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能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由于长久以来供电管理粗放、电网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造成电力行业隐形经济损失巨大。传统的感應式电能表和人工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准确地提供相关的电能计量数据,因而早日实现电力系统的更新升级,尤其是电能计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将是未来电力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方向。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能计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关键词:电能计量;智能电网;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长久以来供电管理粗放、电网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造成电力行业隐形经济损失巨大。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能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和人工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准确地提供相关的电能计量数据,因而早日实现电力系统的更新升级,尤其是电能计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将是未来电力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1 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下的变革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电力管理及电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电能计量是国家电力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基础管理,它不仅是电力行业正式运行的先行官,而且是电力行业及与电力相关的民生建设项目正式运转的技术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对电能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量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实施,电能质量监控和无功计量的应用,预付费、网上处理电费、接电和断电等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力生活中的发展,使得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作为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电能计量未来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电能计量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一批采用智能技术的电能计量产品将会产生,旧有的电能计量装置和检定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会因此得到解决,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将会大幅提高。此外,电能计量室内检定、现场检验、量值传递、实验室管理、资产物流及计量器具管理的全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形成智能检定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人工管理和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偏差和漏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1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电能计量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构建起一套以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将主要由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以及相应的智能检定、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电能表、互感器用以采集数字化计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信息分析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之传送给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发布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就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智能支撑。它通过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准确实时、翔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同时可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搭建起一个连接用电客户与供电公司交流的平台,并从遍布整个电网系统的各个计量节点处获取计量信息,有助于管理电网中数量众多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实现电网安全、高质量地运行。
2.2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带来的影响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的室内检定,将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环境,并且使得资产管理、物资配送和标准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精细。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和操作存在的弊病,将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能电网的不断升级及新技术的诞生,加快了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电能计量系统的不断发展变革,使一批新颖的计量产品应运而生,老旧的电能计量设备不断被淘汰,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在升级过程中得到完善解决,最终会使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和设备实时监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问题,使电能计量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
3智能电能计量发展变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3.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存在的问题
3.1.1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
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对于技术的生疏经常会导致电能计量的失准,这其中测量准确度的温度漂移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比较差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量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管理能力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及时进行操作人员培训不可或缺,计量人员要能够轻松胜任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3.1.2新型智能计量设备使用全新的检定技术方法和新的改进标准
相应的全套改进案也要同步进行,智能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制造标准和功能等都力求设备的完善和统一。此外,如何处理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批更换下来的老旧计量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4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的改进
4.1注重计量人员培养
培养计量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将计量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比结合起来,以对计量人员做出综合评估。利用电能计量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计量人员的统计,计量人员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信息管理中体现出来,这在监督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人员的培养。
4.3质量监管
首先,现场检校。现场检校包括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现场检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中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校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的质量。其次,将信息管理实现标准化。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设备的资产,包括各种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化设备的历史记录等。最后,监管统计报表。这项监管工作主要是针对电能计量装备的统计数据、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分类账目等进行的全局管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年度、季度清单,工作流程计划表等,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管理。
4.4不断完善标准装备器
电能计量装备器是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其审批和考核都要一定的流程,要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也就是对各种计量器具装备进行专业的台账管理,装备的编写、修改、查询、删除都要有具体功能体现。
5结语
电能计量技术的变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奠定了电能计量在计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深化的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手段和管理模式更新换代,进一步对计量统计工作作出贡献,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改进建设,有利于提升操作和管理水平,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变革是电能计量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以全新姿态迎接电能计量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李永会.论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9-130.
[2]雷莉.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科技风,2013(4):82.
[3]洪琳.探究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发展[J].电源技术应用,2014(2):254.
