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农村的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数年来,我潜心研究,消灭“唱读”现象,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好的朗读,不只是清晰、流利、悦耳的音调,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体验,表达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又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指导学生朗读“骆驼妈妈疼爱地说”的话语时,学生朗读不出母亲关爱的语气。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受委屈的情景,说说当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安慰自己的。模仿妈妈的语气,读一读骆驼妈妈说的话。果然,学生的朗读 有了很大的起色。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相似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人物心理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在朗读过程中“唱读”的出现。
2、角色诱导,注重体验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和表演,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朗读效果颇佳。。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3、力求朗读形式多样性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才是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
4、强化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不但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课文中有那么一段: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先示范朗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可以正确指导学生断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蝴蝶谷中各种各样的蝴蝶聚在一起的美丽情景。只要能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正确断句,读好长句,就不会有“唱读”的现象发生。
5、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西湖》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让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西湖边,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我先给学生范读课文,去感受西湖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的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这样学生那种对西湖,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想“唱”也“唱”不起来了。
6、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有的学生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读成‘xué’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那应该怎样读好呢?谁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的钻研,找到最好的方法,彻底把“唱读”远离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农村的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数年来,我潜心研究,消灭“唱读”现象,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好的朗读,不只是清晰、流利、悦耳的音调,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体验,表达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又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指导学生朗读“骆驼妈妈疼爱地说”的话语时,学生朗读不出母亲关爱的语气。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受委屈的情景,说说当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安慰自己的。模仿妈妈的语气,读一读骆驼妈妈说的话。果然,学生的朗读 有了很大的起色。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相似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人物心理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在朗读过程中“唱读”的出现。
2、角色诱导,注重体验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时,我先发动学生做头饰,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做哪个头饰。学生做头饰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初步感知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头饰戴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和表演,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朗读效果颇佳。。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3、力求朗读形式多样性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才是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
4、强化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不但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课文中有那么一段: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我先示范朗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可以正确指导学生断句,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蝴蝶谷中各种各样的蝴蝶聚在一起的美丽情景。只要能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正确断句,读好长句,就不会有“唱读”的现象发生。
5、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西湖》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让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西湖边,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我先给学生范读课文,去感受西湖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西湖的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这样学生那种对西湖,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想“唱”也“唱”不起来了。
6、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有的学生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的学生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读成‘xué’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那应该怎样读好呢?谁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的钻研,找到最好的方法,彻底把“唱读”远离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