粮,隔三岔五独自翻山越岭,背回老家给阿太和农忙时节在家劳作的父亲作口粮,以度过那个艰难的饥荒岁月。那时的华岭,山路陡峭而荒寂,尤其是夏天,常常会有雷阵雨,云雾把整个山谷罩住,能见度不到两三米,寂寂荒山,空无一人,母亲常常一边哭着,一边冒雨行在这荒山野岭古道,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有一次,也是在那样的一个雨天,瘦弱的母亲挑着一些口粮冒雨行在华岭古道,山雨打湿了母亲的头发,浸透了母亲的衣服,口粮在肩上重若干钧,母亲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扁担热烈摩擦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口粮从担子两头滑落下来,担子弹得老远,母亲一屁股坐在古道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儿怜惜之情。雨浇灭了母亲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儿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母亲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坐在山路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儿气力也哭尽,此刻,母亲多么想她的父亲能够出现,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心灵。就在这时,外公果真在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正和工友们挑着明矾下山,这一下子把母亲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两个人先是惊诧地对望一下,接着就抱住一阵痛哭。外公那些能日挑好几百斤的铁汉工友们,一个个也哭成了泪人。现在想来,那种伤感应该就是一种无助与苍凉吧。母亲到现在还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她只知道,那一刻,是外公温暖的拥抱给了她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母亲最铭心刻骨的华岭经历,是十三岁那年夏天的故事。那天,母亲独自一人背着捡拾来的粮食回老家,翻过华岭时遭遇大雨大风大雷,山雷隆隆地吼叫,山风呼呼地狂笑,山雨沙沙从身后袭来,阴阴的,凄凄的,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母亲罩了进去。饥饿、疲乏和恐惧让在土地庙里避雨的孤零零的母亲沉沉睡去,醒来时天色已一片漆黑,母亲一阵心悸,带着惊恐和绝望一边哭泣,一边喊着“爸爸”在山路上狂奔起来,哭声回荡在空寂的山谷里,砾石啃咬着母亲的脚趾,草秸划破了她的脚掌,所有的疼痛并不能阻止母亲的奔走,即使绊倒在地摔得头破血流,也阻止不了母亲奔向她的父亲,奔向那个贫困而温暖的家。母亲奔到华岭山脚,得到一位好心的山民收留,安然度過一夜。后来,母亲成为这位山民家的常客,有时天黑了就在他家里过夜;再后来,在我大概八岁那年,这位山民还到我家探望过母亲,看母亲现在生活得还不错,才放心地走了。
  此后多年,也许因为母爱的召唤,我多次行走于母亲和外公当年行走的这条挑矾古道、这座华岭。
  第一次走这条古道是在十八年前,那一年的清明节,我和母亲去藻溪祭扫外公外婆时,顺便带母亲去吴家园水库游玩,当我乘船把母亲带到洞桥时,母亲激动地说,自己小时候常常经过这个洞桥。原来,洞桥一带就是挑矾古道的一段,上世纪60年代初,这里兴建了“吴家园水库”,原来的古道被水库淹没了。现在,我们要从挑矾古道去华岭和矾山,必须先乘船前往洞桥,然后从这里出发。记得我拖着胀痛麻木的双腿,好不容易登到华岭时,看着眼前既陌生又熟悉的一切,想起母亲那些年在华岭的过往种种,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慨。山顶的土地庙,我想应该就是母亲当年经常躲避风雨的那座吧?再前行一段路程,前面不时有新建的凉亭,一个是曦和亭,有联道:“跋岭有志起后劲,登山无限赶前程。”另一个是灵境亭,有联道:“尽道我来亭下遇神仙,可知认识山中真土地。”再往前下岭,眼前一片开阔地,鸡啼犬吠,一派田园风光,浩浩天风吹来,舒畅无比,仿佛是对路人这段艰难的翻山越岭的回馈。我想,当年为生计所迫的母亲,每次登临华岭后,是否有如许的心情,体验如是的诗意感受呢?但不知为什么,我无端地觉得,母亲一定会有的,因为现在的母亲还拥有一颗美丽的诗心,把自家的小院的花草打理得如此齐整美好。
  华岭一如母亲高大的姿身、坚毅的性格,成了珍藏在我心宇里的一座高标。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李傅新
其他文献
男人一家原是逃荒的,一个独轮车推过来的。初来小村,一个独轮车上,一边筐里是一家人的铺盖,一边筐里是一男一女两个娃。男人推车,女人拴个绳套拉车,在河堤上走。一家人走哪儿是哪儿,吃喝拉撒都在一条疲惫的道路上。  望见小村了,他们便走下河坡,进村讨要了一些嚼裹儿。这一次竟然比平时讨要得多一些,一家人就可以吃饱。他们觉得小村民风淳朴,人们心地善良。女人就说,我们何不在此住下来,也算有个家了。男人点点头。于
