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理财,只“绿”无“息”?
现时流行起来的“绿”投资,其实只是环保的绿色概念,金融机构把它做出不同的包装,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获得投资者的另类关注。
例如绿色信贷,其更多的潜在目的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是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一句话,重环保轻利益。
所以爱赶绿色时髦的投资者应该先要问自己,选择这些绿色理财产品时,是为了支持“绿色”的环保意识?还是希望在环保概念包装下,为你的理财产品带来投资回报和利息?
目前在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上有不少绿色概念的金融产品,但大部分都只是纯环保意识的产品,其本身是不具投资性的。
举例说,光大银行推出一张名为 “绿色零碳”的信用卡,这卡片的材质完全采用可回收材料,无污染。另为节约纸张,降低碳排放,“绿色零碳信用卡”只会提供电子账单。这些设计和安排只能说是环境保护,不算投资理财。至于光大银行会不定期给客户发送短信或致电,邀请客户进行碳额度的购买,并赠送信用卡积分奖励,这种碳额度的购买只能说是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而并非一种可增值的投资工具,持有这张绿色信用卡只能把自己说成是支持环保的一分子。
另外还有银行曾推出“绿色存款”,银行和客户都会在这笔存款的利息收益中拨出部分来支持某个环保部门或环保项目。这些绿色支持活动往往只是为银行带来直接的名声收获,让他们成为环保的支持者,至于客户,存款理财又同时兼顾对环保事业的一份小贡献。
绿色投资基金为你带来收益
真正能为客户带来投资性收益的理财产品是一些“绿色投资基金”,但这些股票投资类型的基金可以说是与真正的环保无关,他们只是基金挑选的一些在全球和中国关注环境保护下受惠的公司股票。举例说,一些关注整体环保概念的企业,例如环保产品制造公司和生物能源公司;又可能有基金看中水资源的前景,投资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行业等公司。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投入成本的话,这些环保相关企业是受惠的。
对这类型的投资基金,投资者是可以做一些资产配置组合的,作为风险分散和远瞻性的投资。
所以,关注这些整体环保概念的“绿色企业”,购买相关投资基金或直接参股,都是不错的方式。
另一种较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是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的基金。深圳发展银行早在2007年便首推一支和环保概念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约作挂钩的理财产品。这产品是将基金的表现在二氧化碳这种当时还算是创新的投资工具的产品挂钩,挂钩的简单概念就是买入这些碳排放权,水涨自然船高,水退自然触礁,基金的市场表现就是看这些碳排放权的价格表现。
环保“碳”投资将会大热
绿色是环保的代表颜色,但真正要找一种颜色来代表环保投资的话,应该是“黑色”。因为目前全球各国最关注的就是“碳”,要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要倡导“低碳生活”,这个“碳”不就是黑色的吗?
每个国家有碳排放指标后,再下放出去的就是对企业所设立的指标,例如给某一发电厂的碳排放指标只是八千万吨,如果他们扩张业务怎么办?他要增加发电量的话,要从市场里买入这些配额,这有点跟国内经济还处于落后阶段时,要多吃一碗饭,只能向别人先买入粮票一样。发电厂向谁买呢?卖出的可能是用不着政府所定的排碳指标,多出的可以转让,又或是有些新兴的环保行业,可按其环保产品能节省出的排放额而拿到额外的碳排放量。
有江湖就会有恩怨,有数字就能成买卖。既然有供有求,为控制环保所设立的碳排放交易于2002年开始交易,—般的买卖单位是以吨计算,例如刚开始时的碳排放权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2004年达到6欧元,并一度每吨价格超过了30欧元,全球的碳排放权的交易量是年年上升。
如果只把碳排放量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看,除了买卖双方有实质的供求原因外,它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投资买卖的机会。有分析指在未来两三年内,碳排放权的价格还会上升,因为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下,特别是欧洲都有一套严厉的规定措施,并以高价罚款的方式,例如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被处罚40欧元,之后的正式运作阶段可令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投资者以此为价格目标的话,当然可即时跳入这个大碳缸内炒买一番了。
除了碳的排放在全球的投资市场可以发展外,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位的中国,也不得不思考在这方面的出路。国家发改委已在一月中宣布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个“黑”市交易将会在中国光明正大的发展起来。
环保其实就是一种侈奢品,在温饱不足的年代,何用什么环保不环保,自保才是上策。但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绿色理财恐怕还难以给我们带来丰厚收益。大家都愿意付出环保的成本和费用,这将有利于所有环保行业和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兴市场的开始必定刺激和造就该投资工具的价格上升。
有意跃入这个新兴碳缸的投资者,要理解市场,理性投资,否则只可能碰得乌头黑脸。而为表对环保的支持,更应一击即中,看准入市时机,减少无谓交易,顺便为环保减碳做出贡献。
现时流行起来的“绿”投资,其实只是环保的绿色概念,金融机构把它做出不同的包装,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获得投资者的另类关注。
例如绿色信贷,其更多的潜在目的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另一层含义是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一句话,重环保轻利益。
所以爱赶绿色时髦的投资者应该先要问自己,选择这些绿色理财产品时,是为了支持“绿色”的环保意识?还是希望在环保概念包装下,为你的理财产品带来投资回报和利息?
