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一个男孩危在旦夕
公元1885年7月6日,在法国巴黎,一个男孩被送到化学教授路易·巴斯德的家。这个男孩叫约瑟夫·迈斯特尔,是阿尔萨斯地区施莱特施塔脱村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约瑟夫遭到了一条狗的袭击。一个在附近的泥瓦匠拿着一根铁棍向那畜生冲去时,它才松开那个男孩,跑回到它的主人——邻村迈森戈脱的商贩特奥多尔·沃内那儿,并在他的上臂咬了一口。主人随即开枪打死了这条疯狗。
死狗的化验结果表明,它患有狂犬病。医生检查了少年迈斯特尔的伤势,用苯酚给孩子洗净伤口。此外他就无能为力了。然而他竭力劝说孩子的母亲尽快去巴黎。“只有巴斯德教授能给孩子以援救。”他向妇人保证说。
于是迈斯特尔夫人带着她的约瑟夫来到巴黎。疯狗的主人沃内也随同前往。他因自己的那条狗而内疚,也因自己被咬伤而感到忧虑。
巴斯德是何许人?那个乡村医生为什么让迈斯特尔夫人带着被疯狗咬伤的孩子来找他?说来话长。要想了解巴斯德,得先认识一下爱德华·詹纳。
2扼制天花的人
爱德华·詹纳是英国一位牧师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天花正威胁着人类。人们为了制止天花的肆虐想尽了办法。在希腊有人用一把小刀将一个天花病人身上的一点脓疱取下来划进自己的皮肤,从而使自己免遭这种可以使人破相的恶疾的侵袭。用这种办法希腊皇宫里的美女们保住了娇好的容颜,奴隶贩子使他们的奴隶存活下来。在中国,人们将研细的天花痂皮擦进儿童的鼻子里,于是许多儿童果然不再得天花。在印度,人们让孩子穿上天花病人的衣服,并用针尖将天花病人脓疮里的脓转移到健康人身上。在英国,每年炎热的天气一过,有些老年妇女就做这种?种痘”的生意。在一些地方聚集起十五六个人之后,就出现一位手里拿着一个盛满天花脓的核桃壳的种痘妇。她用一根大针划人被种者的静脉,然后把一个针尖上所能容纳的脓汁滴人被种者的血管。她以这样的方式划开四至五根血管。到了第八天种过痘的人开始发烧,他们不得不卧床两天,他们的脸上会出现20至30个脓疱。但这些脓疱不会留下疤痕。一个星期后,病人跟种痘前一样健康。
英国有一位高贵而美丽的玛丽夫人,她首先果敢地给自己的儿子种了痘,并决心在自己的祖国推广种痘。在她的劝说下英国国王乔治一世让七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做了种痘试验。结果他们仅仅是带着几个痘疤就获得了自由。后来乔治一世又让孤儿院的孩子们和自己的两个孙子做这个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但是因为英国当时的卫生状况很糟糕,种痘的试验一再出现事故,有的因种痘导致了血液中毒,有的因种痘感染了梅毒等疾病。结果英国议会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于是很多地方发出了种痘禁令。英国的许多医生对种痘也十分冷漠。于是这个在一些地方刚刚掀起的种痘风潮就渐渐消退了。
这时候,英国出现了一位医生,他叫爱德华·詹纳。詹纳曾经跟一位普通的外科医生学了六年之久的手艺,后来成为一位著名外科医生的弟子。在他的家乡伯克利,詹纳经常看见患天花的人。那些人有的久久地缠绵于病榻,日渐清瘦,有的永远破了相,人人都怕这个天花。他知道动物,尤其是母牛也得天花,被它们传染的人病情轻微,却能永远不再得天花。当天花重新在英国蔓延的时候,詹纳感觉自己受到了挑战。他要不要冒着风险去做那种种痘的试验?能不能用母牛天花痘来保护人类免受痘疮的侵害?1796年5月14日,詹纳终于做了一个试验。在孩子父亲同意之下,他给八岁的詹姆斯·菲普斯种了牛痘。这个痘苗是他从年轻的挤奶女工萨拉·尼尔梅斯手上的一个脓疱中提取的。詹纳在菲普斯的胳臂上划了两个切人口。他在这两处地方涂抹上了他从“牛痘疱”中提取的脓。在这之后不几天,菲普斯开始发烧,然而不久烧就退了。孩子的胳臂上只留下两个种痘的疤痕。这个试验如果有个糟糕的结局将危及詹纳的整个行医生涯。詹纳向英国皇家学会和著名的皇家自然科学院报告了他的试验。然而他的报告没有给那些大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被告知撤回他的论文,不然的话他将被看作藐视英国皇家权威。