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汉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吸收了先秦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汉代音乐的内容、汉代音乐的音乐形式、雅俗共赏的汉代音乐三个方面对汉代音乐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代音乐;艺术形式;历史地位
一、包罗万象的音乐内容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形成了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汉代音乐的种类十分丰富,在承秦制的基础上并有新的发展,以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主体,并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所未有的融合性、多元性,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汉代音乐艺术。汉代音乐的发展结合了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审美体验。汉初统治者改组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曲,乐府的建立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集中推动作用,促进了北方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由于当时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对汉代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乐官和广大民众产生了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投入到对音乐的创作当中,而音乐的形式是将当时的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汉代音乐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在这种生活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音乐体系――汉乐府。从而,汉代音乐的发展也逐渐完善,艺术文化得到升华,它的艺术功用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汉代音乐的艺术给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汉代音乐的发展,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汉代音乐的形式多样,从出土汉代画像石、砖中描绘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看,不管是相和歌、鼓吹乐还是乐舞百戏,都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大气磅礴、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景象。在汉代画像石刻中,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之多。山东沂南北寨村出的东南将军冢画像石刻,呈现出了50人的乐舞场景,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乐队表演,乐器有钟、磐、鼓、排箫、笙、瑟、埙等品种,乐队22人,阵容庞大,气势恢宏。汉代歌舞主要分为鼓吹乐、相和歌、钟鼓乐三种,鼓吹乐是有鼓和吹管乐器组成的乐队,多用于皇帝仪仗、王公贵族车队出行、军队出行,以汉代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后来又吸收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合成一种音乐形式,内容十分丰富,深受各阶层的喜爱。
《相和歌》是汉代的民间歌唱形式,《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书?乐志》说:“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乌生》、《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1] 。就是说汉代民间歌谣原本为徒歌,以后配上弦管乐器伴奏,发展成艺术歌曲。“徒歌”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古老歌唱形式,它流行于街头巷尾,比较方便人们演唱。相和歌是汉代的歌舞大曲,由歌舞和乐器伴奏,相和歌与民间歌舞在一起不断得到完善,发展成大型歌舞曲——“相和大曲”,最初在演唱时没有用伴奏乐器,后期的发展中加入了乐器伴奏,不仅有钟鼓类乐器,还有丝竹类乐器,形式种类丰富,吹管类乐器逐渐取代了金石乐器的地位,在乐队中开始起主要作用。
三、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创立了我国历史上较为完整的宫廷礼乐制度,雅乐影响力较大,在宫廷祭祀、典礼仪式上广泛应用,而与雅乐相对应的如民间的郑卫之音等俗乐不受统治者重视。“俗乐”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旋律,逐渐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汉初的统治阶级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去负责整理和加工搜集来的各地民歌,把民间音乐艺术精华集中归纳,之后再进行广泛的传播,汉乐府中的音乐充分吸收了先秦音乐文化,并在这些音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以多元化发展为特色的雅俗共赏汉代音乐。与此同时,汉代音乐还注重与外界交流,使其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都更加丰富,从根本上打破了西周雅乐独霸乐坛的局面,確立了民间俗乐的发展地位,形成雅乐、俗乐及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新面貌。汉代的统治阶级还定期在自己的住所或大宅院内举办大型的音乐表演活动,乐舞的丰富表演形式正在汉代社会中逐渐兴起,大规模的文艺活动逐渐推广开来。
在汉高祖原庙中,“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2] 若中间有空缺,会随时将其补齐,而在汉武帝时,主要由宫廷中的乐府负责组织并开展各种声势浩大的综合性演出,吸引了三百公里内外的人来围观,出现了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现象,这种大型的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是统治者推行“与民同乐”的政策带来的,反映出汉代的音乐生活已经从宫廷逐渐转向大众娱乐方向。
汉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对当今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来源于生活,汉代音乐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很多都来自当时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的也是汉代的社会现象,为我国现代音乐艺术提供了保贵的财富,对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荣有.汉画与汉代音乐文化探微[J].文艺研究,2000,(05):21-23.
