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他在初中学校环境教育中直观重要。基于这一特点,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各种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融于其中,不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99-01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公共利益,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索。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环境保护已经一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此问题也必将成为国际社会谋求共同发展与合作的中心内容。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可以由其环境保护意识去体现。初中地理教学正好发挥此项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维护身边自然环境。现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谈一下自己的作法。
1 引用环境污染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水污染及其危害。
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用途的现象。尽管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并可再生和不断循环,但由于环境恶化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日益恶化。如果将含有大量镉、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那么生活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就会吸收这些重金属,最后人类要是吃了这些水产,镉、汞等元素又会在人体大量富集,轻者引起身体不适,重者患病致死。这就是所谓的一条食物链,即从水生植物→水生小动物→小鱼→大鱼→人体,人体最后成为富集这些重金属的最后一级食物链,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河流,与黄河共同被喻为母亲河。对于长江目前的水环境质量,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是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长江干流沿岸的污染带累计超过了600km,非常令人担忧。”像岷江、湘江等支流污染特别严重,超过40%的水体劣于国家3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科考队在考察期间内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江豚种群下降的速度也让专家们非常震惊。“豚类是淡水水体污染的‘放大镜’,它们在长江中日渐濒危预示着长江渐渐失去生命的气息。”而鲜美的长江河蟹也只能依赖人工养殖。
地下水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可怕的灾难。1990年,国土资源局启动了我国东北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项目,评估结果令专家们震惊—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不同程度的检出说明地下水污染呈区域性发展趋势。而目前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地下水已经检验出100多种污染物,其中不少是大家熟知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质。
通过列举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再不注意保护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2)白色垃圾污染。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每年产生的垃圾就达100多亿吨,这就相当于全球粮食产量6倍,钢产量的24倍。这是一个庞大而又令人震惊的数字。城市垃圾中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和其他各种的塑料制品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这种白色垃圾存在,成为治理城市污染的顽疾,也时时刻刻威胁我们人类身体健康。这些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完全分解,至少需要200年至400年,而他们被大量的丢弃和掩埋在土壤中,不仅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被牲畜误食,轻者消化系统得病,严重的死亡。假如焚烧,则又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引导付诸于行动,比如购物时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方便袋而用环保袋,以此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
2 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水土流失。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0%。每年流失表土在50亿吨以上,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此外,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又会淤塞河道、港口,降低水库的蓄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频率。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已经刻不容缓,地理教学也恰好能发挥此功能,在教学中引导生探究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以此树立保护树木、植被的意识。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因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1000~2000km2的速度蔓延。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面积有160多万km2。风沙蔓延引导许多地方的牧场、良田和村庄被毁坏、埋没。楼兰古国灭亡原因就是土地荒漠化最好的例证。尤其是近些年来宁夏、甘肃土地风化严重,沙尘扬沙天气频现,专家曾预言:土地荒漠化再不治理,北京也许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环境污染而迁都的城市。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3 用耕地锐减、草场退化的严峻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耕地锐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流失严重。据调查统计,1980—1999年的20年间,我国挤占挪用及毁损的耕地超过600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现在国家提出在广大农村实施城市化进程,有些地方政府趁机乱占土地、买卖土地,更有人戏虐的说:“国家GDP就是靠地方政府卖土地维系的。”可以说耕地减少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在大量占用土地的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利用土地,将会使土地失去再生性,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最终失去我们的家园。
(2)草场退化。
我国拥有草场面积4.07亿公顷,但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目前,我国有退化草原0.81亿公顷,约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0%,且仍以每年135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造成我国草原的产草量下降,草质变坏,载畜量严重降低,给我国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更加剧了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
今天的人们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获得暂时的满足,令人震惊的事实,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它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让我们大声呼喊:“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改善人与自然的环境,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 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1):1-6.