对詹纳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但他的朋友敦促他继续下去。因为他的朋友知道他的报告的全部细节都正确无误。于是詹纳就自费印了一篇论文:《关于天花牛痘疱的原因和影响的调查》。这篇论文使詹纳的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英国下院肯定了詹纳的成就。议员们甚至答应给詹纳一笔酬金。此后,来找詹纳种牛痘的人令他无法招架。连拿破仑、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都对詹纳表示敬仰。于是詹纳成了“接种天花疫苗之父”和人类免疫学人体自然抵抗力论的创始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詹纳对为什么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却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且于1823年因中风死于他的家乡。
3人类疫苗之父
在詹纳去世的前一年,即1822年,路易·巴斯德在法国出生了。巴斯德的父亲曾在拿破仑的军队服过役,曾被授予荣誉军团十字奖章。路易·巴斯德是个热情如火不知疲倦的人,且极富钻研精神。在大学里他学的是化学专业,很年轻的时候就被聘为斯特拉斯堡的化学教授。1856年巴斯德曾经帮助当地种葡萄的农民解决了在酿制葡萄酒时为什么会变酸的问题。他告诉那些葡萄种植者,如果有不请自来的病原菌潜人大木桶中,那么不仅甜菜浆,就连葡萄酒、啤酒或牛奶也会变酸。而那些比酵母细胞小得多的微生物就是罪魁祸首。如果把发酵后的葡萄酒加热到55~C,就可以杀死微生物,而葡萄酒的继续成熟将不会受到影响。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为“巴氏消毒法”。巴氏消毒法为人类酿造葡萄酒和啤酒解决了微生物破坏的大问题。后来巴斯德又开始了对疾病的研究。他首先研究了炭疽病,这是一种瘟疫。当时,这种疾病使法国的牲畜面临着灭顶之灾。这种炭疽病的病菌有一种特殊的存活能力。它们在环境恶劣的时候可以形成所谓的“孢子”,并长期存在,然后在环境适宜的时候再形成功能良好的细菌。人们在死了十年的患炭疽病牛的遗体上可以分离出这样的孢子。那么,如何消灭炭疽病的病原体?巴斯德想到了詹纳,想到了詹纳在治疗天花时采用的那种疫苗。巴斯德非常熟悉、詹纳的生平事迹并赞赏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当巴斯德正在研制通过减弱病原体而获得一种保护作用的方法时,一个偶然事件发生了:当时他们正在研究鸡霍乱,这种霍乱在法国引起了家禽的大量死亡。为了查明这个传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他培养病患动物的病原体,并将其传染给健康的动物。健康的动物随后就会患上同样的病。有一回巴斯德的助手忘记了按规定用已经 培养好了的病原体去给健康的动物接种。那份病原体溶液始终被摆放在一个架子上。几个星期后,当那个助手想起那份细菌培养液时,才把它给那些健康的动物接种了。那些被接种的动物开始也得了病,然而随后就发生了试验人员从未观察到的现象:那些动物没有死,它们康复了,并在鸡舍里欢蹦乱跳。这个意外的结果使巴斯德有了一种强烈的灵感:难道是这些被遗留下来并被减弱了的培养液保护了那些动物不受新病原体的侵害,使他们有了免疫力?巴斯德以天才的洞察力认识到:这种经缓和过的、被减弱的培养液指明了提取有效疫苗的途径。这个鸡霍乱研究上的意外突破,使他对炭疽病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他发现炭疽病病菌在42~C时停止增多。然而在温度稍低一些时其孢子已经不再产生了,但病菌还依然活着。至此巴斯德清楚地认识到:通过利用病菌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就能减弱病菌的活性,并阻止其孢子的增多,于是受到减弱的病菌就能保护受其感染的动物免遭炭疽病的侵害。于是“种痘”——这个巴斯德为纪念詹纳对牛痘接种的称呼便诞生了!
