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和梦想奔驰在他的画笔尖,他的作品色彩绚丽,明媚温暖,擅长在平静的生活中寻找诗意。他总是用新鲜的事物来充盈生命,然后去体验、思考、表达。他叫刘犇,但知道他的人更喜欢叫他Benda,一个当代知名时尚插画师,专栏作家,跨界艺术家。2015年,他被评为加拿大魁北克省“杰出青年艺术家”,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我在高考之前才决定以后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1985年我生于沈阳,几年后随父母定居深圳。出生在教师家庭中的我从小接受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教育:字迹要工整,错题要记录,学习讲时效。家中的亲朋好友对我的评价始终如一:“这孩子傻乖傻乖的,很听父母的话。”
可乖孩子偏偏爱上了画画儿,这并不是坏事,但父母觉得走艺术这条路太小众,聪明勤奋的儿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会有更多选择。所以,我从小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绘画启蒙是从动画片开始的,临摹葫芦兄弟、希瑞、圣斗士让我沉浸其中。二、三年级时就拿到全国著名书画大赛“双龙杯”的一金两银;五年级时绘画作品被报纸连载,发稿信也是寄到班主任手中。这些成绩依旧没有改变父母对我的培养方向。
2000年,我看到“21世纪·网络·我”的征稿活动,这个主题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在投稿作品上展示出这样的场景:一个男孩儿在一張用网做的飞毡上,这张飞毡带着男孩儿在无垠的网络世界购物、听音乐、阅读……第二天早晨拿着作品出门时,我也没敢告诉妈妈手中那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是什么,只是不想让父母太担心。结果,这幅在夜里偷偷画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父母是天下最不易的角色,虽然希望我不要因为画画儿误学习,可却总是把最好的颜料、工具买给我用。父母倾其所有地爱着我,可又让这股力量释放得恰到好处。
当700多分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父母很欣慰,他们终于放心了,我确实没有让画画儿成为一件耽误学习的事。然而,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电光火石间做出的一个选择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那是在高考前三个月的某个晚自习,班上两名女生因试卷的答案而发生争执,教室瞬间乱成一团。我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用试卷上那些知识为自己日后谋得一份生活并不是件快乐的事,我要画画儿,并且要让色彩如空气般注入到生命中。
决定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我停掉学校的课,在一个画室开始专心学习专业课。这时才发现,自己和那些从小就学习美术的孩子相比,在技巧上差距很大,可老师在给我上了几节课后与我有了一次长谈:“你的悟性特别好,这得益于你从小就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学习积累的过程,最后只成了一个画匠,画出的东西没有灵魂。”
至此,我才明白,好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自身灵魂的磨砺中铸造出来的。
高考时,我被国内非常优秀的四所大学同时录取,最终我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艺术专业。
大三时,我作为交换生来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学习多媒体专业,由于文化的差异,促使我创作了一本多媒体动画电子杂志:主角为一个名叫Benda,喜欢角色扮演艺术和时尚名人的熊猫,试图将我眼里的中国呈现给老外朋友。这本杂志获得了Aniwow国际动画节最佳互动作品奖。不久也引起了潮流杂志《1626》的兴趣,于是Benda又以实体杂志专栏的形式,反过来向国内的朋友介绍异乡的文化。专栏融合了摄影、游记、随感以及时尚插画。
2009年,我被评为魁北克省年度人物,以表彰我为中加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从魁北克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蒙特利尔生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地铁。蒙特利尔是座移民城市,我会在地铁上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每天都会挑选三四位有特点的乘客画在速写本上。画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我突然想把这些作品投给《地铁日报》,算是回馈这些来自大众的礼物。
我给《地铁日报》的主编写了一封电邮,没想到很快收到对方的回复。主编表示非常喜欢这些作品,并为此拿掉一版广告,要专门开个专栏。从此,一个叫“Ben的速写本”专栏一开就是两年。为了让专栏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不仅要在五分钟内画好一个人物,还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采访,问题很简单:“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移民到蒙特利尔”“你的梦想是什么?”最后总不忘问一句,“你对中国了解吗?”《地铁日报》庞大的发行量为我带来了大票铁杆粉丝。
渐渐地,我的作品开始吸引许多国际品牌发来的合作邀请。这其中包括微软,在开发触控笔后请我用这个新产品去多伦多时装周为T台的模特画速写。
但最能让我获得喜悦的是参与慈善活动。2010年,我与多家大品牌合作,将设计的时尚插画收益捐给国际儿童基金会。
用自己的所长为孩子们和有需要的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未来要更多涉足的领域,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是我钟爱的生活底色。
