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与病理剖检特征可表现为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心内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本文主要针对病原、诊断要点、类症鉴别、防治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猪丹毒 病症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309 -01
猪病的种类很多,这些疾病往往导致猪只大批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时甚至是全群发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病的发生,保证猪群正常生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尽可能使饲养管理规范化、卫生防疫经常化,进一步提高预防猪病的水平。
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病原体从传染来源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猪,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应具备3个必要的环节: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联合起来,就构成猪传染病的流行链锁。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是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经过;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关节炎等。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仍是一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
一、病原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无英膜。目前已被确认的丹毒杆菌的血清型有24个(即1a,1b,2--22及N型),初步认为我国主要是1a和2型。本菌的抵抗力很强,日光下可存活10天,在掩埋尸体内能存活7个月,肉内细菌经盐腌或熏制后仍能存活2--4个月。本菌耐酸性较强,能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敏感。本菌对消毒药抵抗力较低,3%的来苏尔、1%的漂白粉、2%的福尔马林均能在5--10分钟内杀死本菌。磺胺类药物对本菌没有抑制作用,青霉素有高度抑制作用。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猪均易感,但多發生于3--6月龄的仔猪,哺乳仔猪和老龄猪很少发生。牛、羊、马、鼠类、狗、家禽和鸟类等也能感染发病,但少见。人也可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如蚊、蟀等)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主要经污染的土壤、饲料(如屠宰场废水、废料、鱼粉等)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带菌猪在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2.症状潜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密切相关,一般为3一5天,短的为I天,长者可达8天。依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病例不呈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猪体温升高至42一43℃,稽留3一5天,不愿走动,躺卧地上,寒战,减食,呕吐,驱赶行走时步态不稳,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潮红,眼睛清亮有神,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后期可发生腹泻。发病后1-2天,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退色,去压后又复原。病程约2一4天,病死率达80%一90%。
亚急性型(疹块型):俗称“打火印”,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到41℃以上。经1-2天后,在肩、胸、背、腹及四肢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方形、圆形、菱形及不规整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多呈扁平凸起,界限分明,有几个到几十个。大部分病猪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情减轻,疹块颜色逐渐消退,隆起部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脱落而自愈。少数病例,许多小疹块融合形成大块皮肤坏死,不脱落,似龟壳,剥落后形成瘫痕。疹块型猪丹毒一般取良性经过,经1-2周恢复,个别病例转为急性或慢性。
慢性型:一般由急性或亚急性转来。常见的有疣状心内膜炎和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也可见到皮肤坏死病例。前二者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后者多单独发生。疣状心内膜炎表现精神不振,食欲时好时坏,呼吸困难,但体温正常,听诊心跳加快,有杂音,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喜卧、衰弱,强行驱赶可能突然倒地死亡。关节炎多发于腕关节和附关节,患病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甚至倒地不起。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耳、肩、背、尾及蹄,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最后脱落,遗留下淡色的瘫痕,不长毛。
3.病变
(1)急性型:皮肤出现红斑。脾显著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刮脱。肾肿大、淤血呈暗红色,表面和切面有散在的小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大,肺充血、水肿。胃及十二指肠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及心包中常有多量含有纤维蛋白的渗出物。
