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八十年代诗人中,张枣诗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蕴含着古典汉诗传统。从最早的《镜中》、《何人斯》开始,张枣诗歌充分吸收古典汉诗养分,形成独特风格,倍受诗坛瞩目。但张枣诗歌并不是对于古典汉诗的简单模仿,其超越之处在于对汉诗中的古典传统进行了一番现代演绎。在继承古典汉诗传统的基础上,张枣从诗歌的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完成了对于意象的开掘、形式的创新和主题的替换,使诗歌展现出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全新面貌。
关键词: 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现代演绎
作为一个以古典气质而闻名的诗人,张枣的诗歌作品中对于古典汉诗传统的继承可谓俯拾皆是。张枣的代表作之一,《何人斯》,构思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之中第九首诗“毫无疑问,张枣一定是被‘何人斯’这三个字闪电般击中”[1]18;而《镜中》里对应反复出现的梅花,本身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张枣的这种意象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但张枣并不拘泥于古典传统,而是充分运用其天赋和才学,分别从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对于古典汉诗传统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现代演绎。
(一)意象的复写与开掘
意象,是构成一首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整体风格的具体承载物。张枣诗歌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由意象选择和处理为支撑。张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本身意义的继承,即所谓意象的复写;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的创新使用,不再拘泥于其本身的实体意义或者象征意义,即所谓意象的开掘。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即复写是构成张枣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而开掘则是立足于复写之上、对于古典意象更深层次的一番升华,也是张枣诗歌在古典传统之中富于深刻现代性的关键所在。
从意象的复写方面来看,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往往和其原本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镜中》开头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其中梅花意象的使用,很容易使读者将其与古代的一些诗词联系起来。梅花在古典诗词中往往用来表达一种低徊的情感,比如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如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等等。《镜中》里的梅花意象继承了这一历来已久的传统。虽然这里的“梅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附着了一层现代色彩,但其意义以及情感的根基,仍然来自对于古典诗词“梅花”意象的复写。
张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虽然是复写自古典诗词,但这种复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套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意象的本身实现了一番超越。这种超越使意象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注入了现代内涵或者诗人的独特体验。张枣的诗歌之所以不落于照搬古典的窠臼而富有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于古典意象的个人性开掘。
以张枣的《西湖梦》为例。西湖,在古代诗词中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体现,是心旷神怡之地,是超然物外之所。前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后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张枣这里,“西湖”这一意象已然改头换面:“西湖,三三两两的/逻辑从景点走了出来,像找回的零錢”。西湖周围的人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文人墨客:“而在你的城市定居的人,围拢你/像围拢一餐火锅。一条鲤鱼跃起,/给自己添一些醋/官员在风中,/响亮地抽着谁的耳光”。在这首诗中,张枣对于传统的“西湖”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开掘,经过现代演绎的“西湖”,不再是传统的美的寄托,转而成了反映现代社会丑陋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往往会突破甚至背叛其原有的模式;而这一番开掘之后,古典意象才能“旧貌换新颜”,真正成为现代内涵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往往紧密联系。《历史与欲望》组诗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均来自古老的爱情传说,而且也用来表达爱情相关的意义,在这一重意义上,算是对古典意象的复写;但全诗所想表达的,又并非对于这一爱情故事的全文复述,而是试图表达一种现代的情感观念。因此,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也就必不可少。所以在这首诗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实际上这一句是关于性的隐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不再是因为悲剧而化蝶、命运不能自主的古老传说,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灵肉一致的现代男女。而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通过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共同实现的。
(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的古典诗词,向来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从诗到词,往往都是字数确定,格律严谨,故而读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张枣的诗歌扎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汉诗的形式。
首先,张枣的诗歌继承了古典汉诗注重音韵的特点。根据诗人柏桦的回忆:“在我与他交往中,我常常见他为这个或那个汉字词语沉醉入迷,他甚至说要亲手称一下这个或那个(写入某些诗的)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之间搭配后产生的轻重缓急之精确度。”[3]柏桦的话体现出张枣对于诗歌内在音韵完美的追求。
张枣在诗歌的内在节奏上向古典汉诗看齐,继承了古典汉诗的音乐性的特点。实际上,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有所体现,即为诗歌的韵脚。韵脚的设置在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楚王梦雨》的最后一节:
请你不要再聆听我了,莫名的人。
我知道你在某处,隔风嬉戏。
空白地的梦中之梦,假的荷花,
令我彻夜难眠的住址。
如果雨滴有你,火焰岂不是我?