大自然一定藏著什么魔法  要不然 为什么第一阵春雨后  所有睡眠中的种子都醒来了  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土壤  要不然 小小的蚂蚁  怎么搬得动重重的东西  大自然一定藏着什么魔法  要不然 长尾巴的蝌蚪  怎么会变成绿色的青蛙  要不然 黑色的奶牛  怎么会挤出雪白的奶  大自然一定藏着什么魔法  要不然 萤火虫身上  怎么会点着一盏灯笼  要不然 秋风怎么可以  把绿色的枫叶染成红色  大自然一定
石羊塘的桑葚  五月的桑葚,年年都是一个味道  今年今天  我吃出了乡贤的味道  一上山  嫩的绿,开满桑园  白首的教授红光满面,正和人们交谈  山路曲曲弯弯,迷藏,阵阵晚风  吹过年代和传说,一个人一辈子  在领会一个思想,启智和聆听  桑田里,并排林立,沧海也在  一个叫石羊塘的村庄里,啃桑的春蚕  为采桑的诗人,咬住金色的句子  那是八百里的阳光上下悬浮  酒仙湖有封家书  攸女静好,且看
塞萨洛尼基冬季的天气变幻无常,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霾密布,秋凉与寒冬搅和在一起,常有不期而至的冷雨。  塞萨洛尼基原是十几个小部落分散的小村庄,但有天生的吸附融合能力,很快成为颇具规模的城邦。公元前315年,它成為古希腊马其顿王国的都城,并以亚历山大大帝的女儿塞萨洛尼基的名字命名。  公元前168年,塞萨洛尼基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城市,仍然是“罗马国,希腊味”。罗马统治者借助希腊人创造几何学的智
月亮街浑如一弯月亮。  我家的院子里静静地坐落着明三暗四的七间屋,前三间是泥墙草顶,歪歪仄仄;后四间是稳稳当当的青砖黑瓦,村子里大多数人家都是三代同堂,和和睦睦过着日子,老少三代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三封寺墨山铺村的月亮街。半个世纪前,我的胞衣就埋在这小院的泥土里。  在月亮街,我读到的第一部人生的大书,就是山——远远近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尖尖圆圆、明明暗暗的山。那些山上,错杂地写满了树木的象
【摘 要】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持续性学习提供导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聚焦单元学习活动,从目标、路径、方法等方面对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要求及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评价应着眼于整体性,与教学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增值,使有效评价从应然走向实然。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习活动;整体性;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突如其来的“毒气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的空前灾难,凭借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交战国纷纷将最新研制出来的武器投入使用,而根本不考虑这些武器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后果。作为“战争中的死神”的毒气便是这一类武器中的“佼佼者”。在其巨大的杀伤力之下,不仅成千上万的前线士兵在瞬间死去,很多不堪痛苦的士兵选择开枪自尽,而侥幸存活下来的患者也要在其余生中与毒气的残留危害作斗争。为了抵御毒气的危害
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我龇牙咧嘴。   妈妈看着我痛苦的样子,也揪心的疼,于是,她冥思苦想,决定给我特制一个枕头。经过妈妈的精心挑选,棉花当然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妈妈就一把把掂量着棉花,感觉适中才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妈媽的这只棉枕头,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把头放上去,棉枕的中间正好凹下去,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
我到过广东一个贫困县,招待我们的那顿饭里有金雕、山瑞、猫头鹰、山龟、野兔、珍珠鸡,那個热气蒸腾的锅里,一只大秃鹫的脑袋翻来覆去地滚动着……我太太抓着我的手不放,怕我把桌子掀掉。  我扭头出来,站在那座借贷款修的土“罗浮宫”的院子里,上来个第一把手问我吃得怎么样?  我恶眼恶鼻子地冲他一句:”  “滚蛋!  摘自“写诗的大卫”微信公众号
(接上期)    二十、蒙古军使臣被斩 大理国险遭屠城  江边一棵树下,平放着董晓阳浑身插满箭的尸体,忽必烈蹲在尸体旁,表情凝重。旁边站着董文炳、姚枢、兀良合台、刘秉忠等人,眼睁睁看着忽必烈一个个地拔着董晓阳身上的箭,不敢言语。等箭都拔完,忽必烈仰望天空,大喊道:“七十八支箭。上苍夺我的爱将,此仇必报,此仇必报啊!”  新立的一座小坟前,跪着宝音图(小乞丐赵三)如鸡啄米般地叩着头哭着,身后站着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