[2] 刘旭琦.石头上的音乐———论南阳汉画像石上的音乐表现[J].美与时代(下),2016,(07):28-2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
关键词:汉代音乐;艺术形式;历史地位
一、包罗万象的音乐内容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形成了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高潮。汉代音乐的种类十分丰富,在承秦制的基础上并有新的发展,以中原地区的汉族为主体,并融合各民族文化为一体,体现前所未有的融合性、多元性,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汉代音乐艺术。汉代音乐的发展结合了两汉时期的文化背景,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审美体验。汉初统治者改组扩大了音乐机构“乐府”,使其更大规模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并利用民间音乐创作新曲,乐府的建立对音乐的发展起了集中推动作用,促进了北方和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结合。由于当时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对汉代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乐官和广大民众产生了对音乐的兴趣,愿意投入到对音乐的创作当中,而音乐的形式是将当时的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汉代音乐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的生活状况,在这种生活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音乐体系――汉乐府。从而,汉代音乐的发展也逐渐完善,艺术文化得到升华,它的艺术功用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汉代音乐的艺术给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汉代音乐的发展,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汉代音乐的形式多样,从出土汉代画像石、砖中描绘的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来看,不管是相和歌、鼓吹乐还是乐舞百戏,都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大气磅礴、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景象。在汉代画像石刻中,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之多。山东沂南北寨村出的东南将军冢画像石刻,呈现出了50人的乐舞场景,表演形式多样,有歌舞、乐队表演,乐器有钟、磐、鼓、排箫、笙、瑟、埙等品种,乐队22人,阵容庞大,气势恢宏。汉代歌舞主要分为鼓吹乐、相和歌、钟鼓乐三种,鼓吹乐是有鼓和吹管乐器组成的乐队,多用于皇帝仪仗、王公贵族车队出行、军队出行,以汉代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后来又吸收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合成一种音乐形式,内容十分丰富,深受各阶层的喜爱。
《相和歌》是汉代的民间歌唱形式,《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书?乐志》说:“凡乐章古辞存者,并汉世街陌讴谣、《江南》、《乌生》、《白头吟》之属,其后渐被弦管,即相和诸曲是也”[1] 。就是说汉代民间歌谣原本为徒歌,以后配上弦管乐器伴奏,发展成艺术歌曲。“徒歌”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古老歌唱形式,它流行于街头巷尾,比较方便人们演唱。相和歌是汉代的歌舞大曲,由歌舞和乐器伴奏,相和歌与民间歌舞在一起不断得到完善,发展成大型歌舞曲——“相和大曲”,最初在演唱时没有用伴奏乐器,后期的发展中加入了乐器伴奏,不仅有钟鼓类乐器,还有丝竹类乐器,形式种类丰富,吹管类乐器逐渐取代了金石乐器的地位,在乐队中开始起主要作用。
三、雅俗共赏的音乐文化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创立了我国历史上较为完整的宫廷礼乐制度,雅乐影响力较大,在宫廷祭祀、典礼仪式上广泛应用,而与雅乐相对应的如民间的郑卫之音等俗乐不受统治者重视。“俗乐”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旋律,逐渐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汉初的统治阶级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去负责整理和加工搜集来的各地民歌,把民间音乐艺术精华集中归纳,之后再进行广泛的传播,汉乐府中的音乐充分吸收了先秦音乐文化,并在这些音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以多元化发展为特色的雅俗共赏汉代音乐。与此同时,汉代音乐还注重与外界交流,使其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都更加丰富,从根本上打破了西周雅乐独霸乐坛的局面,確立了民间俗乐的发展地位,形成雅乐、俗乐及民间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新面貌。汉代的统治阶级还定期在自己的住所或大宅院内举办大型的音乐表演活动,乐舞的丰富表演形式正在汉代社会中逐渐兴起,大规模的文艺活动逐渐推广开来。
在汉高祖原庙中,“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2] 若中间有空缺,会随时将其补齐,而在汉武帝时,主要由宫廷中的乐府负责组织并开展各种声势浩大的综合性演出,吸引了三百公里内外的人来围观,出现了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现象,这种大型的群众性音乐表演活动,是统治者推行“与民同乐”的政策带来的,反映出汉代的音乐生活已经从宫廷逐渐转向大众娱乐方向。
汉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对当今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来源于生活,汉代音乐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很多都来自当时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的也是汉代的社会现象,为我国现代音乐艺术提供了保贵的财富,对促进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荣有.汉画与汉代音乐文化探微[J].文艺研究,2000,(05):21-23.
[2] 刘旭琦.石头上的音乐———论南阳汉画像石上的音乐表现[J].美与时代(下),2016,(07):28-2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