人神道殊,而殊途同归,
我要,我要,爱上你神的热泪。[4]69 在这一节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尾字,“戏”和“址”,是押韵的;最后一句的内部,“归”和“泪”,也是押韵的。实际上,如果去掉中间为了强化情感而引入的问句,这一节诗可以视作是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而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不论是是先秦的《诗经》,还是唐宋的诗词,都是普遍存在。张枣在诗歌音韵方面中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继承,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在的音韵方面,张枣在外在结构方面对于古典汉诗的形式传统也有所继承。在具体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戏剧化结构”。
仍然以《镜中》为例。《镜中》一开始的抒情形象,实际上应该是一位男性。除了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使我们容易把男性视角作为阅读的最初视角之外,“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到了后来,从“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开始,抒情形象开始向一位女性转化:“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如此一来,这首诗便形成了一种双向抒情的结构,即抒情、回忆是双方互动的,一面镜子是这种双向抒情最好的载体。这种双向抒情结构即是“戏剧化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人称的变换,而人称变换在张枣的其他各时期作品中同样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秋天的戏剧》。在这首诗里,“我”、“你”、“她”、“你们”、“他们”,各种人称的变换,使得全诗巧妙地呼应诗题,演绎了一出完美“戏剧”。
虽然“戏剧化结构”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西方文艺理论的名词,但实际上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早已存在,最早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卷耳》一诗内容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框。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巍,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5]5
这首诗从“征夫”、“思妇”两个方面分别抒发了思怀之情,可以视作“戏剧化结构”的早期萌芽。
如前文中提到的,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首先立足于对这些意象的复写,二者不可割裂来看;同样地,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也立足于对这些形式的继承,二者同样是紧密结合的。上文中主要从音韵和“戏剧化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其继承性,而创新性也自然地寓于其中。
在音韵方面,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严格甚至刻板地追求韵脚工整,没有因噎废食,为了音韵而废弃诗歌的内容。张枣诗歌追求音韵和谐,更多的是依靠诗歌内在节奏而形成独特韵律的自由体诗作。类似的,张枣对于古典汉诗“戏剧化结构”的继承,也是经过现代演绎的继承,有其创新之处。古典汉诗中的“戏剧化结构”,涉及的人称变换,一般来说只有诗人和“代思之人”两位,而在张枣的诗歌中则不仅仅如此。《秋天的戏剧》中前后变换了不下五种人称,《灯芯绒幸福的舞蹈》里面也涉及了“我”、“他”、“她”、“它”等多种人称。古典汉诗往往因为字数和句式限制难以塑造更多的抒情形象,变换更多的人称,而到了张枣这里,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在继承之后的创新,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形式层面上的现代演绎。
(三)主题的延续与替换
古典汉诗中,某几类主题往往相对固定,并且频繁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比如爱国之思、流离之痛等。张枣在其诗歌作品中主动延续古典汉诗的主题,这使他的诗歌古典意趣愈加浓烈。但不同的时代与环境决定了张枣必然会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注入现代人所特有的主题。这意味着张枣在诗歌创作中会使用某些古典汉诗传统的主题模式作为切入点,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则会进行某些替换,使诗歌成为现代内涵或獨特体验的载体。由于诗人的情与思往往是多源并进的,因此对于张枣主题的解读不能分行并置,而是应该作为同一个过程来看,即在同样的内容里面既要看到对于古典汉诗主题的延续,也要看到有所替换的地方。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诗为例,这首诗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进行现代演绎之后的替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们每天
读书猜谜,形影不离亲同手足
他没料到她的里面美如花烛
也没想过抚摸那太细腻的脸[6]109
