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盛大阅兵仪式刚刚落幕,转眼间又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六周年庆典。每一位中国人都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关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生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生命动力。它的心理原型是爱家人、爱学校、爱家乡,然后发展为爱集体和爱自己的国家。教育者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按照其心理特点、生活学习的规律来安排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须先知“何为爱国”
审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可以说没有哪一所学校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形式而言,程式化的弊病依然存在;就内容而言,与切合实际还有些差距……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小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呢?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他的意思是,不知历史,空谈爱国,难免流于形式。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国即是如此。
有鉴于此,就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而言,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进行系统而明晰的安排。因为从客观上讲,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知”,仅是肤浅的总体印象,可谓知之不深,这又如何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呢?
比如,不少中小学生都知道“731”“三光政策”这些词,但并不知道其背后代表了什么,更不了解那段屈辱的国难史;不少学生都知道“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却弄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血泪……因此我认为,在让学生“知国情”“明国史”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份保底“清单”,让学生对历史和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份“清单”要系统安排在中小学课程之中、团队活动之中,甚至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由此,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缺少“忧患教育”。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向退伍军人发表演说时,不是列举二战以来美国“值得荣耀的胜利”,而是阐述那些数不清的危险与考验。再向前追溯,美国从建国那天起,政治家们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民众也是战战兢兢。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使美国人自己从未陷入自我陶醉的满足之中,而且使美国人的爱国意识更加深沉,并且随时准备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和乐观是不拒绝忧患意识的。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这种忧患意识不是更具有现实意义吗?
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让学生知光荣,又要让学生知耻辱;既要让学生知机遇,又要让学生知挑战;既要让学生知希望,又要让学生知困难。一切的爱都是由“知”而起的自发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一个爱国者都不应忘记历史,当代青少年学生,尤其不能忘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百余年的近代屈辱史。然而,我们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并不是将来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是要汲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不能让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加深仇恨,而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一定要切忌形式主义、灌输主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损害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厘清仇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别,警惕仇恨教育误导广大青少年,刻不容缓。
困境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面临诸多困境。
从课程标准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窄化”到少数学科。在中小学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在学科目标中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明确要求外,其他学科则少见或不见相关要求。这导致在一些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会被忽略。
从实施环节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肤浅化”。爱国主义教育应涵盖“知、情、意、行”四大要素,当“情、意、行”无法进行纸笔测试,而教学评价又唯分数论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被简化为一个要素——“知”。所以,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检查过关的情况充斥在课堂内外。
从教学地位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边缘化”。大多数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科教学,是提高教学成绩。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从学校层面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形式化”。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本意很好,但活动效果如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关注度不够。为“活动而活动”,甚至偏离目标的活动屡见不鲜。
(来源: 2015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关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种人生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生命动力。它的心理原型是爱家人、爱学校、爱家乡,然后发展为爱集体和爱自己的国家。教育者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性,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按照其心理特点、生活学习的规律来安排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爱国须先知“何为爱国”
审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现状,可以说没有哪一所学校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形式而言,程式化的弊病依然存在;就内容而言,与切合实际还有些差距……那么,如何才能让中小学生真正有效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呢?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惟知之深,故爱之切。”他的意思是,不知历史,空谈爱国,难免流于形式。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国即是如此。
有鉴于此,就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而言,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进行系统而明晰的安排。因为从客观上讲,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知”,仅是肤浅的总体印象,可谓知之不深,这又如何能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呢?
比如,不少中小学生都知道“731”“三光政策”这些词,但并不知道其背后代表了什么,更不了解那段屈辱的国难史;不少学生都知道“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却弄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血泪……因此我认为,在让学生“知国情”“明国史”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份保底“清单”,让学生对历史和国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份“清单”要系统安排在中小学课程之中、团队活动之中,甚至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由此,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缺少“忧患教育”。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启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向退伍军人发表演说时,不是列举二战以来美国“值得荣耀的胜利”,而是阐述那些数不清的危险与考验。再向前追溯,美国从建国那天起,政治家们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民众也是战战兢兢。这种危机意识不仅使美国人自己从未陷入自我陶醉的满足之中,而且使美国人的爱国意识更加深沉,并且随时准备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和乐观是不拒绝忧患意识的。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这种忧患意识不是更具有现实意义吗?
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让学生知光荣,又要让学生知耻辱;既要让学生知机遇,又要让学生知挑战;既要让学生知希望,又要让学生知困难。一切的爱都是由“知”而起的自发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如此。
任何一个爱国者都不应忘记历史,当代青少年学生,尤其不能忘记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百余年的近代屈辱史。然而,我们认识历史、铭记历史,并不是将来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是要汲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不能让悲剧重演,铭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加深仇恨,而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增强青少年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阅读爱国主义书籍,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形式,一定要切忌形式主义、灌输主义,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损害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厘清仇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区别,警惕仇恨教育误导广大青少年,刻不容缓。
困境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但当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校园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面临诸多困境。
从课程标准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窄化”到少数学科。在中小学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在学科目标中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明确要求外,其他学科则少见或不见相关要求。这导致在一些学科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会被忽略。
从实施环节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肤浅化”。爱国主义教育应涵盖“知、情、意、行”四大要素,当“情、意、行”无法进行纸笔测试,而教学评价又唯分数论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被简化为一个要素——“知”。所以,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检查过关的情况充斥在课堂内外。
从教学地位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边缘化”。大多数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科教学,是提高教学成绩。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例外。
从学校层面上看,爱国主义教育被“形式化”。学校每年都要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陵园、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本意很好,但活动效果如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关注度不够。为“活动而活动”,甚至偏离目标的活动屡见不鲜。
(来源: 2015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