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高效率是所有教师的毕生追求,而精心锤炼教学语言是每个教师必做之功课。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以精确、简练、幽默为特征,以严谨的科学性、生动的直观性、鲜明的形象性、巧妙的启发性及强烈的感染性,展示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产生审美愉悦,又能激趣、激疑、激思、激悟,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产生课堂教学的正面效应。
  一、精彩的导入语利于学生进入求知状态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开始,是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省时高效的导入,应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刺激和最佳的切入拨动学生的心弦,尽快使其形成“兴奋中心”,进入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教师以极具魅力的语言,采用悬念式、激疑式、激趣式、情境设置式等方式导入,学生存在的心理定势就容易改变,心理障碍就容易排除,积极因素就容易调动,探求欲就容易激发。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生能尽快进入求知状态。如某名师讲述烘托映衬手法时,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 “O”,让学生想象它是什么。话音刚落,“圆球”“西瓜”“太阳”“月亮”“篮球框”……答案不一而足。老师说,大家的答案都有道理,请想一想,若它只能是十五的月亮,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这个命题成立。经过讨论,采纳了一个学生的意见,在“O”下面勾画出几朵云,一轮大而圆的月亮在云中升起的图像就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老师指着图案说,现在这个“O”只能是月亮,这是烘托、映衬手法使之然。没有云的衬托,这命题就难以成立,由此可见烘托、映衬手法的作用不可小视。像这样能够诱发美的课堂导入,自然激起学生心中的层层涟漪,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求知状态。
  二、和谐的讲析语利于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析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讲析语是否恰当和有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的讲析语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于“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作用。在教学内容讲析过程中,标准流畅、精确严密、疏密有致、声情并茂、充满信任的富有激励因素的讲析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讲析语言若不注重和谐美、诱发美,就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就无法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在审美快感中愉快积极地接受知识信息,也就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讲析语的诱发美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譬如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和斯霞,前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体现出的是音乐性,她的讲析如潺潺流水,蕴含着一种意境,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她的学生在多年以后都说,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难以忘怀。后者的讲析语的诱发美则表现一种强大的感人力量,讲到快乐的地方,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使学生不由得产生共鸣。当然,她们讲析课文的艺术性和体现出来的诱发美,并非一日之功。其诗化的语言,轻重得当的语调,快慢有致的节奏,富于变化的感情色彩及运用时恰到好处的把握,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这也就是说,教学语言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高质量的和谐生动的讲析语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状态中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巧妙的提问语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设疑提问形成矛盾冲突,是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主要手段。课堂提问语言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语言的巧妙,提问语气语调的诱发协调,提问时机的恰当把握,提问难易度的适度控制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情绪。提问语言的质量与课堂密度、课堂效应息息相关,能够诱发美的提问语言,容易收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提问语言能够诱发美,提问语言难易适度,“立竿”就“见影”;提问时机适当,学生思维的火花就容易迸发。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诱发问,在知识的对称点诱发问,在知识变化处诱发问,在认识冲突处诱发问,在总结规律处诱发问,问在点子上,问到关键处,效率就高,效果就明显。诱发美的课堂提问语言,能启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诱发出学生思维的波澜。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语:“这个孩子想要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的爸爸会不会反对?理由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也各有理由,而思维较严密的学生则说:“不存在会不会反对的问题,因为他爸爸在孩子出生前就死去了。”这种提问语言设计得巧妙有趣,既会加深学生对“遗男”“孀妻”的理解,又使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提问语言的诱发美,重在一个“导”字,以已知导未知,激发探求欲;以“惑”导“解惑”,诱发成功欲;以定向导逆向,激发表现欲;以学导迁移,培养自信欲。追求提问语言的诱发美,导得巧妙,导得得法,学生就能进入亢奋状态,“一个个的把问题像珍珠滚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种艺术呀!”(陶行知)
  四、简练的过渡语利于教学环节层层推进
