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西方民生思想中,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都对人如何获得幸福、如何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以及人的价值等做了十分可贵的分析和探讨,这些宝贵的民生思想,对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生;小康;人文主义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西方文明中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民生思想,这也为我国解决新时期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一、古希腊时期民生思想
公元前480多年前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少数人独享权利,德谟克利特更是主张关注贫困者的痛苦,使他们生活过好一些。以“渎神违教”之罪处以死刑的苏格拉底也指出,“更多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人才是幸福的。此后,柏拉图的理想民生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小康民生观无不折射出古希腊民生思想的真理光彩。
(一)柏拉图的理想民生观
面对雅典贵族城邦制已经衰落、社会动荡、民生苦难的社会现实,柏拉图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哲学家统治的城邦是民生幸福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一个保民生的好的城邦的建立需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健康的城邦,只能满是民生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每人都要努力劳动以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二是兵营式的城邦,“有一个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残”的“士兵”阶层专门保卫国家安全与维持社会秩序,避免民众利益受外邦侵夺;三是哲学家统治的美的城邦,这里有生产者供民生之资,有士兵保民生之安,有明智且节制的哲学家做统治者开民生之智,这才是真正好的理想的城邦。这个民生理想国“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
共有制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纷争不断、灾难频仍、民生涂炭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在他设想的由哲学家统治、军人保卫、平民生产的“至善”的理想国中,“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这里充满善良、正义,男女平等、财产公有、民生幸福。这为西方民生思想开辟了先河。
(二)亚里士多德的小康民生观
亚里士多德生逢城邦奴隶制危机时代,生活于此,思考于此,他提出了的小康民生观。
城邦是民生安康的重要保障。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和社会“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谋取优良的生活。”为此就要完成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建康和良好的道德三种善业。而要实现这三种善业,人们就必须生活在城邦中。
小康之家是城邦稳定的重要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1]他认为中产阶级即小康之家,地位比极富和极贫者较为稳定,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小康之家占主体、贫富差距小的民生幸福城邦。
二、古罗马时期民生思想
公元前1世纪末,西方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政治的大动荡必然带来思想的大变革。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张,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锐减,从关注集体、思考国家转到注重个人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民生观
伊壁鸠鲁认为人们要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最大的幸福,民生幸福就是避免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和归宿。”并认为给予基本民生需求满足是一切其他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伊壁鸠鲁只是要求人们潜心于培育自己的“德行”,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而不热心于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二)斯多葛派的人人平等民生观
斯多葛派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出身、种族、财富和社会地位如何,都受同一宇宙理性的支配,因此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也同样适用于奴隶。他认为不能把奴隶看成是低人一等的“会说话的工具”,而要把奴隶当作精神上平等的伙伴、朋友,改善民生除了改善自由人、平民的生活外,也必须改善奴隶自身的生活处境。这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无益是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獨见。
三、文艺复兴时期民生思想
从15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模式,也为以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马基雅维里的权力民生观
马基雅维里坚持人性恶,认为任何类型的国家,“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若无此二者,国家就不会稳固、民生就无法得到保障。而作为君主,必须夺取、保有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而且可以不择手段。只有权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秩序,才能保障民众的财产与安全。他认为,在一个民不聊生、人民已经堕落、法律没有约束力的国家,最好是建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专断的手段的君主制。
(二)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莫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四、启蒙运动时期民生思想
启蒙运动是由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类从此进入了历史的新时代,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民生见解。
1.生命、生存、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法国的卢梭、伏尔泰认为人们追求生存、生活、幸福是正当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确定不移的法即规律,在自然状态下,民生遵循着自然法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二是促使他尋找食物;三是相互之间经常存在着爱慕;四是愿望过社会生活。
2.防止贫富悬殊、保障民生权利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卢梭指出:设立统治者、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民生的权利。他在《政治经济学》中还进一步强调到:“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伏尔泰也认为,国家应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保障民生幸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被统治者就有权进行反抗和革命,以维护自己的民生权利。潘恩还制定了改革社会制度的标准。
3.社会契约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
在卢梭看来,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他主张要“着眼于公共的利益”,用“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英国的边沁也认为“(政府)对公众福利的疏忽本身就是一种罪行。”他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义务,以此达到整个社会民众福利的共同改善和社会的安宁有序。
总之,西方从古到今,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颇具特色民生思想,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神权、尊重人权,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并且提倡改善民众福祉等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我国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宣扬保护人权、保障人民福利,是以不触动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当民众利益的改善和权利的争取威胁到有产者利益的时候,就“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所以说,现代西方民生思想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提出的,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2][古希臘]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7.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3.
[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32.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6.