[2] 赵生才.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1153-1156.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99-01
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公共利益,他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贯穿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主线索。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看,环境保护已经一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此问题也必将成为国际社会谋求共同发展与合作的中心内容。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可以由其环境保护意识去体现。初中地理教学正好发挥此项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从自身小事做起,自觉维护身边自然环境。现就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谈一下自己的作法。
1 引用环境污染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水污染及其危害。
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用途的现象。尽管地球上的水很丰富,并可再生和不断循环,但由于环境恶化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日益恶化。如果将含有大量镉、汞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那么生活在水中的水生生物就会吸收这些重金属,最后人类要是吃了这些水产,镉、汞等元素又会在人体大量富集,轻者引起身体不适,重者患病致死。这就是所谓的一条食物链,即从水生植物→水生小动物→小鱼→大鱼→人体,人体最后成为富集这些重金属的最后一级食物链,后果不堪设想。
长江是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河流,与黄河共同被喻为母亲河。对于长江目前的水环境质量,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是局部污染严重,整体呈恶化趋势。”“长江干流沿岸的污染带累计超过了600km,非常令人担忧。”像岷江、湘江等支流污染特别严重,超过40%的水体劣于国家3类水标准,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科考队在考察期间内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江豚种群下降的速度也让专家们非常震惊。“豚类是淡水水体污染的‘放大镜’,它们在长江中日渐濒危预示着长江渐渐失去生命的气息。”而鲜美的长江河蟹也只能依赖人工养殖。
地下水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可怕的灾难。1990年,国土资源局启动了我国东北典型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项目,评估结果令专家们震惊—微量有机污染物普遍检出,致癌、致畸变、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不同程度的检出说明地下水污染呈区域性发展趋势。而目前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地下水已经检验出100多种污染物,其中不少是大家熟知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物质。
通过列举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激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人类再不注意保护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2)白色垃圾污染。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每年产生的垃圾就达100多亿吨,这就相当于全球粮食产量6倍,钢产量的24倍。这是一个庞大而又令人震惊的数字。城市垃圾中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和其他各种的塑料制品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这种白色垃圾存在,成为治理城市污染的顽疾,也时时刻刻威胁我们人类身体健康。这些塑料制品在自然条件下完全分解,至少需要200年至400年,而他们被大量的丢弃和掩埋在土壤中,不仅会阻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被牲畜误食,轻者消化系统得病,严重的死亡。假如焚烧,则又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并引导付诸于行动,比如购物时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方便袋而用环保袋,以此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
2 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水土流失。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0%。每年流失表土在50亿吨以上,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此外,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又会淤塞河道、港口,降低水库的蓄洪能力,增加洪涝灾害的频率。因此,防止水土流失已经刻不容缓,地理教学也恰好能发挥此功能,在教学中引导生探究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以此树立保护树木、植被的意识。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因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1000~2000km2的速度蔓延。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面积有160多万km2。风沙蔓延引导许多地方的牧场、良田和村庄被毁坏、埋没。楼兰古国灭亡原因就是土地荒漠化最好的例证。尤其是近些年来宁夏、甘肃土地风化严重,沙尘扬沙天气频现,专家曾预言:土地荒漠化再不治理,北京也许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环境污染而迁都的城市。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止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3 用耕地锐减、草场退化的严峻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1)耕地锐减。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流失严重。据调查统计,1980—1999年的20年间,我国挤占挪用及毁损的耕地超过600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现在国家提出在广大农村实施城市化进程,有些地方政府趁机乱占土地、买卖土地,更有人戏虐的说:“国家GDP就是靠地方政府卖土地维系的。”可以说耕地减少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在大量占用土地的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合理利用土地,将会使土地失去再生性,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最终失去我们的家园。
(2)草场退化。
我国拥有草场面积4.07亿公顷,但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目前,我国有退化草原0.81亿公顷,约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20%,且仍以每年135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造成我国草原的产草量下降,草质变坏,载畜量严重降低,给我国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更加剧了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
今天的人们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获得暂时的满足,令人震惊的事实,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它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唤起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行列中。让我们大声呼喊:“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改善人与自然的环境,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 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1):1-6.
[2] 赵生才.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115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