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山新雨,是一种空灵的美,是一番只可观想的景致,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空山,何为空,空是宇宙的气象,是时间与空间的跨越,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与佛教的观念。空是实的反义,是无相,无声,无有实际,《心经》中: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空,不是不存在,是不实在,是虚空,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也是道教中的茫茫太虚。空山,是禅境中的山,而新雨,则是洗尽铅华后的寂寥。它不是可以名状的实在的线条与色彩世界,而是需要思静虑的禅的世界,是顿悟的世界,也是渐悟的世界。
  徐凌的青瓷作品,找到了这份空山新雨的世界,一种无的世界,一种烟云过痕,太虚渺渺的世界,一汪秋水划过时间的吞噬,茫茫无碍的世界,一个纯粹的,青的世界。 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中,有其独特的审美体系,自两汉原始瓷器以来,以”如冰似玉”的类比出现。冰和玉,作为器物的一种审美情节,一种生活态度,形成了审美的寄托,它不似其他彩瓷类的花样形式,而是以一种单纯的釉色独立存在,这种釉色吸引了唐代的将相,吸引了北宋的文人,吸引了明清时期的雅仕。青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外化,它如秋水的釉色与无有装饰的单纯,也含纳了一种纯粹的,出世的美感。青瓷的器物,可以观想到意蕴,可以听闻到禅音。徐凌的青瓷,没有喧嚣,意趣在空山新雨,是过痕的秋水,以无形喻有形,以无象喻有象,安静的器皿,有过隙的声音。
  徐凌善器皿。他利用青釉的纯净语言,将器物的时空感发挥到一层生命的物象。无论是绞胎的自然泥痕,还是刻刀的有规律与无规律的划痕,徐凌有意识地尊重了泥性的语言,尊重了器皿的构成形式。这些看似单纯的构成形式却能够形成自然的无限世界,单纯的器物造型,却有着广袤的想象空间。器皿实则本无生命,也没有温度,一件单纯的,没有任何装饰的盘,抑或造型简单的瓶,在青釉的作用下,形成了秋水流觞,寒冰破晓的出世情怀。从无生命的本体到有生命的观想,也正是青瓷之所以为世人所痴迷,这种东方的,带有着禅韵的器物,俨然成为一份情感的托寄,是高处不胜寒的空寂寥,也是千山鸟飞绝的横古。总之,青瓷器物的韵与神,在有限的形而下的器物里,使人观想到了无限的,形而上的时空与生命。在徐凌的作品里,更注重的是釉的语境,釉与器物造型想融结,釉在融化,器物也在融化,这种融化不是感官上的实际融化,而是心的融化,是青瓷所呈现的自在之境,生命归回本源的素地。人从鸿蒙中来,本就无所挂碍,原罪的浊染,无明的驱使,使得万事万物的业力轮回。青青素地,无可沾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青瓷,本身是一种解脱,这种解脱在于本心的寻找,是来自天国的声音,在有形的,可触可摸的釉色中,人观想到了生命的本身,找到了本我。
  对青瓷的审美,在于一种悟。悟则是禅宗的概念。禅,梵文音译”禅那”的称谓,意译为”斯虑”,”思维修”,意为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是佛教产生以前存在于印度的一种修行法门。中国禅宗发展了这一法门,慧能说:”道由心悟,欲得会道,必需坐禅习定。”徐凌的青瓷,有禅悟的空间,对于青瓷的欣赏,也是一种思悟。青瓷本身不具备装饰性的语言,没有具像的表达,也不似其他彩瓷上的抽象与具像的绘画,没有所谓的线条语言,笔墨语言,也没有窑变的语言。青,单纯至极的青,不正是禅宗里面”不立文字”的体现么。禅宗思想重视”明心见性”,善用”简约”的精神来代替并纠正儒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束缚。简约不是简单,不是简易,是在貌似”简单”的形式里包含”不简单”的内容。中国瓷器的审美是多元的,有彩瓷的绚烂,也有青瓷的平淡,有瓷上绘画的多重语言,也有青瓷器物的单纯玄远。中国的彩瓷,不论是花卉还是山水,有包含了文人对自然,对湖光山色的欣赏,每一种纹样都是百姓炽盛的,火辣辣,活泼泼的企盼,都是生活真实的记录。然青瓷则不然,这种单纯的,纯粹的釉色,在简单的器物造型,与泥土的自然肌理发生着共鸣,青瓷有自己的声音。”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有”清”,”远”,”澄”,”静”,”秋潭”,”皎月”,”晨露”,”星河”,”烟寒”的意境。
  徐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老先生的传人。他传承的不仅是老先生的血脉,而是老先生的工艺与思想。古往今来,人们为何会对青瓷持有特别的情感,为何会对单一的青釉,单纯的,传统造型的器皿所痴迷。是因为简单的怀旧么?青瓷是传统文化血脉的延续,然而青瓷的器皿也是一种精神,一分不谙世事的纯真,一分超脱于红尘之外的静和之地。古代中国人用青瓷来类玉,又以玉来类君子,君子以玉比德,青瓷的单纯,是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德行。徐凌的青瓷器物,强调泥性的本真,去人工的痕迹,而是留有天巧,他以独特的,清新淡雅的器物语言把观者引进一种空寂,宁静,无尘世之争,也无喧嚣和杂念的清净之地。在一个有限的圆融的器皿中,充满了空旷寂寥的时空,充满了大自然的音声,一件器物,可以闻到婉转的鸟鸣,春涧的溪流。这个似空非无,默而有声,花开花落,自然而然的世界,是大千世界本来就有的真是存在。空山新雨是一种心性,徐凌的青瓷器物也是一种心性,一种幽深淡远,空灵澄澈的境界,这种境界在自然中存在于人迹罕见的深山,在精神世界存在于少数的冰清玉洁,不染尘垢的心灵。徐凌的青瓷是有生命的,是禅的生命,是心性的体悟,空山非山,新雨非雨,是一份本真的恬然。”青青世界,皆是法身,郁郁青瓷,无非般若”,性本素洁,如是为观。 (此文素材由君来吉祥青瓷馆提供)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上海纷纷兴建教堂,l851年,耶稣会由辅理修士范廷佐主持设计“圣?依纳爵堂”(即徐家汇老堂, 1911年新天主堂建成后拆除),并在教堂院内西南角开设工作室。  1864年,教会在“树木葱笼,宛如坵垤”的土山湾,将土山削为平地,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内设图画馆等部门。1872年工作室迁进土山湾。到二十世纪初,画馆作品多次参与世博会并获奖,培养了一代西画名家大师,“其中陶冶出之
