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物理教学往往是为“探究”而“探究”,为考试、解题而探究,将探究注入鲜明的功利性色彩,没有从学生的成长着眼,缺乏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一些体会。
一、巧借现实情境,感悟探究体验
对初中生而言,物理是抽象的,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需要直观和情境的支撑,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情境,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在教学中引入现实情境,凸显现实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教学“大气压强”,我找来一组塑料吸盘,将吸盘按在窗玻璃上,并在吸盘下逐个挂上文具盒、书本、书包等,最后吸盘因为下面物理重量太大而掉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学生1:“塑料吸盘为什么能吸附在玻璃上?”
学生2:“塑料吸盘是比较轻便的物体,为什么能挂比它自身要重很多的物体?”
学生3:“是什么力量把吸盘压在玻璃上呢?”
学生4:“塑料吸盘吸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物体,在墙壁上也有这样的吸力吗?”
学生5:“老师在把塑料吸盘吸在玻璃上,为什么要挤压塑料吸盘?”
……
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我在称赞鼓励之余,引导学生猜想:“老师为什么要挤压塑料吸盘,目的是什么?”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将吸盘中的空气排出,然后进一步追问:“吸盘被压在玻璃上,是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排出,那么把吸盘压在玻璃上的力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思考。然后我再指导学生用两块同样大小的玻璃片(还有烧杯里装着水)进行类似的实验来说明这个压力来自大气压强。
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在思考的循序渐进中,在实验探究中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渲染,其探究能力得到了升华。
教学中我们提倡现实情境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只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拐杖,并非唯一。我们需要从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物理现象,逐步实现“物理化”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物理内核的把握与建构。
二、强化问题意识,引发探究欲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必须引导学生在物理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进行合理化的筛选,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教学“重力”一节,教师可提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地面掉?人造卫星为什么总是绕着地球运转而不脱离轨道?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这样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求知欲。
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效果。
在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情境、激发志趣,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参与。通过教师架设学生与问题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推向高潮,在问题追问中张扬。
三、致力探究实验,激活探究生命力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因此,在物理实验中,我们要致力于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到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
四、回归评价激励,延伸探究意识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断进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探究意识得到延伸,实现自身的再教育、再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巡回点拨指导,对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掌握得非常快”“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想法的确与众不同”等。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其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探究的意识会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仇湖初级中学)
一、巧借现实情境,感悟探究体验
对初中生而言,物理是抽象的,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需要直观和情境的支撑,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现实情境,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在教学中引入现实情境,凸显现实问题,激活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教学“大气压强”,我找来一组塑料吸盘,将吸盘按在窗玻璃上,并在吸盘下逐个挂上文具盒、书本、书包等,最后吸盘因为下面物理重量太大而掉落,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学生1:“塑料吸盘为什么能吸附在玻璃上?”
学生2:“塑料吸盘是比较轻便的物体,为什么能挂比它自身要重很多的物体?”
学生3:“是什么力量把吸盘压在玻璃上呢?”
学生4:“塑料吸盘吸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物体,在墙壁上也有这样的吸力吗?”
学生5:“老师在把塑料吸盘吸在玻璃上,为什么要挤压塑料吸盘?”
……
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我在称赞鼓励之余,引导学生猜想:“老师为什么要挤压塑料吸盘,目的是什么?”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将吸盘中的空气排出,然后进一步追问:“吸盘被压在玻璃上,是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排出,那么把吸盘压在玻璃上的力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思考。然后我再指导学生用两块同样大小的玻璃片(还有烧杯里装着水)进行类似的实验来说明这个压力来自大气压强。
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在思考的循序渐进中,在实验探究中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渲染,其探究能力得到了升华。
教学中我们提倡现实情境的意义和价值,但这只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拐杖,并非唯一。我们需要从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物理现象,逐步实现“物理化”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物理内核的把握与建构。
二、强化问题意识,引发探究欲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必须引导学生在物理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引导,进行合理化的筛选,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教学“重力”一节,教师可提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总是往地面掉?人造卫星为什么总是绕着地球运转而不脱离轨道?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在起作用?这样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求知欲。
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效果。
在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由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情境、激发志趣,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参与。通过教师架设学生与问题间的桥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推向高潮,在问题追问中张扬。
三、致力探究实验,激活探究生命力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因此,在物理实验中,我们要致力于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实验亲自体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探究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材明确地给出了探究的课题,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同时也给出了学生指导性很强的思考题目等。在动手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回顾控制变量法,强调电路的连接要正确,要准确读数、记录、认真分析,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到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
四、回归评价激励,延伸探究意识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断进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其探究意识得到延伸,实现自身的再教育、再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巡回点拨指导,对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掌握得非常快”“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想法的确与众不同”等。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其探究的欲望会更浓,探究的意识会更强。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仇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