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玉芳华 珠联合璧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与茶文化的繁荣萧条一脉相承。在此以前,喝茶仅仅局限于传统而又粗糙的日用陶,并未出现专门的茶具;自唐“茶圣陆羽”、“七碗茶歌”与所倡导的品茶、饮茶方法的推行,形成了一整套茶具、茶器,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可以看出茶具的丰富与发展;时至宋朝,一方面沿袭了唐朝的茶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将原有茶具的“古朴风格”,演变成士大夫阶层奢侈的“富丽堂皇”;明清时期,茶具风格返璞归真,宋代“斗茶”的传播、明代朱元璋“罢龙团”散茶的改革,“供春壶”的出现,陶制紫砂茶具开始广泛流传于民间。紫砂艺术的鼎盛发展时期,是在明末至“康乾盛世”时期,这一时期紫砂艺术创作名家众多,制壶品类繁多,供春“树瘿壶”出现后,时大彬、邵大亨、陈鸣远、俞国良等众多紫砂创作能手继承发展,将紫砂艺术带进宫廷,紫砂装饰效果与创作题材不断的丰富:浮雕、印贴、簇花、镂空、泥绘、彩釉等“百花齐放”,众多文人的参与为紫砂茶具从日用陶,到具有艺术文化水平的“艺术品”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氛围,传统而又时尚的紫砂壶造型与装饰发生了别具一格的变化,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情趣与文人气质。
  1  独具匠心,珠联璧合
   “合璧提梁壶”的创作,是我在紫砂艺术生涯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与创作。整件作品壶身形似竹段,但是仔细观察是两块“璞玉”合为一体的,古朴典雅、端庄厚实,整件作品线条流畅,上下比例协调,又不失自然柔美之态,融通圆润;方形壶流,曲中挺拔;方形桥钮平架“方中寓圆”压盖之上,自然贴合,是一种和美的象征;云肩线自然流畅、张弛有度,壶身两块美玉贴合为一,似圆似方、方中寓圆、圆中有方的和合之型,相合处形成束腰,有儒家思想中“以一贯之”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与壶肩线、壶底线三线平行而出,形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气度内涵;最妙处高提梁“平步青云”,长宽条泥片方中有圆,似方正阳刚之气,边沿处圆润,使得提梁有一种大气澎湃的感觉,但是也有了一种“圓融”的儒雅之士风范,可谓是刚柔并济、阴阳和谐、珠联璧合,独具匠心之作。
   作品“合璧提梁壶”的构思、设计、创作,首先是对历代传统提梁壶的认知与学习。提梁壶在紫砂传统壶型中,算得上是古老而又独特的一个款式。对于一般紫砂壶型创作而言,壶把通常安置在壶身一侧,提梁壶的“提梁”也就是壶的肩部架起的“把”,早期的提梁壶是为了在茶炉上煮茶时提携方便,现代提梁壶的创作更多的是考虑器型的美学价值与整件作品的气度而作。在创作“合璧提梁壶”的过程中,我已经对历代传统提梁壶的精品欣赏了一遍,对于提梁壶造型款式名目繁多的特点,总结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提梁壶型:“提拎壶”、“提茶壶”、“提云壶”、“提梁柱础壶”、“提梁石瓢壶”、“扁竹提梁壶”、“提梁弧棱壶”、“提梁菱花壶”等。所以在“合璧提梁壶”的创作过程中,既要注重作品与传统提梁壶的整体构造,又要将个人的思想灵感蕴育其中,所以整件作品的创作继承传统紫砂壶艺精髓,又不断地融合新的思想理念。
  2  博采众长 中得心源
   “合璧提梁壶”的创作,其实是在传统提梁壶创作的基础上,汲取更广泛的创作灵感与艺术文化底蕴,一方面是根据传说“东坡提梁壶”,另一方面是根据“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墓葬发掘“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吴经提梁壶”,史料及后来俞国良等众多紫砂创作高手的经典作品为创作学习的源泉。传说“东坡提梁壶”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寓居宜兴鼎山脚下时设计出的“三叉式”紫砂壶,自己起名“提梁壶”,后人模仿制作统称为“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吴经提梁壶”是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史料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况且该“吴经提梁壶”与明代嘉靖年间进士画家王问《煮茶图》中煮茶用的茶壶形制相似。整件作品紫砂泥料纯净度不高,但是泥料的纯度与羊角山出土的文物泥料相比较更为细腻,制作工艺创作手法更为精致,史料中描述:“其工艺特征是,用泥片附合虚砣,上下两半镶接成型,腹部出现节腠”,对我创作“合璧提梁壶”有很多的启发。另外清末民初紫砂制作名家俞国良创作的提梁壶泥料独特,壶色呈冷白色,造型别致、做工细腻,壶身形状似石铫更似柱础,盘状壶底与壶身衔接处弧线挺括有力,壶身下部外展,像一幅裙摆,上部渐收,平肩嵌盖桥钮,刚柔并济。最妙处是提梁,靠壶嘴的方向成枝叉形状,三叉交点下移并略向内凹,突破了“东坡提梁壶”的三叉形式,气韵生动、线条流畅。壶身陶刻“千杯泛绿一片含黄”八个字,由著名陶刻家赵松亭“东溪”印章,底印“愙斋”是吴大澂晚年斋号,是集制壶名家俞国良、收藏大家吴大澂三大名家于一身的经典紫砂作品。
  3  结  语
   紫砂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创作形体、创作思想、创作理念;另一方面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设计与整合;最后一部分是在“创新”,天马行空、肆意发挥,整个紫砂艺术创作气势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在发展中寻找更有效、有易于紫砂文化传播的载体与艺术存在形式。千年陶都,紫玉金砂,以其传统而又时尚的文化气息不断地发展,紫砂艺术创作者凭借独特的文化艺术修养与内涵与紫砂艺术的发展共进退,并不断地为紫砂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源泉与活力。
其他文献