目前在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上有不少绿色概念的金融产品,但大部分都只是纯环保意识的产品,其本身是不具投资性的。
举例说,光大银行推出一张名为 “绿色零碳”的信用卡,这卡片的材质完全采用可回收材料,无污染。另为节约纸张,降低碳排放,“绿色零碳信用卡”只会提供电子账单。这些设计和安排只能说是环境保护,不算投资理财。至于光大银行会不定期给客户发送短信或致电,邀请客户进行碳额度的购买,并赠送信用卡积分奖励,这种碳额度的购买只能说是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而并非一种可增值的投资工具,持有这张绿色信用卡只能把自己说成是支持环保的一分子。
另外还有银行曾推出“绿色存款”,银行和客户都会在这笔存款的利息收益中拨出部分来支持某个环保部门或环保项目。这些绿色支持活动往往只是为银行带来直接的名声收获,让他们成为环保的支持者,至于客户,存款理财又同时兼顾对环保事业的一份小贡献。
绿色投资基金为你带来收益
真正能为客户带来投资性收益的理财产品是一些“绿色投资基金”,但这些股票投资类型的基金可以说是与真正的环保无关,他们只是基金挑选的一些在全球和中国关注环境保护下受惠的公司股票。举例说,一些关注整体环保概念的企业,例如环保产品制造公司和生物能源公司;又可能有基金看中水资源的前景,投资在污水处理和饮用水行业等公司。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投入成本的话,这些环保相关企业是受惠的。
对这类型的投资基金,投资者是可以做一些资产配置组合的,作为风险分散和远瞻性的投资。
所以,关注这些整体环保概念的“绿色企业”,购买相关投资基金或直接参股,都是不错的方式。
另一种较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是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的基金。深圳发展银行早在2007年便首推一支和环保概念的二氧化碳排放权合约作挂钩的理财产品。这产品是将基金的表现在二氧化碳这种当时还算是创新的投资工具的产品挂钩,挂钩的简单概念就是买入这些碳排放权,水涨自然船高,水退自然触礁,基金的市场表现就是看这些碳排放权的价格表现。
环保“碳”投资将会大热
绿色是环保的代表颜色,但真正要找一种颜色来代表环保投资的话,应该是“黑色”。因为目前全球各国最关注的就是“碳”,要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要倡导“低碳生活”,这个“碳”不就是黑色的吗?
每个国家有碳排放指标后,再下放出去的就是对企业所设立的指标,例如给某一发电厂的碳排放指标只是八千万吨,如果他们扩张业务怎么办?他要增加发电量的话,要从市场里买入这些配额,这有点跟国内经济还处于落后阶段时,要多吃一碗饭,只能向别人先买入粮票一样。发电厂向谁买呢?卖出的可能是用不着政府所定的排碳指标,多出的可以转让,又或是有些新兴的环保行业,可按其环保产品能节省出的排放额而拿到额外的碳排放量。
有江湖就会有恩怨,有数字就能成买卖。既然有供有求,为控制环保所设立的碳排放交易于2002年开始交易,—般的买卖单位是以吨计算,例如刚开始时的碳排放权价格为每吨5欧元左右,此后开始上扬,2004年达到6欧元,并一度每吨价格超过了30欧元,全球的碳排放权的交易量是年年上升。
如果只把碳排放量作为一种投资工具看,除了买卖双方有实质的供求原因外,它也能为投资者带来投资买卖的机会。有分析指在未来两三年内,碳排放权的价格还会上升,因为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下,特别是欧洲都有一套严厉的规定措施,并以高价罚款的方式,例如企业每超额排放1吨二氧化碳,被处罚40欧元,之后的正式运作阶段可令罚款额提高至每吨100欧元。投资者以此为价格目标的话,当然可即时跳入这个大碳缸内炒买一番了。
除了碳的排放在全球的投资市场可以发展外,作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位的中国,也不得不思考在这方面的出路。国家发改委已在一月中宣布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个“黑”市交易将会在中国光明正大的发展起来。
环保其实就是一种侈奢品,在温饱不足的年代,何用什么环保不环保,自保才是上策。但在目前的投资市场上,绿色理财恐怕还难以给我们带来丰厚收益。大家都愿意付出环保的成本和费用,这将有利于所有环保行业和投资市场的发展。投资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兴市场的开始必定刺激和造就该投资工具的价格上升。
有意跃入这个新兴碳缸的投资者,要理解市场,理性投资,否则只可能碰得乌头黑脸。而为表对环保的支持,更应一击即中,看准入市时机,减少无谓交易,顺便为环保减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