(2)亚急性型:以皮肤上形成许多特异性的疹块为特征。内脏变化较急性型轻微。
(3)慢性型:疣状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心内膜上附有灰白色结节状赘生物,表面粗糙,似椰菜状。关节炎为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不化脓,主要侵害四肢关节,患病关节肿大,关节囊内有多量黏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皮肤坏死常见于耳、肩、背、尾及蹄处,严重者可见部分耳廓或尾部脱落。
4.实验室检查生前采取病猪耳血或疹块部的渗出液,死后可采取脾、肾、淋巴结、病变的心内膜、关节渗出物等,抹片染色镜检或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三、类症鉴别
疹块型及慢性型猪丹毒各有其特有症状,一般不难与其他病区别,但急性猪丹毒病例应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相鉴别,可参见猪瘟的类症鉴别。
四、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地面和运动场经常保持清洁并进行消毒,用来喂猪的泔水及畜禽加工厂的下脚料必须煮沸后再喂猪。应注意驱除猪圈及周围的蚊蝇和鼠类,并防止猪和猪饲料与其他带菌动物(如禽类、犬、牛、绵羊等)的接触和污染。引进猪只时应搞好检疫,进场后应隔离观察4周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使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冻干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2.发病时扑灭措施发现病猪后应立即确诊,对病猪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猪深埋或烧毁,可疑感染猪立即用青霉素或抗血清进行紧急注射,假定健康猪立即用弱毒菌苗免疫,可能被污染的地方应进行彻底消毒,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待疫情控制后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做好菌苗的补种工作。
3.治疗对病猪应加强护理,及时治疗。青霉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抗生素。急性病猪最好先用青霉素按1万单位/千克体重静脉注射,同时用常规量的青霉素肌注,以后每天肌注2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应继续肌注1-2天。也可用四环素和土霉素。在发病早期,皮下或静脉注射猪丹毒抗血清有良好疗效。对于猪的此种病,要求我们兽医工作人员在经验的积累下广泛地学习兽医知识,早发现早治疗。
猪场和专业户饲养的种猪繁殖群,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定期或临时进行检疫。在整批出售后,猪舍和饲养区在进行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后,再整批进入饲养。这样有利于消灭病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克勤,胡秀芳,陆琴英. 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猪丹毒杆菌血清型鉴定(第一报)[J]. 江苏农业科学. 1982(06)
[2] 冯泰巍. 猪丹毒的检验与处理[J]. 四川畜牧兽医. 2011(01)
[3] 古家齐. 夏秋当防猪丹毒[J]. 农村实用技术. 2004(06)
[4] 钱心元,罗玉峰,张存帅. 从绵羊药浴池底湿土中分离一株猪丹毒杆菌[J]. 中国兽药杂志. 1994(04)
[关键词]:猪丹毒 病症 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9- 0309 -01
猪病的种类很多,这些疾病往往导致猪只大批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时甚至是全群发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病的发生,保证猪群正常生产,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尽可能使饲养管理规范化、卫生防疫经常化,进一步提高预防猪病的水平。
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病原体从传染来源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另一易感猪,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应具备3个必要的环节: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联合起来,就构成猪传染病的流行链锁。
猪丹毒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是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经过;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常发生心内膜炎、关节炎等。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仍是一种威胁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
一、病原
猪丹毒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胞,无英膜。目前已被确认的丹毒杆菌的血清型有24个(即1a,1b,2--22及N型),初步认为我国主要是1a和2型。本菌的抵抗力很强,日光下可存活10天,在掩埋尸体内能存活7个月,肉内细菌经盐腌或熏制后仍能存活2--4个月。本菌耐酸性较强,能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敏感。本菌对消毒药抵抗力较低,3%的来苏尔、1%的漂白粉、2%的福尔马林均能在5--10分钟内杀死本菌。磺胺类药物对本菌没有抑制作用,青霉素有高度抑制作用。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猪均易感,但多發生于3--6月龄的仔猪,哺乳仔猪和老龄猪很少发生。牛、羊、马、鼠类、狗、家禽和鸟类等也能感染发病,但少见。人也可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如蚊、蟀等)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主要经污染的土壤、饲料(如屠宰场废水、废料、鱼粉等)经消化道感染,其次是皮肤创伤感染,带菌猪在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多发,呈地方流行或散发。