江南宜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以“紫”为主的紫砂陶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比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勤劳双手,做出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为源渊流长的陶文化、茶文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紫色风景线。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已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亚平先生在壶艺领域始终秉承传统精神,努力创
期刊
紫砂“云汉壶”(见图1)是顾景舟先生制作于1936年至1942年之间,底款为“武陵逸人”的作品,壶的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方圆结合、圆润而挺拔,线条流畅优美,有如云之卷舒,手法高超、浑然天成,气质非凡超然。壶底钤“武陵逸人”方章一枚,盖内钤“景洲”铁线篆方章一枚,“景记”章一枚。壶体经岁月打磨,因而把款印章磨蚀难以辨识。  “云汉”造型初创于清代,本壶为顾景舟1936至1942年间的仿古时期之作。“
期刊
摘 要 陶瓷典籍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对新时期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清朝著名督陶官唐英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记录清代初期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陶瓷典籍《陶冶图说》为例,探讨其语篇特征,并分析中国陶瓷研究专家、英国人卜士礼英译本在陶瓷文化层面“异化”与语言表达层面“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我国陶瓷典籍的译介有所借鉴。  关键词 陶瓷典籍;陶冶图说;语篇特征;翻译策略  
期刊
摘 要 紫砂陶刻,是受成熟的中国画技法影响之后的工美艺术,工艺精湛,题材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就紫砂陶刻而言,历史并不久远,最早紫砂器所见刀迹陶刻,仅局限于器品底部作为制壶艺人之款识而已。清代为紫砂之繁盛时段,受江南金石篆刻流派影响,众多书画大家逐步将诗赋书画转载到紫砂陶坯上来,期间最具代表的有子冶、曼生等,在曼生等书画家前,许多紫砂名家,时大彬、陈仲美等大家还都只是用制壶用的竹制工
期刊
摘 要 紫砂壶创作三要素,一,紫砂泥是紫砂壶最根本的基因;二,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是外在美的表现;三,紫砂壶的工艺技法是文化,是紫砂壶的内涵文心。  关键词 紫砂花器;文心;红梅绿竹壶   宜兴紫砂千姿百态,古往今来,紫砂艺人们为了追求壶的实用性与欣赏把玩的最佳效果,在紫砂泥料的选择、造型设计的构思以及工艺技法的实施等方面,都绞尽脑汁,精心设计、制作,所以历代紫砂艺人为我们后代紫砂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
期刊
摘 要 设计是一种源自灵魂的创造,而趣味则是精神愉悦的催化剂,趣味性设计能够使人感到快乐,从而引起兴趣。每个人会被某种趣味性所诱惑,所以趣味性的设计便在于以人为本,专注于感情的引导,紫砂壶可以通过趣味性的造型来传达创作者风趣幽默、诙谐调侃的情感信息,这些抽象的信息需要被赋予灵魂,这便是紫砂壶作为设计承载体的特殊之处,传统紫砂壶造型的趣味依托于文人性,在泛文人化的当代社会,如何设计和创造出符合时代风
期刊
摘 要 很多事物之所以独特,其根源在于其自身的材質,紫砂壶造型丰富多彩,但除了自身材质的特殊之外,还在于其孕育多样的文化特性。纵观中国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有很多都具有这样的特性,紫砂泥被称为五色土,而在明代有一种石头同样以“五色”为名,那便是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作品“凌波仙子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雨花石形态的特点,结合传统紫砂壶的造型结构,融合成了具有当代装饰风格的紫砂壶艺创作。  关键词 五色石
期刊
民族文化是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中华文化,它具有传承性,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其内容,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反映了平常百姓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群众的集体智慧使民俗文化焕发出美的风采,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寿壶”的设计理念,是对陶刻的体裁,在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中精心提炼,古为今用,把它刻在壶上。壶的一面用对角线构图的形式,用阳刻刻了“康、寿”两字,一为行
期刊
摘 要 一套“绞泥松竹梅套壶”演绎着自然界的万千风情,更表达着冰清玉洁、傲霜砺雪的精神风貌:竹有节气,松不畏艰险,梅超凡脱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壶因茶而生,茶因水而润。一个“茶”字,道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在草木间。一把壶演绎出最中国的生活方式: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一壶一茶。  关键词 自然;绞泥;点线面  1 松竹梅——岁寒三友   几千年的窑火生生不息,燃烧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为茶而生,与茶文化相互交融,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色美”的代表,每一把精巧的紫砂壶中,都凝聚着艺人的智慧和个性,体现着思想文化的参与和渗透,气韵独特。本文以紫砂壶“木瓜海棠”为例,浅谈其文化意境。  关键词 紫砂壶;木瓜海棠;文化意境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所熟知,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用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