作者简介:马丽娜,女,辽宁抚顺人,武警指挥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图书馆学专业研究。
【关键词】:民生;小康;人文主义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西方文明中也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民生思想,这也为我国解决新时期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一、古希腊时期民生思想
公元前480多年前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少数人独享权利,德谟克利特更是主张关注贫困者的痛苦,使他们生活过好一些。以“渎神违教”之罪处以死刑的苏格拉底也指出,“更多关心心灵的安宁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人才是幸福的。此后,柏拉图的理想民生观和亚里士多德的小康民生观无不折射出古希腊民生思想的真理光彩。
(一)柏拉图的理想民生观
面对雅典贵族城邦制已经衰落、社会动荡、民生苦难的社会现实,柏拉图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哲学家统治的城邦是民生幸福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一个保民生的好的城邦的建立需要有三个阶段:一是健康的城邦,只能满是民生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每人都要努力劳动以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二是兵营式的城邦,“有一个对自己人温和,对敌人凶残”的“士兵”阶层专门保卫国家安全与维持社会秩序,避免民众利益受外邦侵夺;三是哲学家统治的美的城邦,这里有生产者供民生之资,有士兵保民生之安,有明智且节制的哲学家做统治者开民生之智,这才是真正好的理想的城邦。这个民生理想国“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
共有制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纷争不断、灾难频仍、民生涂炭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在他设想的由哲学家统治、军人保卫、平民生产的“至善”的理想国中,“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这里充满善良、正义,男女平等、财产公有、民生幸福。这为西方民生思想开辟了先河。
(二)亚里士多德的小康民生观
亚里士多德生逢城邦奴隶制危机时代,生活于此,思考于此,他提出了的小康民生观。
城邦是民生安康的重要保障。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和社会“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谋取优良的生活。”为此就要完成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建康和良好的道德三种善业。而要实现这三种善业,人们就必须生活在城邦中。
小康之家是城邦稳定的重要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1]他认为中产阶级即小康之家,地位比极富和极贫者较为稳定,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主张建立一个小康之家占主体、贫富差距小的民生幸福城邦。
二、古罗马时期民生思想
公元前1世纪末,西方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政治的大动荡必然带来思想的大变革。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张,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锐减,从关注集体、思考国家转到注重个人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民生观
伊壁鸠鲁认为人们要关注现实世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最大的幸福,民生幸福就是避免痛苦追求快乐。“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和归宿。”并认为给予基本民生需求满足是一切其他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伊壁鸠鲁只是要求人们潜心于培育自己的“德行”,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而不热心于参加各种政治活动。
(二)斯多葛派的人人平等民生观
斯多葛派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论出身、种族、财富和社会地位如何,都受同一宇宙理性的支配,因此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也同样适用于奴隶。他认为不能把奴隶看成是低人一等的“会说话的工具”,而要把奴隶当作精神上平等的伙伴、朋友,改善民生除了改善自由人、平民的生活外,也必须改善奴隶自身的生活处境。这在奴隶制盛行的时代,无益是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獨见。
三、文艺复兴时期民生思想
从15世纪下半叶起,以意大利为发源地,欧洲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模式,也为以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马基雅维里的权力民生观
马基雅维里坚持人性恶,认为任何类型的国家,“其主要的基础乃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若无此二者,国家就不会稳固、民生就无法得到保障。而作为君主,必须夺取、保有和扩大自己的权力,而且可以不择手段。只有权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秩序,才能保障民众的财产与安全。他认为,在一个民不聊生、人民已经堕落、法律没有约束力的国家,最好是建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专断的手段的君主制。
(二)托马斯·莫尔的空想社会主义
托马斯·莫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念和神权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
四、启蒙运动时期民生思想
启蒙运动是由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人类从此进入了历史的新时代,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民生见解。
1.生命、生存、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法国的卢梭、伏尔泰认为人们追求生存、生活、幸福是正当的,孟德斯鸠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存在的确定不移的法即规律,在自然状态下,民生遵循着自然法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二是促使他尋找食物;三是相互之间经常存在着爱慕;四是愿望过社会生活。
2.防止贫富悬殊、保障民生权利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卢梭指出:设立统治者、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民生的权利。他在《政治经济学》中还进一步强调到:“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防止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伏尔泰也认为,国家应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保障民生幸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被统治者就有权进行反抗和革命,以维护自己的民生权利。潘恩还制定了改革社会制度的标准。
3.社会契约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
在卢梭看来,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他主张要“着眼于公共的利益”,用“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英国的边沁也认为“(政府)对公众福利的疏忽本身就是一种罪行。”他认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自己的义务,以此达到整个社会民众福利的共同改善和社会的安宁有序。
总之,西方从古到今,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颇具特色民生思想,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神权、尊重人权,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并且提倡改善民众福祉等等,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我国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宣扬保护人权、保障人民福利,是以不触动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当民众利益的改善和权利的争取威胁到有产者利益的时候,就“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句格言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所以说,现代西方民生思想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提出的,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2][古希臘]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7.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
[4] 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13.
[5][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32.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6.
作者简介:马丽娜,女,辽宁抚顺人,武警指挥学院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图书馆学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