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8月3日,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线)登陆创业板。出现在深交所的光线总裁王长田,穿了一套商务西装,偏白的衬衫,偏红的领带。官方仪式上,领导一本正经的发言结束。轮到王长田发言时,他发现自己竟然忘了写讲话稿,脑子有点懵。
对王长田来说,那是他生平发言最差的一次,说话有点语无伦次,磕巴,中间一度有些哽咽。事后,他承认自己在上市现场有点走神。他曾如此对媒体说,“我们自己知道,光线做得挺不错的,应该早点让人知道。”
发言结束后,他接受了信息披露等培训,中午跟同事、券商和财经公关吃饭,下午就飞回北京,飞机晚上7点多到。“我直接就开车回公司上班了,一路上什么也没想,”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
资深媒体人牛文文在微博上如此感慨——前记者王长田40亿身家,媒体人难免心里翻腾。长田不易:1、埋头奋斗12年,中间没有因其他诱惑转型过,也没因为TV的打击放弃过;2、12年没有天使也没有VC青睐,靠自己的现金流走到了上市,实实在在“骆驼公司”;3、没有豪华团队,只有个把老兄弟,被人骂家族企业;4、耐得寂寞,身在秀场,鲜见秀场。长田这劲头,不容易学啊!
王长田,被称为中国娱乐新闻“教父”,《南方周末》对他的评价是:“不是过去文化人的最高赞誉‘精英’这个概念所能概括的。”
1999年,制播分离把电视界的天空撕开了一个裂口之后,光线传媒抓住了契机,而背后的掌舵者正是王长田。
如果仅从一个成功的商业故事的范本去考虑,不足以涵盖光线作为一个范本的意义。光线的业务内容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当民间资本介入传媒娱乐业,政策层面模糊不清,且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是以王长田为代表的民间资本无法绕开的一个时代命题。他们在夹缝中左冲右突,成长起来。
王长田说:“制作业从来没有春天,也没有冬天,任何一个行业同时都有冬天和春天,你自己做得好就是春天,自己做得不好就是一个冬天。”
不安分的人
1988年王长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工作,负责对外新闻宣传和内部资料整理。一年零八个月后,王长田看到了一份新报纸——《中国工商时报》。
他回忆说,“当时是《工商时报》创刊第二天,我看见了创刊号。1989年的10月7号,当时我们处长不知道从哪里弄了这个创刊号,我一看就很激动,怎么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一份报纸?当天下午,我就拿了报纸上了报社,问报社的领导要不要我?得到的答复是:同意你过来,该办手续就办手续吧。”
在报社,王长田有两个特点,一是很难记住人名,二是算账的能力非常强,对各种经济数据过目不忘。记不住人名在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时代很悲惨,王一直不认为关系是最重要的。
时任《中华工商时报》副主编的杨大明曾经评价王长田是一个好记者,3年后他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一次偶然的機会,王长田见到了北京电视台的副台长吴天锡,吴要办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很快,王长田跳槽了。
在《北京特快》推出前,王长田曾这样分析当时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大多节奏比较慢,没有包装,语言很差,角度不好,信息量小,思路太正,批评的声音太少,评论的声音太少。”当时的电视圈,流行的也是这个套路。这种弊端,给王长田留出了一片空地。
《北京特快》推出后,以节奏快、信息量大而著称,一改过去颂歌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这档节目迅速打进北京地区收视率前三,直接导致了《东方时空》改版。
1998年7月,因为一个特殊事件,他告别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北京特快》。此后,王长田同几个媒体朋友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5个合伙人凑了10万块钱,靠写策划和拍摄专题片赚钱。
王长田喜欢用美国诗人罗伯特
对王长田来说,那是他生平发言最差的一次,说话有点语无伦次,磕巴,中间一度有些哽咽。事后,他承认自己在上市现场有点走神。他曾如此对媒体说,“我们自己知道,光线做得挺不错的,应该早点让人知道。”
发言结束后,他接受了信息披露等培训,中午跟同事、券商和财经公关吃饭,下午就飞回北京,飞机晚上7点多到。“我直接就开车回公司上班了,一路上什么也没想,”他如此描述自己的心境。
资深媒体人牛文文在微博上如此感慨——前记者王长田40亿身家,媒体人难免心里翻腾。长田不易:1、埋头奋斗12年,中间没有因其他诱惑转型过,也没因为TV的打击放弃过;2、12年没有天使也没有VC青睐,靠自己的现金流走到了上市,实实在在“骆驼公司”;3、没有豪华团队,只有个把老兄弟,被人骂家族企业;4、耐得寂寞,身在秀场,鲜见秀场。长田这劲头,不容易学啊!
王长田,被称为中国娱乐新闻“教父”,《南方周末》对他的评价是:“不是过去文化人的最高赞誉‘精英’这个概念所能概括的。”
1999年,制播分离把电视界的天空撕开了一个裂口之后,光线传媒抓住了契机,而背后的掌舵者正是王长田。
如果仅从一个成功的商业故事的范本去考虑,不足以涵盖光线作为一个范本的意义。光线的业务内容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当民间资本介入传媒娱乐业,政策层面模糊不清,且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这是以王长田为代表的民间资本无法绕开的一个时代命题。他们在夹缝中左冲右突,成长起来。
王长田说:“制作业从来没有春天,也没有冬天,任何一个行业同时都有冬天和春天,你自己做得好就是春天,自己做得不好就是一个冬天。”
不安分的人
1988年王长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工作,负责对外新闻宣传和内部资料整理。一年零八个月后,王长田看到了一份新报纸——《中国工商时报》。
他回忆说,“当时是《工商时报》创刊第二天,我看见了创刊号。1989年的10月7号,当时我们处长不知道从哪里弄了这个创刊号,我一看就很激动,怎么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一份报纸?当天下午,我就拿了报纸上了报社,问报社的领导要不要我?得到的答复是:同意你过来,该办手续就办手续吧。”
在报社,王长田有两个特点,一是很难记住人名,二是算账的能力非常强,对各种经济数据过目不忘。记不住人名在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时代很悲惨,王一直不认为关系是最重要的。
时任《中华工商时报》副主编的杨大明曾经评价王长田是一个好记者,3年后他升任市场新闻部副主任。一次偶然的機会,王长田见到了北京电视台的副台长吴天锡,吴要办一档全新的新闻栏目。很快,王长田跳槽了。
在《北京特快》推出前,王长田曾这样分析当时的电视新闻节目:“节目大多节奏比较慢,没有包装,语言很差,角度不好,信息量小,思路太正,批评的声音太少,评论的声音太少。”当时的电视圈,流行的也是这个套路。这种弊端,给王长田留出了一片空地。
《北京特快》推出后,以节奏快、信息量大而著称,一改过去颂歌式的新闻报道方式,这档节目迅速打进北京地区收视率前三,直接导致了《东方时空》改版。
1998年7月,因为一个特殊事件,他告别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北京特快》。此后,王长田同几个媒体朋友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5个合伙人凑了10万块钱,靠写策划和拍摄专题片赚钱。
王长田喜欢用美国诗人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