这里很容易读出古典汉诗传统中所具有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合礼的爱情的赞美,“把英台娇小、可爱、含蓄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也强烈地渲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含蓄、柔美为上,对女子的审美尤其如此。”[7]这些都可以视为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模式的一种延续。而到了后面,这种延续更多地被一种现代爱情观念所替换:
这是蝴蝶腾空了自己的存在,
以便容纳他俩最芬芳的夜晚;
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8]109
在这些诗句中,梁、祝二人仿佛化身为现代青年男女。因为这种绚烂而激情的情感体验,更像是现代都市男女所具有的。张枣分别用了两节的诗句,对于传统的爱情诗歌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替换。
除了在延续之后有所替换之外,张枣的部分诗歌则直接进行了主题的替换,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依然是古典的。比如《吴刚的怨诉》这首诗,直接地否定了传统的追求长生不死的主题,把吴刚塑造成一个渴望死亡的形象:“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上天何时赐我死的荣幸?”。这里的吴刚和传说中的吴刚,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主题模式的延续和替换,在张枣的诗歌中有时齐头并进,有时有所侧重,而这些,都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进行现代演绎的某一个侧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汉语诗坛呈现出一种略显混乱的状态,但总体的趋势是世俗化、口语化、琐碎化。古典汉诗传统在这时往往受到轻视。在这种情况下,张枣扛起了古典汉诗的旗帜,用自己的创作实际呼吁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地向古典汉诗传统中注入一些现代的内容,并且巧妙地寻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张枣古典与现代并存的诗作,为当代汉语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柏桦,宋琳.亲爱的张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沛然.张枣诗歌的古典意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3]柏桦.张枣:镜中的诗艺[J].东吴学术,2010(3).
[4][6][8]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刘云.论张枣诗歌对古典传统的现代转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关键词: 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现代演绎
作为一个以古典气质而闻名的诗人,张枣的诗歌作品中对于古典汉诗传统的继承可谓俯拾皆是。张枣的代表作之一,《何人斯》,构思源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本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之中第九首诗“毫无疑问,张枣一定是被‘何人斯’这三个字闪电般击中”[1]18;而《镜中》里对应反复出现的梅花,本身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张枣的这种意象运用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杜甫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但张枣并不拘泥于古典传统,而是充分运用其天赋和才学,分别从意象、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对于古典汉诗传统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现代演绎。
(一)意象的复写与开掘
意象,是构成一首诗歌的基本要素,也是诗歌整体风格的具体承载物。张枣诗歌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很大程度上由意象选择和处理为支撑。张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本身意义的继承,即所谓意象的复写;一类是对于这些意象的创新使用,不再拘泥于其本身的实体意义或者象征意义,即所谓意象的开掘。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即复写是构成张枣诗歌意象系统的基础,而开掘则是立足于复写之上、对于古典意象更深层次的一番升华,也是张枣诗歌在古典传统之中富于深刻现代性的关键所在。
从意象的复写方面来看,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往往和其原本的意义有一定程度的关联。《镜中》开头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其中梅花意象的使用,很容易使读者将其与古代的一些诗词联系起来。梅花在古典诗词中往往用来表达一种低徊的情感,比如王维《杂诗三首·其二》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如陆游著名的《卜算子·咏梅》等等。《镜中》里的梅花意象继承了这一历来已久的传统。虽然这里的“梅花”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附着了一层现代色彩,但其意义以及情感的根基,仍然来自对于古典诗词“梅花”意象的复写。
张枣诗歌中的许多意象虽然是复写自古典诗词,但这种复写并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者套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意象的本身实现了一番超越。这种超越使意象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注入了现代内涵或者诗人的独特体验。张枣的诗歌之所以不落于照搬古典的窠臼而富有独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于古典意象的个人性开掘。
