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习与生活的交汇之处,这一点在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鲜明。
课堂这个环境,对于教师和对于学生,其意义是有差别的。对于教师,课堂更多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只要一走进课堂,教师满脑子多是自己的教学任务,一般不会想在这里交友或游戏。所以,课堂对于教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地方,是一维的。学生则不同,他们还没有工作的概念,也不必考虑谋生问题,所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且还要交朋友,要做游戏,甚至要打架……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堂交往,正是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和身心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课堂对于学生是多维的。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且习惯性地视自己的想法为“理所当然”时,就会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你应该”的要求:既然你到学校上学来了,你脑子里想的就应该是学习,你想其他的事情就不对,就是错误;既然你是做学生的,你的想法就应该尽量和我保持一致,你应该配合我,完成我的教学任务,这是为你好……显然,这种思路,很容易走向教师中心主义。事实上,学生未必都像教师一样,把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教师的首要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的首要问题。教师幻想学生会与自己“同心同德”,把课堂变成师生一心一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绝不分心的地方,这就抹杀了师生的差别,抹杀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差别。教师以为课堂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学生也应该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相情愿,也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当然很容易碰钉子。教师会发现,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冲破教师限定的框框,老想在教室里游戏、交友、打闹、玩手机、看课外书、早恋、追星……总之,你让他们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他们却偏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把课堂当成了一个“过日子”的地方,而不是像许多老师理解的那样,只是单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无法完全改变的,因为它有其合理性。
课堂上,一个学生可能满心懊恼,他刚刚丢了200元钱;另一个学生的父母在闹离婚,他正为此痛苦不堪;还有一个学生一心想和同桌女生套近乎,无奈人家并不理睬他;还有一个学生在盘算放学后怎样安全“逃”回家中,因为有几个高年级学生要向他“借”钱,放学时会在校门口堵他……对于一个孩子,你能要求他此时此刻大义凛然地置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于不顾,一心想着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吗?当然你可以这样“要求”,然而这不是要求不要求的问题,是他能不能做到的问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于是可知,一旦学生的表现不符合教师主观想象中的“应该”,教师就感到愤怒,其实大可不必。没什么可愤怒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对学生加以引导。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教师搞公开课,听课教师众多。课正上到精彩处,一个学生突然不知何故晕倒了。讲课教师不为所动,让人把学生送去医院,继续上课。这种做法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课比人重要。我想,如果这位教师把课停下来,和同学一起首先照顾这个晕倒的学生,那倒是更精彩的一堂生命教育课。耽误一点教学,以后是可以补上的。
既要满足学生对生活的种种需要,又要防止其他活动干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显然是极难完成的。很多教师面对这种困难,不想也不会创造性地工作,他们采用了最省脑筋的方法,那就是禁止。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我一概不许你干。删繁就简三秋树,最后变得光秃秃,学校生活因而变得极其单调而乏味。那些升学有望的和胆小的孩子,或为了自己的前程,或害怕处罚,也就忍了,而那些升学无望或者胆大的学生自然要反抗。于是你就明白,现在学校里的“问题”男生远远多于女生究竟是为什么了,这与胆量有关。许多不敢反抗的女生,其实很羡慕那些虽升学无望但敢于反抗的男生,甚至可能与他们暗中交往。
有人一定会说,学生中事情无穷,迁就学生,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我想,当您和学生真有心灵交流时,当学生发现教师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时,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会更上心地完成。这叫做人际交换。我们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为什么如此困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管不顾,强行推进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当然会学教师的样,也只管干自己的事情,别的什么也不管不顾——有其师必有其徒嘛!
