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瓦:品尝布尔津味道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尔津的确是一个风情旖旎的地方。在新疆居然有这样一个童话中的小城,仿佛欧洲某处的一座小镇。我们到达这里是在风景如画的夏天,不如此,则无从领略这个文化混血小城的真正魅力。
  此行是去拜访著名的比瓦(啤酒)传承人俄罗斯族老人娜斯卡,了解比瓦的手工技艺。说起比瓦,知道的人总愿意把其视同为格瓦斯,但让娜斯卡和她的女儿及本地的俄罗斯族人说的话,二者是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的。细微的差别在于:比瓦不放蜂蜜,而格瓦斯则要加入适当的蜂蜜,酒味相对要比比瓦淡许多。娜斯卡老人就是这样反复郑重地给我强调了这个差别,这使我在品味比瓦的时候也就格外慎重,惟恐辜负了老人的叮嘱。陪同的布尔津县文化馆馆长武雷是娜斯卡老人的常客,为申报比瓦为自治区项目多次到老人家里来,对比瓦已然非常熟悉。她笑眯眯地给我们介绍说:“俄罗斯比瓦是俄罗斯族发明的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的液体饮料酒,虽然原始发明时代能追溯到何时,我们不好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制作这种饮料是随着俄罗斯人迁徙到布尔津开始的,而且和伊犁的格瓦斯基本是同一个时期的。”
  有武雷这样的土著的介绍和《布尔津县志》的记载,使我们对此二者的了解非常容易。俄罗斯民族及俄罗斯文化历史悠久。前苏联(现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因历史的原因早在沙皇俄国时期就开始进入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人不断移居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光绪二十七年(1901),斋桑至布尔津额尔齐斯航道开通,便有俄罗斯商人、游民入居布尔津县境内,尤其在布尔津县城、冲乎尔、凯勒提开、海流滩、齐巴罗依、禾木等地均有俄罗斯人居住。据当时的资料统计,1944年定居布尔津的俄罗斯移民增至1657人,占总人口的10.8%,一度成为县内的第二大民族。他们除种地、养畜外,还从事养鹿、养蜂等副业生产,同时传承俄罗斯手工技艺,家家户户自制酿造比瓦(啤酒)。后因中苏关系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定居布尔津的俄罗斯人陆续举家回迁。真正的俄罗斯人留居布尔津的则不多。现在居住在县境内的俄罗斯族中的一部分是早期的俄罗斯移民与当地人通婚后的后代;还有一些是从东北到苏联谋生,与当地俄罗斯人通婚后,又于20世纪30年代末携家眷转迁回国并在布尔津定居的人及其后裔。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都很好地秉承了该民族的传统习惯及民俗风情,承袭着传统手工酿造比瓦的技艺。
  娜斯卡老人由于年龄的关系,加上身体不方便,这几年已经不做比瓦了。1988年,《人民日报》的记者报道了娜斯卡老人及其制作的比瓦,老人小心翼翼地翻开已经泛黄的报纸让我看,“啤酒大婶娜斯卡”的字眼赫然入目,老人不无骄傲地说:“我制作的比瓦那会儿是布尔津最有名的。”随即又黯然叹了一口气说:“现在腿脚不行,就让女儿做了。”女儿梁红英全面继承了母亲的技艺,也是当地有名的比瓦传承人。
  按我们的要求,梁红英开始了比瓦的制作。她先介绍说:“比瓦制作简便,原料就地可取,成本低。主要原料有啤酒花、小麦麸皮、白沙糖、蜂蜜、土豆、色料、开水。”第一步是把一定比例的啤酒花和麸皮混入一定量的水中熬煮,然后经过数道工序过滤,以保证其纯度;第二步接着倒入缸内,待温度适当时放进适量酵料(得罗汁),把缸口盖紧捂好,发酵一两天。由于知道我们要来,这个程序她已经提前完成了。在她干活的时候,我忍不住问:“必须要发酵一两天吗?”“必须。”梁红英斩钉截铁地回答。看到我们有些不解,她笑了:“密封时间越长,比瓦味道就越纯正,味道越好。”这使我们恍然大悟。接下来的程序是根据发酵的程度(泡沫的多少)加入适量蜂蜜和白沙糖,还要再捂一定时间。看起来,制作比瓦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梁红英给我们每个人舀了一碗比瓦,认真而热切地说:“你们尝尝,特别好喝。”娜斯卡老人也在旁边笑着说:“就是特别好喝,你们多喝一点,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禁不住母女俩的热情,我们每个人都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第一感觉是清爽,第二感觉是味道甘甜又有些微酸,的确没有格瓦斯甜,但气息又真是啤酒味。武雷说:“到了帕斯卡节,这些俄罗斯族人就回到城郊的白桦林,喝着比瓦,拉起手风琴和曼陀林,跳起独特的民族舞,庆贺自己的节日。”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在布尔津的随后几天里,这里好客的朋友们开始了他们盛情的招待,无论是美味的哈萨克风干肉,还是醇香的奶茶,都让我们称赞不已。那清爽的比瓦始终徘徊在我的舌间,唇齿留香。想一想,这不也正是布尔津这个小城的味道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