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岳池县是一个千年历史老县、百万人口大县,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定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岳池全县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
2018年是岳池县脱贫“摘帽”决战决胜之年,全县聚焦高质量脱贫,细化落实工作举措,创新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赚现金的“四金”增收机制,全面安排、全员发力,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 “135”
岳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春林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岳池县在2018年的脱贫攻坚中,很好地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围绕“135”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全域攻坚,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大聚焦、资源大整合、政策大兜底、举措大落实。
锁定“一标”全域推进。以高质量脱贫“摘帽”为目标,全力攻坚75个贫困村退出、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持续巩固提升130个已退出村、65486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统筹推进岳池全县825个村、37万农户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聚焦“三率”全面发力。紧盯漏评率、错退率和群众满意率,围绕识别再精准、政策再延续、老人户再甄别“三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狠抓“五子”全力攻坚。坚持走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发展道路,以“五子”为抓手,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盖好“房子”。围绕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目标,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实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修好“路子”。牢固树立“要脱贫先修路”理念,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项目推进力度,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有序推進公路建设,修建道路2588.67公里,广大群众的出行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建好“园子”。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千方百计拓宽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建成127个农民专合组织、100个奔康产业园,建设6个产业脱贫示范带,带动1.8万户5.4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用好“票子”。岳池全县共筹集脱贫攻坚资金11.98亿元,集中用于村户对标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增收入、减负担、兜底线,管好用活“四项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2676万元,累计使用12265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4万余人。结好“对子”。全县33名县级联系领导、171个帮扶单位、280个驻村工作队、280名“第一书记”、280名驻村农技员结对帮扶280个贫困村,1.5万名公职人员与2.7万户贫困户结亲结对,实现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力量全覆盖。
脱贫与振兴并行
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在2014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已于2018年11月12日验收脱贫摘帽。记者来到这里时,一眼所见的全是黑化过后的“旅游道路”,郑家村的第一书记唐宏波说,这就是郑家村的主干道,如今的景象与他刚来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几年前,因为地形地貌复杂、交通落后等原因,郑家村的整体发展十分落后。通过精准扶贫,郑家村不仅提前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更抢抓到了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契机,发展产业与乡村旅游,已然破茧成蝶。
唐宏波有些感慨地说道,他2015年来到郑家村时,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大力水库的公路,全村10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通组路。交通不便是制约郑家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郑家村不仅实现了户户有便民路、每组有水泥路、全村有产业联网路,村里的主干道还修成了宽5.5米、全部黑化的“旅游道路”。在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内的一些核心景区,还有可供游客观光游览的步道。记者走在步道上,冬日的阳光倾泻而下,四周的乡村景色显得格外温暖宁静。
“那边是房车营地,已经建设好了。”唐宏波热情详细地为记者介绍郑家村每一处改变。走得近了,才看到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数辆白色的“房车旅馆”整齐地排列着,每辆房车前面都摆放着白色的桌椅,掩映在群山之间煞是好看。
早前,郑家村村民长期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上劳动力缺乏,收入很低。2013年,郑家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4800元,贫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属于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
而今,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郑家村培育起了产业,其中有中药材繁育基地1000亩、集观赏和采摘于一体的桃花基地1000亩、藤椒基地500亩、猕猴桃200亩,更有民俗文化园、房车营地、帐篷酒店、稻田酒店等景点,让田园变成了景区、民居变成了民宿。
“郑家村是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核心地带,也算村上所有人都住在景区里了,村民们都很高兴。”唐宏波说到这里笑了起来。
“四金”增收助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岳池县一方面要夯实脱贫成果,一方面要完成新的脱贫任务。面对压力,岳池不断创新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机制,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助力主动脱贫。
在岳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春林详细为记者讲述了“四金”增收机制。即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赚现金,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收租金。这一条是针对岳池全县农业发展零散化现象,规划北部深丘坡耕地种养区、中部优质粮油生产区、南部鲜活水产养殖区等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农村“三资”入股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农村土地科学流转。目前,岳池县内280个贫困村流转土地11.3万亩,每亩租金收益达450元。
园区务工挣薪金。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问题,集中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设立固定岗位和周期岗位,引导群众“就近务工+居家就业”。李春林表示,岳池目前已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100个,贫困户入园务工人数达3200余人,年人均薪金收入达7450元。
股权分红得股金。运用“资本运营”理念,新建立200余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资金+专合组织(公司)+种养大户+贫困户”模式,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作为股金,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按照纯收益2:3:5比例定期分红,每户年均分红达2560元以上。目前,已吸纳6000余户贫困户入股专合组织,有效助力贫困群众抱团致富。