教学,既不能任教师的性,也不能任学生的性,优秀教师的本领就是灵活地在师生二者心理需要的结合点附近游动,像鱼儿一样前行。可能教育家们所谓的“教育即生活”就包含这层意思吧?学生,天然是“开门办学”主义者。我当年带领学生参加过很多学农、学工、学军活动,每次学生都是欢欣鼓舞的。我想这既不证明学生觉悟高,也不证明学生觉悟低,是他们的学生身份决定了他们对学校、对课堂的理解与教师不同。当孩子们的整个学校生活都变成“任务”的时候,生活真是太无聊了。难怪孩子们会逆反。
有位美国学者指出,课堂有个重要特点:“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我觉得这也是由学习与生活交汇造成的。
为什么课堂上事情发生得快而且难以预料呢?因为那里面有一大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挤在一起,而其中多数人在家里都是备受照顾、无人敢惹的“小皇帝”。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环境,经常出状况其实是正常的,不出问题倒是很奇怪的。
这种客观现实要求做教师的必须是聪明的人,机敏的人,应变能力强的人。那些反应迟缓的、木讷的、循规蹈矩的人,其实是不适合做教师的。可惜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达不到这个标准,更可惜的是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还朝相反方向引导,弄一些死板的规章制度来频繁地评比检查,竭力把教师规范成严格按照一定程序工作的操作人员。这等于幻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搞得大家焦头烂额。
不信你来看我们所谓的“公开课”“研究课”“样板课”。那些“名师”的课呀,多么流畅,多么完美,多么顺利,简直是“零缺点”!这是什么?这是“缺乏课堂特点的课堂”,假课堂!这种课堂掩盖了课堂的真实场景,歪曲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增加了广大教师的幻想,鼓励他们进一步脱离实际。这只能使他们更不现实、更多冒险行为,碰更多的钉子,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到崩溃的边缘。公开课应该是真实的,如果公开课上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课堂管理问题,那不是不幸,而是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见见真实的课堂,让我们见识一下优秀教师是如何应变的。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课堂上经常遇到麻烦。既然遇到麻烦是常态,为什么在公开课上要掩盖它呢?这只能证明我们的某些行政领导和教研员把公开课看成“政绩展示”了,他们并不是真想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是一个奇特、复杂的地方,这里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作为专业技术培训的必备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帮助教师制订很多预案,以备到时选用(这个我早就提倡过,但很少有人理睬)。有准备和无准备,那是相差很多的。你看我们很多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那种惊慌,那种愤怒,那种寒心,那种委屈,那种无奈和无助,你就会明白教师们对课堂“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这个重要特点是多么缺乏认识。他们几乎完全没有面对现实的心态,他们被忽悠得每天生活在反科学的迷梦中,满脑子都是“应该如何如何”,而不知问题的关键是“事实如何如何”。
教师要面对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不但是一个教学与管理交汇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学习与生活交汇的地方,对于学生尤其如此。其实真正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并不总是满脸写着“教学”二字,他们也会显出生活的一面,显出性格的多个侧面,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教师,学生喜欢。我常常听到教师宣传这样的观点:“在课下,我和学生可以是朋友,但是在课上,必须公事公办,必须严格要求。”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觉得,把课上和课下如此生硬地割裂,那么学生面对的岂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成年人?事实上,即使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完全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的,朋友之间也可以以严肃的态度谈论严肃的问题。我看《论语》,就没发现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在课上课下有多大区别。
(责 编 若 洋)
课堂这个环境,对于教师和对于学生,其意义是有差别的。对于教师,课堂更多是一个工作的地方,只要一走进课堂,教师满脑子多是自己的教学任务,一般不会想在这里交友或游戏。所以,课堂对于教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地方,是一维的。学生则不同,他们还没有工作的概念,也不必考虑谋生问题,所以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更是一个生活的地方,“过日子”的地方。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而且还要交朋友,要做游戏,甚至要打架……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堂交往,正是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和身心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而,课堂对于学生是多维的。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且习惯性地视自己的想法为“理所当然”时,就会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你应该”的要求:既然你到学校上学来了,你脑子里想的就应该是学习,你想其他的事情就不对,就是错误;既然你是做学生的,你的想法就应该尽量和我保持一致,你应该配合我,完成我的教学任务,这是为你好……显然,这种思路,很容易走向教师中心主义。事实上,学生未必都像教师一样,把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教师的首要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的首要问题。教师幻想学生会与自己“同心同德”,把课堂变成师生一心一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绝不分心的地方,这就抹杀了师生的差别,抹杀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差别。教师以为课堂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对学生也应该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相情愿,也是违反科学规律的,当然很容易碰钉子。教师会发现,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冲破教师限定的框框,老想在教室里游戏、交友、打闹、玩手机、看课外书、早恋、追星……总之,你让他们目不斜视,心无旁骛,他们却偏要干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把课堂当成了一个“过日子”的地方,而不是像许多老师理解的那样,只是单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无法完全改变的,因为它有其合理性。
课堂上,一个学生可能满心懊恼,他刚刚丢了200元钱;另一个学生的父母在闹离婚,他正为此痛苦不堪;还有一个学生一心想和同桌女生套近乎,无奈人家并不理睬他;还有一个学生在盘算放学后怎样安全“逃”回家中,因为有几个高年级学生要向他“借”钱,放学时会在校门口堵他……对于一个孩子,你能要求他此时此刻大义凛然地置个人利益、个人情感于不顾,一心想着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吗?当然你可以这样“要求”,然而这不是要求不要求的问题,是他能不能做到的问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于是可知,一旦学生的表现不符合教师主观想象中的“应该”,教师就感到愤怒,其实大可不必。没什么可愤怒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承认现实,面对现实,对学生加以引导。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教师搞公开课,听课教师众多。课正上到精彩处,一个学生突然不知何故晕倒了。讲课教师不为所动,让人把学生送去医院,继续上课。这种做法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课比人重要。我想,如果这位教师把课停下来,和同学一起首先照顾这个晕倒的学生,那倒是更精彩的一堂生命教育课。耽误一点教学,以后是可以补上的。
既要满足学生对生活的种种需要,又要防止其他活动干扰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显然是极难完成的。很多教师面对这种困难,不想也不会创造性地工作,他们采用了最省脑筋的方法,那就是禁止。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我一概不许你干。删繁就简三秋树,最后变得光秃秃,学校生活因而变得极其单调而乏味。那些升学有望的和胆小的孩子,或为了自己的前程,或害怕处罚,也就忍了,而那些升学无望或者胆大的学生自然要反抗。于是你就明白,现在学校里的“问题”男生远远多于女生究竟是为什么了,这与胆量有关。许多不敢反抗的女生,其实很羡慕那些虽升学无望但敢于反抗的男生,甚至可能与他们暗中交往。
有人一定会说,学生中事情无穷,迁就学生,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我想,当您和学生真有心灵交流时,当学生发现教师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时,教师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会更上心地完成。这叫做人际交换。我们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为什么如此困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不管不顾,强行推进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当然会学教师的样,也只管干自己的事情,别的什么也不管不顾——有其师必有其徒嘛!