1881年5月巴斯德在梅伦进行了一场群众性的试验,当场给25只动物各注射5滴病菌培养液。这些液体被注射在它们右大腿的内侧,5月17日又进行了第二次注射。后来没有接受注射的母鸡们久病不起,一只接一只地毙命;而接受了预防注射的动物只发了低烧,而不久烧就退了,和原来一样健康。后来,在接受第三次注射时,那些传染性的炭疽病病毒已不能对它们造成任何伤害了。当时伦敦《泰晤士报》驻巴黎的记者向全世界许多报刊提供了这条发生在梅伦的新闻。于是巴斯德获得了“疫苗之父”的美誉。
巴斯德在少年的时候,狂犬病曾经在他的家乡阿博伊斯暴发。当时有一只患狂犬病的狼在这一地区游荡并袭击人和动物。少年路易曾经看到一个铁匠用烧红的铁器来灼烫受伤者被疯狼咬破的伤口,那个受伤的人发出了令人心惊胆战的叫喊声。从前古罗马医生塞尔苏斯就曾推荐过这一疗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在疯狗的涎水和牙齿中隐藏着一种能使人发疯的毒素。但是那些被疯狗咬伤的人为什么从感染到发病会有那么久的时间?有时过了三个月或更久的时间被咬的人才发病。这当然和伤口的数量与伤口的深浅有关。脸被咬伤的人得狂犬病更快。巴斯德经过研究认识到:狂犬病的病原体从侵入的地方推进至被咬者的大脑和脊髓需要一定的时间。狂犬病的潜伏期就是其病原体推进的过程。可惜狂犬病的病原体太小,在当时的显微镜下看不见,因此无法进行人工培养。于是巴斯德用已经取得的成果,按照意愿去增强和减弱该病毒的传染性,并制成了狂犬疫苗。后来在1885年哥本哈根的国际会议上巴斯德报告了他的试验和成果。然而这些经验只是在动物试验阶段得到了论证,还没有一个人接受这样的治疗。
现在站在他眼前的是两个被疯狗咬伤的人。巴斯德安慰了疯狗的主人商贩沃内。沃内的上衣保护了他,被狗咬到的部位没有破皮。小迈斯特尔则不然,剧烈的疼痛折磨着他。他有14处伤口。巴斯德的内心非常焦急。因为这男孩将会发病,将会痛苦不堪地死去。可以冒险地给人注射狂犬疫苗吗?它的预防性迄今只在狗身上试验过。它很可能在人身上有效,但谁能肯定它不会在人身上出现意外呢?况且巴斯德是位化学家,不是医生。巴斯德和医生朋友们商量,他们能帮助他做出决断吗?他的顾问告诉他,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有义务给小迈斯特尔注射疫苗。这个幸运的孩子当天就接受了疫苗注射。疫苗由几滴乳剂组成,乳剂中有研碎的狗脊髓,它几乎没有什么传染性了。男孩安全无恙地挺过了第一次疫苗注射。随后他每天接受有较强传染性的疫苗注射达两个星期之久。小迈斯特尔总共接受了12次疫苗注射。此后不久,他和母亲一起返回他们在阿尔萨斯的村庄。他一直身体健康。许多年以后他成为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看门人。1940年德国军队进入巴黎时他自杀身亡。
后来找巴斯德及其助手看病的人纷至沓来。全国各地都有被狂犬咬伤的人前来治病。疫苗生产几乎满足不了需要。为此法国成立一个治疗狂犬病的机构,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1888年巴斯德接受了这个研究所并且领导它达七年之久。1895年9月巴斯德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享年73岁。他虽然是个化学家,却书写了世界医学史上最引人人胜的篇章。
(本文系本刊编辑部根据张荣昌先生翻译的《药物简史》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