  课堂的高效率离不开明晰的课堂结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不应有刀砍斧凿的痕迹,不应支离破碎。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巧夺天工,追求课堂的高频率、快节奏,无疑应追求过渡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巧的过渡语言将学生领入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不知不觉进入“又一村”。以自然的方式、探讨的语气,完成教学环节间的过渡,学生就会处于陶醉状态。知识的大门在学生面前一扇扇地打开,随着课堂环节的层层推进,认知也逐步深化。如听魏书生、洪宗礼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时间总像特别短,其原因就在于教者过渡语言天衣无缝,教学语言能够诱发美,使听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五、精当的小结语利于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语言的精当与否,与课堂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诱发美的小结语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收到凝聚精华、深化认知而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之功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集合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其目标应是明确的,重点应是突出的。要使目标达成度高,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水到渠成、点石成金的小结诱发语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依旧昏昏然,所获平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的小结语言忽略了精心的组织,不能够诱发美,这样以其师的昏昏必然不能使学生昭昭。教师若能注重小结语言的诱发美,以精当的语言一语中的,点石成金,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进入昭昭状态。教师设计小结语言,应注意和导语遥相呼应,要承接上文的讲析,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要强化课堂中心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认识,启迪心智,充分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中,教师要始终追求教学语言的诱发美,使语文教学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状态中达到求知的最佳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熏陶,是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这样必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正面效应,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资料: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语文出版社。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
  4.韩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2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本期封面是高向阳所绘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意图。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点评】历来咏梅的诗词多不胜数,但赋予梅花如此高标的,却以陆游的这首《卜算子》为最。在陆游笔下,梅花不是一位绝俗的美人,而是一位铮铮铁骨的丈夫,他孤傲、寂寞、坚韧,不为任何外力而改变。作者正是借写梅花坚决不配合的
[摘 要: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开展高校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探索教工党支部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将有助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把教工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在高校中发挥政治引领、教学引领、德育引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建工作
在教学由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于园》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至于园可无憾矣”的翻译众说纷纭。同学们的翻译如下:①(游玩瓜洲),到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②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③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④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之所以有五花八门的翻译,是因为对“至于园可无憾矣”的断句不同,或断为“至于园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课内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 ”才能“薄发”,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文本,更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之不盈,形成
含苞待放的季节  稚气而灵动  色彩斑斓的日子  芬芳而璀璨  年少的晴天  像微风像细雨像妈妈的吻  中考的十字路口  有悸动、有彷徨、有幽怨  阴霾终将散去  晴空才是主宰  不经意 高中如约而至  像窗外缕缕晨曦  钻进蝉翼似的纱帘  轻抚我睡眼朦胧的脸庞  像盛夏的冰淇凌  清新怡人  透進我澎湃的心田  青春的翅膀已经打开  就让我  用热情温暖寒冬  用活力游戏四季  用自信书写未来 
怎样的考场作文属于佳作?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高中生写好考场作文,尤其是在当下广东省“新材料作文”的背景下?  这是一个困扰我们许久的问题。  我校高三的第一次联考后,这个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当时考场评出一篇52分的一类文,被学校老师推荐到《羊城晚报》“堂上作文”栏目发表。其文如下:  用生命去享受  “我们生活在泥沼中,但总有人赞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王尔德如是说。是的,如果一个人不论是在巅
我想将你比作最迷人的夏日  但汝却更显热烈和温存  你沧海般的明眸倾泻着繁星的璀璨  却难以辉映你笑容里极光般的流朱  我拼凑三界五列的奇珍  奢望想赎回对你的贪恋  浩瀚无垠的长夜与白昼  滋养天籁般摄魂的音符  思念仿佛波塞顿的戟岔  每一秒规律得刺穿我的心脏  如此万劫不复的痴往  仿佛燃烧了翅膀的蝴蝶敲打着我的双眼  焚化了我的理智和感官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跳舞的人疯了  那些不懂得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让我欢喜让我忧”:它以人为本,注重整合,建构开放;但在农村高中的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于是,我在忧喜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1.“必读”相融,为我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同样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就简要探析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自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而写的。文中,鲁迅对主要事件和情节的处理看似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实则浓墨重彩,技法巧妙,这里笔者尝试从对立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一、硬汉的柔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幼时的家庭变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形势的变化,又形成他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正是这不屈的性格,使他不惮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