教学,既不能任教师的性,也不能任学生的性,优秀教师的本领就是灵活地在师生二者心理需要的结合点附近游动,像鱼儿一样前行。可能教育家们所谓的“教育即生活”就包含这层意思吧?学生,天然是“开门办学”主义者。我当年带领学生参加过很多学农、学工、学军活动,每次学生都是欢欣鼓舞的。我想这既不证明学生觉悟高,也不证明学生觉悟低,是他们的学生身份决定了他们对学校、对课堂的理解与教师不同。当孩子们的整个学校生活都变成“任务”的时候,生活真是太无聊了。难怪孩子们会逆反。
有位美国学者指出,课堂有个重要特点:“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我觉得这也是由学习与生活交汇造成的。
为什么课堂上事情发生得快而且难以预料呢?因为那里面有一大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挤在一起,而其中多数人在家里都是备受照顾、无人敢惹的“小皇帝”。可想而知,这样一个环境,经常出状况其实是正常的,不出问题倒是很奇怪的。
这种客观现实要求做教师的必须是聪明的人,机敏的人,应变能力强的人。那些反应迟缓的、木讷的、循规蹈矩的人,其实是不适合做教师的。可惜目前我们很多教师达不到这个标准,更可惜的是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还朝相反方向引导,弄一些死板的规章制度来频繁地评比检查,竭力把教师规范成严格按照一定程序工作的操作人员。这等于幻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搞得大家焦头烂额。
不信你来看我们所谓的“公开课”“研究课”“样板课”。那些“名师”的课呀,多么流畅,多么完美,多么顺利,简直是“零缺点”!这是什么?这是“缺乏课堂特点的课堂”,假课堂!这种课堂掩盖了课堂的真实场景,歪曲了课堂的真实面目,增加了广大教师的幻想,鼓励他们进一步脱离实际。这只能使他们更不现实、更多冒险行为,碰更多的钉子,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甚至走到崩溃的边缘。公开课应该是真实的,如果公开课上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课堂管理问题,那不是不幸,而是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见见真实的课堂,让我们见识一下优秀教师是如何应变的。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课堂上经常遇到麻烦。既然遇到麻烦是常态,为什么在公开课上要掩盖它呢?这只能证明我们的某些行政领导和教研员把公开课看成“政绩展示”了,他们并不是真想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是一个奇特、复杂的地方,这里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培养教师的应变能力作为专业技术培训的必备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帮助教师制订很多预案,以备到时选用(这个我早就提倡过,但很少有人理睬)。有准备和无准备,那是相差很多的。你看我们很多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时那种惊慌,那种愤怒,那种寒心,那种委屈,那种无奈和无助,你就会明白教师们对课堂“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这个重要特点是多么缺乏认识。他们几乎完全没有面对现实的心态,他们被忽悠得每天生活在反科学的迷梦中,满脑子都是“应该如何如何”,而不知问题的关键是“事实如何如何”。
教师要面对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不但是一个教学与管理交汇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学习与生活交汇的地方,对于学生尤其如此。其实真正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并不总是满脸写着“教学”二字,他们也会显出生活的一面,显出性格的多个侧面,让学生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成年人。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教师,学生喜欢。我常常听到教师宣传这样的观点:“在课下,我和学生可以是朋友,但是在课上,必须公事公办,必须严格要求。”这种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觉得,把课上和课下如此生硬地割裂,那么学生面对的岂不是一个人格分裂的成年人?事实上,即使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完全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的,朋友之间也可以以严肃的态度谈论严肃的问题。我看《论语》,就没发现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在课上课下有多大区别。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