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鳅水霉病成功治愈一例

来源 :科学养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1月,笔者成功治愈了一例大刺鳅复发性水霉病,现将养殖条件、发病过程、治疗方法和讨论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和水产技术工作者参考.rn一、养殖条件rn2021年11月5日,从广州市河盛汇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购置健康无病、体长为10~15厘米的苗种1 000尾,该基地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圃村八仙湖,水质优良,基地养殖面积250亩,主攻繁育和养殖大刺鳅.大刺鳅苗种挑选大小均一的个体,用氧气袋打包运回大刺鳅示范实验基地,放入长5米、宽4米的水泥池暂养,每个水泥池放直径8厘米的PVC沉管供大刺鳅躲避和栖息,每个水泥池放苗种250尾,水温(24±2)℃,pH 7.5±0.5,溶氧5毫克/升以上.
其他文献
3.产卵rn(1)鱼巢制备.鱼巢常用材料为棕片和柳树根等,鱼巢经清洗、消毒、晾干备用.鱼巢消毒可用浓度5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分钟.rn(2)产卵池.产卵池应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水质清新、阳光充足,面积2~5亩,水深80~100厘米.注水前应彻底清塘,进水需经孔径0.25毫米的筛网过滤,池边和池内无杂物.
期刊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于秀娟:把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rn大水面生态渔业正朝着水利生态保护与渔业生产相协调的方向发展,产业融合更加有力.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展质量不高、监管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不够有力等问题.另外大水面渔业整体的经营模式和基础模式还比较粗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体还不佳.
期刊
进入严冬季节,有的养殖户思想麻痹、高枕无忧,有的养殖户疏于管理、操作不当,有的养殖户缺乏认知、盲目乐观,极易给冬季池塘管理带来一定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冬季池塘管理刻不容缓.笔者结合日常在一线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应对措施,仅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期刊
沧州自2016年推广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至2020年初养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养殖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效益良好.然而,2020年下半年沧州地区全面关闭地热井,在燃煤早已被禁止使用的情况下,取热方式改变、环保要求提高,原有设施设备必须升级改造.
期刊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现达6.2万亩,是全国集中产区之一.30多年前,高要县养殖“四大家鱼”的池塘逐渐改养罗氏沼虾,成虾养殖周期多为120~180天,不种草也不搭建冬棚,此模式称为“白水塘”模式,养成商品“大水虾”.随着养殖水质和市场需求变化,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采用移栽轮叶黑藻和搭棚越冬方法养殖罗氏沼虾,其养殖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期刊
2021年在上海浦东新场镇某合作社开展河蟹套养红螯螯虾生态养殖试验,在河蟹基本放养模式基础上套养一定量的红螯螯虾能够提高饵料利用效率与单位池塘的产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期刊
秋冬季小龙虾养殖作为新一轮养殖的开端,影响来年小龙虾养殖的节奏,所以做好冬季养殖管理尤为重要.笔者对稻虾秋冬季养殖技术进行浅析,以期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冷水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河水、泉水、山涧溪水以及刘家峡、碧口等水库均适宜冷水鱼养殖.2009年之前,甘肃省鲑鳟鱼养殖年产量近2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形成了甘肃省特色冷水鱼养殖产业.甘肃省冷水鱼产业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近年来,天水、陇南、甘南等冷水资源丰富的秦巴山区冷水鱼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期刊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设施设备的不断改进,水产养殖产量大大提升,但也出现了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原因为池塘养殖品种单一、水体空间未充分利用.经多年养殖实践积累,笔者发现翘嘴红鲌与鳊鱼、鲫鱼、青鱼混养,可获得较高收益.现将此养殖模式详述如下,以期为该品种池塘养殖模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生鱼是辐鳍鱼纲、鲈形目、鳢科、鳢属鱼的统称,以乌鳢(Channa argus)与斑鳢(Channa maculata)人工杂交而成的杂交鳢,因具有生长快和抗病力双重优势,已成为生鱼高密度养殖放养比例最高的品种.制约生鱼高密度养殖盈利的关键因素中,病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排在第1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以内脏“白点”为临床症状的诺卡氏菌病和舒伯特气单胞菌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