以张枣的《西湖梦》为例。西湖,在古代诗词中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体现,是心旷神怡之地,是超然物外之所。前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后有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到了张枣这里,“西湖”这一意象已然改头换面:“西湖,三三两两的/逻辑从景点走了出来,像找回的零錢”。西湖周围的人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文人墨客:“而在你的城市定居的人,围拢你/像围拢一餐火锅。一条鲤鱼跃起,/给自己添一些醋/官员在风中,/响亮地抽着谁的耳光”。在这首诗中,张枣对于传统的“西湖”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开掘,经过现代演绎的“西湖”,不再是传统的美的寄托,转而成了反映现代社会丑陋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往往会突破甚至背叛其原有的模式;而这一番开掘之后,古典意象才能“旧貌换新颜”,真正成为现代内涵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往往紧密联系。《历史与欲望》组诗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均来自古老的爱情传说,而且也用来表达爱情相关的意义,在这一重意义上,算是对古典意象的复写;但全诗所想表达的,又并非对于这一爱情故事的全文复述,而是试图表达一种现代的情感观念。因此,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也就必不可少。所以在这首诗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实际上这一句是关于性的隐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不再是因为悲剧而化蝶、命运不能自主的古老传说,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灵肉一致的现代男女。而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通过对于古典意象的复写和开掘共同实现的。
(二)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的古典诗词,向来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从诗到词,往往都是字数确定,格律严谨,故而读之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张枣的诗歌扎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古典汉诗的形式。
首先,张枣的诗歌继承了古典汉诗注重音韵的特点。根据诗人柏桦的回忆:“在我与他交往中,我常常见他为这个或那个汉字词语沉醉入迷,他甚至说要亲手称一下这个或那个(写入某些诗的)字的重量,以确定一首诗中字与字之间搭配后产生的轻重缓急之精确度。”[3]柏桦的话体现出张枣对于诗歌内在音韵完美的追求。
张枣在诗歌的内在节奏上向古典汉诗看齐,继承了古典汉诗的音乐性的特点。实际上,这一特点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也有所体现,即为诗歌的韵脚。韵脚的设置在张枣的诗歌中大量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楚王梦雨》的最后一节:
请你不要再聆听我了,莫名的人。
我知道你在某处,隔风嬉戏。
空白地的梦中之梦,假的荷花,
令我彻夜难眠的住址。
如果雨滴有你,火焰岂不是我?
人神道殊,而殊途同归,
我要,我要,爱上你神的热泪。[4]69 在这一节中,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尾字,“戏”和“址”,是押韵的;最后一句的内部,“归”和“泪”,也是押韵的。实际上,如果去掉中间为了强化情感而引入的问句,这一节诗可以视作是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而每两句押一韵的情况,不论是是先秦的《诗经》,还是唐宋的诗词,都是普遍存在。张枣在诗歌音韵方面中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继承,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除了内在的音韵方面,张枣在外在结构方面对于古典汉诗的形式传统也有所继承。在具体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戏剧化结构”。
仍然以《镜中》为例。《镜中》一开始的抒情形象,实际上应该是一位男性。除了长久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使我们容易把男性视角作为阅读的最初视角之外,“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这一句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到了后来,从“面颊温暖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开始,抒情形象开始向一位女性转化:“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如此一来,这首诗便形成了一种双向抒情的结构,即抒情、回忆是双方互动的,一面镜子是这种双向抒情最好的载体。这种双向抒情结构即是“戏剧化结构”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要义在于人称的变换,而人称变换在张枣的其他各时期作品中同样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秋天的戏剧》。在这首诗里,“我”、“你”、“她”、“你们”、“他们”,各种人称的变换,使得全诗巧妙地呼应诗题,演绎了一出完美“戏剧”。