热爱如一辆马力十足的发动机,带着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画的从来不是那只花瓶,而是花瓶里装着的另一个缤纷世界。
(责任编辑 王天抒)
我在高考之前才决定以后要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1985年我生于沈阳,几年后随父母定居深圳。出生在教师家庭中的我从小接受的就是中规中矩的教育:字迹要工整,错题要记录,学习讲时效。家中的亲朋好友对我的评价始终如一:“这孩子傻乖傻乖的,很听父母的话。”
可乖孩子偏偏爱上了画画儿,这并不是坏事,但父母觉得走艺术这条路太小众,聪明勤奋的儿子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会有更多选择。所以,我从小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美术教育,绘画启蒙是从动画片开始的,临摹葫芦兄弟、希瑞、圣斗士让我沉浸其中。二、三年级时就拿到全国著名书画大赛“双龙杯”的一金两银;五年级时绘画作品被报纸连载,发稿信也是寄到班主任手中。这些成绩依旧没有改变父母对我的培养方向。
2000年,我看到“21世纪·网络·我”的征稿活动,这个主题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我在投稿作品上展示出这样的场景:一个男孩儿在一張用网做的飞毡上,这张飞毡带着男孩儿在无垠的网络世界购物、听音乐、阅读……第二天早晨拿着作品出门时,我也没敢告诉妈妈手中那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是什么,只是不想让父母太担心。结果,这幅在夜里偷偷画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父母是天下最不易的角色,虽然希望我不要因为画画儿误学习,可却总是把最好的颜料、工具买给我用。父母倾其所有地爱着我,可又让这股力量释放得恰到好处。
当700多分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父母很欣慰,他们终于放心了,我确实没有让画画儿成为一件耽误学习的事。然而,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电光火石间做出的一个选择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那是在高考前三个月的某个晚自习,班上两名女生因试卷的答案而发生争执,教室瞬间乱成一团。我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用试卷上那些知识为自己日后谋得一份生活并不是件快乐的事,我要画画儿,并且要让色彩如空气般注入到生命中。
决定报考艺术类专业的我停掉学校的课,在一个画室开始专心学习专业课。这时才发现,自己和那些从小就学习美术的孩子相比,在技巧上差距很大,可老师在给我上了几节课后与我有了一次长谈:“你的悟性特别好,这得益于你从小就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学习积累的过程,最后只成了一个画匠,画出的东西没有灵魂。”
至此,我才明白,好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自身灵魂的磨砺中铸造出来的。
高考时,我被国内非常优秀的四所大学同时录取,最终我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艺术专业。
大三时,我作为交换生来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学习多媒体专业,由于文化的差异,促使我创作了一本多媒体动画电子杂志:主角为一个名叫Benda,喜欢角色扮演艺术和时尚名人的熊猫,试图将我眼里的中国呈现给老外朋友。这本杂志获得了Aniwow国际动画节最佳互动作品奖。不久也引起了潮流杂志《1626》的兴趣,于是Benda又以实体杂志专栏的形式,反过来向国内的朋友介绍异乡的文化。专栏融合了摄影、游记、随感以及时尚插画。
2009年,我被评为魁北克省年度人物,以表彰我为中加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从魁北克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蒙特利尔生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地铁。蒙特利尔是座移民城市,我会在地铁上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每天都会挑选三四位有特点的乘客画在速写本上。画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我突然想把这些作品投给《地铁日报》,算是回馈这些来自大众的礼物。
我给《地铁日报》的主编写了一封电邮,没想到很快收到对方的回复。主编表示非常喜欢这些作品,并为此拿掉一版广告,要专门开个专栏。从此,一个叫“Ben的速写本”专栏一开就是两年。为了让专栏的内容更加丰富,我不仅要在五分钟内画好一个人物,还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采访,问题很简单:“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移民到蒙特利尔”“你的梦想是什么?”最后总不忘问一句,“你对中国了解吗?”《地铁日报》庞大的发行量为我带来了大票铁杆粉丝。
渐渐地,我的作品开始吸引许多国际品牌发来的合作邀请。这其中包括微软,在开发触控笔后请我用这个新产品去多伦多时装周为T台的模特画速写。
但最能让我获得喜悦的是参与慈善活动。2010年,我与多家大品牌合作,将设计的时尚插画收益捐给国际儿童基金会。
用自己的所长为孩子们和有需要的人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未来要更多涉足的领域,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是我钟爱的生活底色。
热爱如一辆马力十足的发动机,带着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画的从来不是那只花瓶,而是花瓶里装着的另一个缤纷世界。
(责任编辑 王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