庭院经济赚现金。着力推广集生态、循环、效益为一体的“禽-粪-果”农业发展模式,高效利用房前屋后、庭院深处的闲置地,鼓励贫困户通过种植柑橘、桃李等果树和养殖小家禽。如今,岳池县内已建成庭院经济7430户,实现年人均增收约580元。
2018年是岳池县脱贫“摘帽”决战决胜之年,全县聚焦高质量脱贫,细化落实工作举措,创新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赚现金的“四金”增收机制,全面安排、全员发力,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 “135”
岳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春林在接受《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采访时说,岳池县在2018年的脱贫攻坚中,很好地坚持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围绕“135”的工作思路,精准施策,全域攻坚,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大聚焦、资源大整合、政策大兜底、举措大落实。
锁定“一标”全域推进。以高质量脱贫“摘帽”为目标,全力攻坚75个贫困村退出、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持续巩固提升130个已退出村、65486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统筹推进岳池全县825个村、37万农户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聚焦“三率”全面发力。紧盯漏评率、错退率和群众满意率,围绕识别再精准、政策再延续、老人户再甄别“三项重点任务”,扎实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实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狠抓“五子”全力攻坚。坚持走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发展道路,以“五子”为抓手,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盖好“房子”。围绕贫困群众早日“住上好房子”目标,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实现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修好“路子”。牢固树立“要脱贫先修路”理念,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项目推进力度,正排工序、倒排工期,有序推進公路建设,修建道路2588.67公里,广大群众的出行和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建好“园子”。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千方百计拓宽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建成127个农民专合组织、100个奔康产业园,建设6个产业脱贫示范带,带动1.8万户5.4万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用好“票子”。岳池全县共筹集脱贫攻坚资金11.98亿元,集中用于村户对标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增收入、减负担、兜底线,管好用活“四项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2676万元,累计使用12265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4万余人。结好“对子”。全县33名县级联系领导、171个帮扶单位、280个驻村工作队、280名“第一书记”、280名驻村农技员结对帮扶280个贫困村,1.5万名公职人员与2.7万户贫困户结亲结对,实现贫困村“五个一”帮扶力量全覆盖。
脱贫与振兴并行
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在2014年被定为省定贫困村,已于2018年11月12日验收脱贫摘帽。记者来到这里时,一眼所见的全是黑化过后的“旅游道路”,郑家村的第一书记唐宏波说,这就是郑家村的主干道,如今的景象与他刚来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几年前,因为地形地貌复杂、交通落后等原因,郑家村的整体发展十分落后。通过精准扶贫,郑家村不仅提前达到了脱贫摘帽标准,更抢抓到了岳池县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建设契机,发展产业与乡村旅游,已然破茧成蝶。
唐宏波有些感慨地说道,他2015年来到郑家村时,村里只有一条通往大力水库的公路,全村10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通组路。交通不便是制约郑家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郑家村不仅实现了户户有便民路、每组有水泥路、全村有产业联网路,村里的主干道还修成了宽5.5米、全部黑化的“旅游道路”。在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内的一些核心景区,还有可供游客观光游览的步道。记者走在步道上,冬日的阳光倾泻而下,四周的乡村景色显得格外温暖宁静。
“那边是房车营地,已经建设好了。”唐宏波热情详细地为记者介绍郑家村每一处改变。走得近了,才看到半山腰的一片平地上,数辆白色的“房车旅馆”整齐地排列着,每辆房车前面都摆放着白色的桌椅,掩映在群山之间煞是好看。
早前,郑家村村民长期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上劳动力缺乏,收入很低。2013年,郑家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4800元,贫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属于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
而今,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郑家村培育起了产业,其中有中药材繁育基地1000亩、集观赏和采摘于一体的桃花基地1000亩、藤椒基地500亩、猕猴桃200亩,更有民俗文化园、房车营地、帐篷酒店、稻田酒店等景点,让田园变成了景区、民居变成了民宿。
“郑家村是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核心地带,也算村上所有人都住在景区里了,村民们都很高兴。”唐宏波说到这里笑了起来。
“四金”增收助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岳池县一方面要夯实脱贫成果,一方面要完成新的脱贫任务。面对压力,岳池不断创新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机制,因村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助力主动脱贫。
在岳池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李春林详细为记者讲述了“四金”增收机制。即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进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庭院经济赚现金,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土地流转收租金。这一条是针对岳池全县农业发展零散化现象,规划北部深丘坡耕地种养区、中部优质粮油生产区、南部鲜活水产养殖区等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采取农村“三资”入股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推动农村土地科学流转。目前,岳池县内280个贫困村流转土地11.3万亩,每亩租金收益达450元。
园区务工挣薪金。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问题,集中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设立固定岗位和周期岗位,引导群众“就近务工+居家就业”。李春林表示,岳池目前已打造“脱贫奔康产业园”100个,贫困户入园务工人数达3200余人,年人均薪金收入达7450元。
股权分红得股金。运用“资本运营”理念,新建立200余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资金+专合组织(公司)+种养大户+贫困户”模式,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作为股金,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按照纯收益2:3:5比例定期分红,每户年均分红达2560元以上。目前,已吸纳6000余户贫困户入股专合组织,有效助力贫困群众抱团致富。
庭院经济赚现金。着力推广集生态、循环、效益为一体的“禽-粪-果”农业发展模式,高效利用房前屋后、庭院深处的闲置地,鼓励贫困户通过种植柑橘、桃李等果树和养殖小家禽。如今,岳池县内已建成庭院经济7430户,实现年人均增收约5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