虽然“戏剧化结构”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西方文艺理论的名词,但实际上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早已存在,最早则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卷耳》一诗内容如下:
采采卷耳,不盈顷框。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巍,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5]5
这首诗从“征夫”、“思妇”两个方面分别抒发了思怀之情,可以视作“戏剧化结构”的早期萌芽。
如前文中提到的,张枣对于古典意象的开掘首先立足于对这些意象的复写,二者不可割裂来看;同样地,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也立足于对这些形式的继承,二者同样是紧密结合的。上文中主要从音韵和“戏剧化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其继承性,而创新性也自然地寓于其中。
在音韵方面,张枣对于古典汉诗形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严格甚至刻板地追求韵脚工整,没有因噎废食,为了音韵而废弃诗歌的内容。张枣诗歌追求音韵和谐,更多的是依靠诗歌内在节奏而形成独特韵律的自由体诗作。类似的,张枣对于古典汉诗“戏剧化结构”的继承,也是经过现代演绎的继承,有其创新之处。古典汉诗中的“戏剧化结构”,涉及的人称变换,一般来说只有诗人和“代思之人”两位,而在张枣的诗歌中则不仅仅如此。《秋天的戏剧》中前后变换了不下五种人称,《灯芯绒幸福的舞蹈》里面也涉及了“我”、“他”、“她”、“它”等多种人称。古典汉诗往往因为字数和句式限制难以塑造更多的抒情形象,变换更多的人称,而到了张枣这里,这一切都成为了可能。这也是在继承之后的创新,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在形式层面上的现代演绎。
(三)主题的延续与替换
古典汉诗中,某几类主题往往相对固定,并且频繁出现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比如爱国之思、流离之痛等。张枣在其诗歌作品中主动延续古典汉诗的主题,这使他的诗歌古典意趣愈加浓烈。但不同的时代与环境决定了张枣必然会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注入现代人所特有的主题。这意味着张枣在诗歌创作中会使用某些古典汉诗传统的主题模式作为切入点,但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则会进行某些替换,使诗歌成为现代内涵或獨特体验的载体。由于诗人的情与思往往是多源并进的,因此对于张枣主题的解读不能分行并置,而是应该作为同一个过程来看,即在同样的内容里面既要看到对于古典汉诗主题的延续,也要看到有所替换的地方。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诗为例,这首诗既有对于传统的继承,也有进行现代演绎之后的替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们每天
读书猜谜,形影不离亲同手足
他没料到她的里面美如花烛
也没想过抚摸那太细腻的脸[6]109
这里很容易读出古典汉诗传统中所具有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合礼的爱情的赞美,“把英台娇小、可爱、含蓄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也强烈地渲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含蓄、柔美为上,对女子的审美尤其如此。”[7]这些都可以视为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模式的一种延续。而到了后面,这种延续更多地被一种现代爱情观念所替换:
这是蝴蝶腾空了自己的存在,
以便容纳他俩最芬芳的夜晚;
他们深入彼此,震悚花的血脉。[8]109
在这些诗句中,梁、祝二人仿佛化身为现代青年男女。因为这种绚烂而激情的情感体验,更像是现代都市男女所具有的。张枣分别用了两节的诗句,对于传统的爱情诗歌主题进行了延续和替换。
除了在延续之后有所替换之外,张枣的部分诗歌则直接进行了主题的替换,虽然形式上看起来依然是古典的。比如《吴刚的怨诉》这首诗,直接地否定了传统的追求长生不死的主题,把吴刚塑造成一个渴望死亡的形象:“无尽的盈缺,无尽的恶心,/上天何时赐我死的荣幸?”。这里的吴刚和传说中的吴刚,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主题模式的延续和替换,在张枣的诗歌中有时齐头并进,有时有所侧重,而这些,都是张枣对于古典汉诗传统主题进行现代演绎的某一个侧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汉语诗坛呈现出一种略显混乱的状态,但总体的趋势是世俗化、口语化、琐碎化。古典汉诗传统在这时往往受到轻视。在这种情况下,张枣扛起了古典汉诗的旗帜,用自己的创作实际呼吁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也积极主动地向古典汉诗传统中注入一些现代的内容,并且巧妙地寻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张枣古典与现代并存的诗作,为当代汉语诗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柏桦,宋琳.亲爱的张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沛然.张枣诗歌的古典意蕴[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3]柏桦.张枣:镜中的诗艺[J].东吴学术,2010(3).
[4][6][8]张枣.张枣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刘云.论张枣诗歌对古典传统的现代转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