关键词:电能计量;智能电网;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长久以来供电管理粗放、电网布局不合理、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造成电力行业隐形经济损失巨大。电能计量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电能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传统的感应式电能表和人工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准确地提供相关的电能计量数据,因而早日实现电力系统的更新升级,尤其是电能计量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将是未来电力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1 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下的变革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电能计量工作在我国电力管理及电网完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电能计量是国家电力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和基础管理,它不仅是电力行业正式运行的先行官,而且是电力行业及与电力相关的民生建设项目正式运转的技术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发展对电能计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量电价和分时电价的实施,电能质量监控和无功计量的应用,预付费、网上处理电费、接电和断电等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力生活中的发展,使得传统感应式电能表和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要求,一个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的构建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当务之急。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作为智能电网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电能计量未来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电能计量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步伐也将会大大加快,一批采用智能技术的电能计量产品将会产生,旧有的电能计量装置和检定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会因此得到解决,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将会大幅提高。此外,电能计量室内检定、现场检验、量值传递、实验室管理、资产物流及计量器具管理的全过程也将实现电子化、智能化,形成智能检定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由于人工管理和手工操作可能产生的偏差和漏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
2.1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电能计量智能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构建起一套以数字信号传输、高度信息化、操控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化系统,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该系统将主要由智能电能表、智能互感器、高速通信网络、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以及相应的智能检定、管理系统组成。智能电能表、互感器用以采集数字化计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过高速通信网络上传至信息分析处理中心,信息分析中心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再将之传送给供电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和用电客户,并自动生成电量电费清单、故障处理指令以及各种统计分析报告。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分析存储,再到信息反馈发布的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也就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智能支撑。它通过安全智能的信息采集和测量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准确实时、翔实可靠的数字化测量数据信息,同时可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搭建起一个连接用电客户与供电公司交流的平台,并从遍布整个电网系统的各个计量节点处获取计量信息,有助于管理电网中数量众多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和配变台区,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电力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升供电公司的服务质量,实现电网安全、高质量地运行。
2.2智能电网下电能计量系统带来的影响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的室内检定,将电能表的现场检验实现远程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环境,并且使得资产管理、物资配送和标准设备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精细。这些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工管理和操作存在的弊病,将可能出现的质量漏洞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智能电网的不断升级及新技术的诞生,加快了电能计量系统的技术改进和装备更新。电能计量系统的不断发展变革,使一批新颖的计量产品应运而生,老旧的电能计量设备不断被淘汰,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缺陷在升级过程中得到完善解决,最终会使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检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电能计量的智能化实现远程自动抄表和设备实时监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模式的问题,使电能计量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
3智能电能计量发展变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3.1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存在的问题
3.1.1电能计量智能化技术不成熟,缺少使用和维护的经验
由于操作人员对于电能计量的使用缺少必要的培训,对于技术的生疏经常会导致电能计量的失准,这其中测量准确度的温度漂移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比较差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计量人员的技能素养和管理能力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及时进行操作人员培训不可或缺,计量人员要能够轻松胜任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3.1.2新型智能计量设备使用全新的检定技术方法和新的改进标准
相应的全套改进案也要同步进行,智能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制造标准和功能等都力求设备的完善和统一。此外,如何处理由于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批更换下来的老旧计量设备,避免资源浪费,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4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变革的改进
4.1注重计量人员培养
培养计量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对计量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成绩等进行统计和比对,将计量人员的考核结果与年终评比结合起来,以对计量人员做出综合评估。利用电能计量系统,可以轻松地实现对计量人员的统计,计量人员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信息管理中体现出来,这在监督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对人员的培养。
4.3质量监管
首先,现场检校。现场检校包括电能表和互感器的现场检校。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高中电能计量设备的检校相当重要,这样有利于提高电能计量的质量。其次,将信息管理实现标准化。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设备的资产,包括各种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化设备的历史记录等。最后,监管统计报表。这项监管工作主要是针对电能计量装备的统计数据、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分类账目等进行的全局管理。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很多年度、季度清单,工作流程计划表等,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管理。
4.4不断完善标准装备器
电能计量装备器是指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其审批和考核都要一定的流程,要实现电能计量装备资产的动态管理,也就是对各种计量器具装备进行专业的台账管理,装备的编写、修改、查询、删除都要有具体功能体现。
5结语
电能计量技术的变革不断深入,进一步奠定了电能计量在计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深化的电能计量技术将推动电能计量手段和管理模式更新换代,进一步对计量统计工作作出贡献,提高经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改进建设,有利于提升操作和管理水平,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项变革是电能计量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以全新姿态迎接电能计量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参考文献
[1]李永会.论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29-130.
[2]雷莉.浅谈智能计量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功能和应用[J].科技风,2013(4):82.
[3]洪琳.探究电能计量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发展[J].电源技术应用,2014(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