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历来是高校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尢其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必须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使人文课教学内容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每一位大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一教学安排并从中受益,而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独特的心理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三、掌握大学生的实用自我心理,提高学生对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注意程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品、一种观点、一项技能对人们的引诱力大小,取决于这个观点、物品、技能的实用性。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也有相似之处,如果大学生感到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内容同自己关系密切,学了有用,就容易产生兴趣,容易接受,否则就不那么关心。如学生对法律知识,特别对继承法、婚姻法感兴趣,因为他们感到学了有用;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感兴趣,因为生活中处处用得到辩证法的观点。比如在讲“哲学”这种抽象概念的时候,不是直接灌输,而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组织他们讨论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讨论中,学生们肯定会各抒已见,众说纷纭。那么就问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不用说,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于是抓住话题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聪明之谓也。它能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方法。哲学并不神秘,并不干巴,它来源于实际,又回到实际,指导实际,不但有用,还大有用处呢。这样,就很快能抓住学生们的思维习惯,集中起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从而顺理成章地讲清了哲学的含义和意义,避免了教条式的说教。 四、了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课教师的信任度。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心理日趋成熟,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对许多问题有独立见解,对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讲解,不盲目轻信,常以怀疑的心理审视政治教师的言行,常常发表不同见解,开展争论,寻根究底,甚至理亏也不服输。
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教学也要以疏导为主,进行启发式教育。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独立的见解,不要怕有不同意见,不要怕争论。其次,在讨论、争辩中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切忌以势压人;同他们讲真话,讲心理话,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再次,对学生一时不易接受的理论、观点,不要急于求成,允许保留、精心引导。这样可能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适应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青年人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又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想要发言,有的学生因经常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而对教师有意见,实践证明,教学中是否引入竞争机制,气氛和效果会大相径庭。
要把竞争引入课堂教学,首先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法,提倡竞争,就要勇于使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次,要积极创造竞争的条件,不仅使学习好的学生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千方百计地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能够表现自己,敢于竞争,发挥他们的长处、才能。第三,防止和克服学习上的病态竞争,竞争有两重性,既能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共同提高,也有的不择手段,压倒对方而后快的学生。因此,要发挥竞争的积极因素,克服竞争的消极因素,达到教学目的。
六、运用大学生的崇拜模仿的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课教学的感染力。
青少年对名人是十分崇拜的,他们记诵名人的格言,阅读名人的传记,模仿名人的行为,崇拜心理象一团火,可有时我们对此往往重视不够。
因此,思想人文社会课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崇拜心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中要讲名人的故事,看先进人物的录相,读名人的传记等。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请名人、学者做相关的报告,或者走访名人、学者。再次,政治教师要完善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塑造和发挥自己在教育中的“威信效益”,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感染力。
七、针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谓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的厌恶、反感情绪。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很容易出现,由于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的影响,诱发产生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而思想人文社会工作本身的缺陷直接造就了这种心理。
怎样预防和消除大学生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在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最重要一条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以理服人,以事实打动人;坚持情感制逆原则,以情感人,以情换心,使情感成为思想人文社会课教育吸引人心的磁石。再则,事实用于雄辩,人们对于他们亲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的多,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劳动、学习、参观、考察、访问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教材,增长才干,从而克服逆反心理。
长期以来,思想人文教育工作局部的失效及其疏远性一直是思想教育的痼疾,是困扰广大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我们注意到:在人文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观念和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心理教育以其巨大的亲和力显现出勃勃生机,并给思人文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强劲的推动。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利用疏理引导的方式、方法,改变人文社会课教育的效果,不乏也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之一吧。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实践问题,研究运用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摸索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庆良等著,《大学生心理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温家宝,《温家宝谈教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梁满仓译著,《人物志》,中华书局,2009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
李战,男,汉族,呼和浩特人氏,法学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讲师。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三、掌握大学生的实用自我心理,提高学生对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注意程度。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品、一种观点、一项技能对人们的引诱力大小,取决于这个观点、物品、技能的实用性。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也有相似之处,如果大学生感到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内容同自己关系密切,学了有用,就容易产生兴趣,容易接受,否则就不那么关心。如学生对法律知识,特别对继承法、婚姻法感兴趣,因为他们感到学了有用;对唯物主义辩证法感兴趣,因为生活中处处用得到辩证法的观点。比如在讲“哲学”这种抽象概念的时候,不是直接灌输,而是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组织他们讨论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讨论中,学生们肯定会各抒已见,众说纷纭。那么就问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不用说,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于是抓住话题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聪明之谓也。它能给人以智慧,给人以方法。哲学并不神秘,并不干巴,它来源于实际,又回到实际,指导实际,不但有用,还大有用处呢。这样,就很快能抓住学生们的思维习惯,集中起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从而顺理成章地讲清了哲学的含义和意义,避免了教条式的说教。 四、了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课教师的信任度。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心理日趋成熟,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对许多问题有独立见解,对教材的内容,教师的讲解,不盲目轻信,常以怀疑的心理审视政治教师的言行,常常发表不同见解,开展争论,寻根究底,甚至理亏也不服输。
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教学也要以疏导为主,进行启发式教育。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独立的见解,不要怕有不同意见,不要怕争论。其次,在讨论、争辩中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切忌以势压人;同他们讲真话,讲心理话,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再次,对学生一时不易接受的理论、观点,不要急于求成,允许保留、精心引导。这样可能会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适应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青年人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又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都想要发言,有的学生因经常得不到发言的机会而对教师有意见,实践证明,教学中是否引入竞争机制,气氛和效果会大相径庭。
要把竞争引入课堂教学,首先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法,提倡竞争,就要勇于使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次,要积极创造竞争的条件,不仅使学习好的学生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千方百计地使所有学生,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能够表现自己,敢于竞争,发挥他们的长处、才能。第三,防止和克服学习上的病态竞争,竞争有两重性,既能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共同提高,也有的不择手段,压倒对方而后快的学生。因此,要发挥竞争的积极因素,克服竞争的消极因素,达到教学目的。
六、运用大学生的崇拜模仿的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课教学的感染力。
青少年对名人是十分崇拜的,他们记诵名人的格言,阅读名人的传记,模仿名人的行为,崇拜心理象一团火,可有时我们对此往往重视不够。
因此,思想人文社会课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崇拜心理,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中要讲名人的故事,看先进人物的录相,读名人的传记等。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请名人、学者做相关的报告,或者走访名人、学者。再次,政治教师要完善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塑造和发挥自己在教育中的“威信效益”,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感染力。
七、针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谓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的厌恶、反感情绪。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很容易出现,由于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倾向的影响,诱发产生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而思想人文社会工作本身的缺陷直接造就了这种心理。
怎样预防和消除大学生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在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最重要一条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以理服人,以事实打动人;坚持情感制逆原则,以情感人,以情换心,使情感成为思想人文社会课教育吸引人心的磁石。再则,事实用于雄辩,人们对于他们亲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的多,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劳动、学习、参观、考察、访问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教材,增长才干,从而克服逆反心理。
长期以来,思想人文教育工作局部的失效及其疏远性一直是思想教育的痼疾,是困扰广大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我们注意到:在人文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新的方法、观念和丰富德育内容的同时,心理教育以其巨大的亲和力显现出勃勃生机,并给思人文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强劲的推动。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利用疏理引导的方式、方法,改变人文社会课教育的效果,不乏也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之一吧。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实践问题,研究运用符合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摸索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庆良等著,《大学生心理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温家宝,《温家宝谈教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梁满仓译著,《人物志》,中华书局,2009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
李战,男,汉族,呼和浩特人氏,法学博士,内蒙古医科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