期刊
张国君先生首先是一位国画家,与其他中国画家一样,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有着来自骨子里热爱,抑或在陶瓷温润纯净的质地中找到了本我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国画与陶瓷艺术血脉相容的不可分割的情节。然而他与其他中国画家不一样的,是他没有限定于传统意义陶瓷上的中国画传达,而是深化了陶瓷材质的语境,线与点,山与水,都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图示,这种图示成为陶瓷艺术表现语言的另一番景致,而陶瓷的材质语言也更加深化了张国君心中的
期刊
2012年是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40周年,为在民间领域积极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德中友协汉堡分会和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共同邀请海派艺术家李守白赴德国汉堡举办“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李守白海上风情艺术展”。 展览展出了李守白新创作的三十余件作品,为海外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平台,也寄托了人们对老上海的浓浓情意和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回忆,把经典海派艺术推向国际。  李守白
期刊
不久前,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的“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上,上海诗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出的“海上名人茗壶紫砂展”,人头攒动,参观者络绎不绝。精致的展架上陈列着由赵丽宏、觉醒法师、刘一闻、魏松、陈钢、姚笛、沈寂、程乃珊、张戈、陆康、许四海、沈嘉禄、何菲等沪上文化名人为“诗毅陶艺”制作的紫砂壶题词及一些名画家的配画。纵观这些名人茗壶,雅逸多姿,异彩纷呈,令人赏心悦目。  玩壶者曾云:“壶随字贵,字以壶
期刊
一、翡翠市场降温所面临的严峻  翡翠作为玉中之王,始终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追捧。这些年来,因为受原料价格上涨以及游资炒作等影响,翡翠作品的价格更一路飞涨,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翡翠的平均涨幅超过20%,而在近两年,翡翠的年涨幅超过了30%,上涨幅度之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由此演绎了一出出“疯狂的石头”的喜剧故事很让人羡慕。  然而,从2011年年底开始翡翠市场一反常态,出现了明显
期刊
玻璃是一种具有时尚和张力的现代材料,当今人类居住的空间所追求的是简洁、通透、富有流动性这些特点,而玻璃材质恰好能将这些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设计师广泛的将玻璃以不同形式应用在建筑空间中,着重体现功能与视觉的完美统一,使空间“灵动”起来。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先驱密斯?范?德罗,始终钟情于玻璃和钢材料,并一直幻想着能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出大体量、透明精致又能体现现代艺术的玻璃建筑。  透明性——光与玻璃
期刊
在英文里Design(设计)=De(重复,再次)+sign(符号),设计就是符号的再次构成,符号的再生。数据可视化是一种数据的视觉化再现,通过视觉语义来传达数据信息。如何再现数据,如何传达信息?不同的规则定义了不同的语义:具象语义,抽象语义和象征语义。本文中所介绍的“自然的隐喻”是这样一种象征语义:借用自然界中的生物规律和法则来设定或者描绘一个虚拟的视觉化场景。从词源上看,“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
期刊
              
期刊
粉彩,又名“软彩”。瓷器釉上彩一种,二次烧成温度在  750℃左右。粉彩所描绘的牡丹和其与百花、龙凤、瑞禽等各种  动、植物组的纹饰,寓意吉祥,绚丽多彩,深受人们的喜爱,为  清代最具艺术性的彩瓷之一。  粉彩的出现,表明中国彩瓷彩料的应用有了重大突破。  粉彩使用洋彩,与五彩比较,具有烘烧温度低,色彩丰富,色  阶柔润等特点。于是五彩被称为“硬彩”,粉彩被称为“软  彩”。朱琰《陶说》评述:“古
期刊
珂罗版——英文COLLOTYPE的音译,照相平版印版之一。因用厚磨砂玻璃作版材,故又称“玻璃版”。  1867年至1871年间,德国慕尼黑摄影师阿尔贝特发明了珂罗版印刷。珂罗版印刷技术发明后,很快传到日本。1876年,上海有正书局聘请日本专家实验成功珂罗版印刷。1919年,商务印书馆成功地印出15色套印,从此,中国的珂罗版印刷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  百年来,由珂罗版印刷工艺复制的作品始终屹立于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