2.症状潜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密切相关,一般为3一5天,短的为I天,长者可达8天。依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病例不呈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猪体温升高至42一43℃,稽留3一5天,不愿走动,躺卧地上,寒战,减食,呕吐,驱赶行走时步态不稳,站立时背腰拱起。结膜潮红,眼睛清亮有神,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后期可发生腹泻。发病后1-2天,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退色,去压后又复原。病程约2一4天,病死率达80%一90%。
亚急性型(疹块型):俗称“打火印”,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到41℃以上。经1-2天后,在肩、胸、背、腹及四肢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方形、圆形、菱形及不规整的疹块,先呈淡红色,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多呈扁平凸起,界限分明,有几个到几十个。大部分病猪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情减轻,疹块颜色逐渐消退,隆起部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脱落而自愈。少数病例,许多小疹块融合形成大块皮肤坏死,不脱落,似龟壳,剥落后形成瘫痕。疹块型猪丹毒一般取良性经过,经1-2周恢复,个别病例转为急性或慢性。
慢性型:一般由急性或亚急性转来。常见的有疣状心内膜炎和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也可见到皮肤坏死病例。前二者往往在一头病猪身上同时存在,后者多单独发生。疣状心内膜炎表现精神不振,食欲时好时坏,呼吸困难,但体温正常,听诊心跳加快,有杂音,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喜卧、衰弱,强行驱赶可能突然倒地死亡。关节炎多发于腕关节和附关节,患病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甚至倒地不起。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耳、肩、背、尾及蹄,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最后脱落,遗留下淡色的瘫痕,不长毛。
3.病变
(1)急性型:皮肤出现红斑。脾显著肿大呈樱桃红色,切面结构不清,易刮脱。肾肿大、淤血呈暗红色,表面和切面有散在的小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肿大,肺充血、水肿。胃及十二指肠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及心包中常有多量含有纤维蛋白的渗出物。
(2)亚急性型:以皮肤上形成许多特异性的疹块为特征。内脏变化较急性型轻微。
(3)慢性型:疣状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心内膜上附有灰白色结节状赘生物,表面粗糙,似椰菜状。关节炎为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不化脓,主要侵害四肢关节,患病关节肿大,关节囊内有多量黏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皮肤坏死常见于耳、肩、背、尾及蹄处,严重者可见部分耳廓或尾部脱落。
4.实验室检查生前采取病猪耳血或疹块部的渗出液,死后可采取脾、肾、淋巴结、病变的心内膜、关节渗出物等,抹片染色镜检或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三、类症鉴别
疹块型及慢性型猪丹毒各有其特有症状,一般不难与其他病区别,但急性猪丹毒病例应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猪败血型链球菌病相鉴别,可参见猪瘟的类症鉴别。
四、防治措施
1.平时预防措施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猪舍地面和运动场经常保持清洁并进行消毒,用来喂猪的泔水及畜禽加工厂的下脚料必须煮沸后再喂猪。应注意驱除猪圈及周围的蚊蝇和鼠类,并防止猪和猪饲料与其他带菌动物(如禽类、犬、牛、绵羊等)的接触和污染。引进猪只时应搞好检疫,进场后应隔离观察4周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使用的菌苗有猪丹毒弱毒冻干菌苗、猪丹毒氢氧化铝菌苗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2.发病时扑灭措施发现病猪后应立即确诊,对病猪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猪深埋或烧毁,可疑感染猪立即用青霉素或抗血清进行紧急注射,假定健康猪立即用弱毒菌苗免疫,可能被污染的地方应进行彻底消毒,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待疫情控制后应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做好菌苗的补种工作。
3.治疗对病猪应加强护理,及时治疗。青霉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抗生素。急性病猪最好先用青霉素按1万单位/千克体重静脉注射,同时用常规量的青霉素肌注,以后每天肌注2次,直至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应继续肌注1-2天。也可用四环素和土霉素。在发病早期,皮下或静脉注射猪丹毒抗血清有良好疗效。对于猪的此种病,要求我们兽医工作人员在经验的积累下广泛地学习兽医知识,早发现早治疗。
猪场和专业户饲养的种猪繁殖群,要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定期或临时进行检疫。在整批出售后,猪舍和饲养区在进行全面彻底清扫消毒后,再整批进入饲养。这样有利于消灭病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克勤,胡秀芳,陆琴英. 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猪丹毒杆菌血清型鉴定(第一报)[J]. 江苏农业科学. 1982(06)
[2] 冯泰巍. 猪丹毒的检验与处理[J]. 四川畜牧兽医. 2011(01)
[3] 古家齐. 夏秋当防猪丹毒[J]. 农村实用技术. 2004(06)
[4] 钱心元,罗玉峰,张存帅. 从绵羊药浴池底湿土中分离一株猪丹毒杆菌[J]. 中国兽药杂志. 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