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是实施初中化学新课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让知识在真实的探究情境中呈现,能高度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实验交流合作等过程实现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和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究情境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形成了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优化组合,分工合作,形成
探究基础
在一个有效的课堂里,学生应能掌握如何与组员合作,在适宜的活动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竞争,因此,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分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兼顾能力优劣、学生性别和性格差异等因素,将不同层次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最优化分工合作,实现“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组间同质,激发竞争”.利用组员间存在的“差异”这一资源,在合作学习时实现组员间互相帮助;同时因为各小组间的同质化,有利于小组间开展公平的学习竞争,激发竞争意识.通过组内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获得成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将全班按上述方法分成11个四人小组.各组内1号和4号组合,2号和3号组合,这样一带一的方式有利于互助学习,在分工合作探究过程中也为后进生的转化创设了良好条件;两个小组的1、2号同学挨着,既有利于增强小组间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小组间交流探究成果和合作解决疑难拓展问题,再者后进生被隔开后还保障了班级的纪律.通过这样优化组合和分工的方式分组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顺利地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碳制取和收集的方法及其实验注意事项,优化了课堂节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加强理
解掌握
例如,在讲“物质构成的奥秘”时,出现不能用演示实验来辅助教学的情况,要求学生从提供的信息中获得知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内部的构成,建立宏观和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一系列非常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未进行实验而缺乏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对现象印象不深刻,进而对规律难以理解,教学自然就成了难点.但是如果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点,不仅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教学内容,而且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能直观地接触物质的微观世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这方面知识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笔者把相关分子、原子、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关系等运用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再现给学生,再用动画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这样使学生对分子的构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产生清晰而深刻的感性认识,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再抽象空洞,而是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分原子、元素、离子三者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突破“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这一难点做好了知识储备.
三、融入生活,活化知识,促进思
维发展
当今时代,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化学教育应该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但目前化学教学却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宗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学生觉得课本知识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活化化学知识,通过精选一些典型而常见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这类现象的探究欲望和重新思考,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发掘题材,敢于质疑,拓展探
究广度
实验探究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不断抓住契机挖掘探究题材,敢于质疑、带头创新,并且突破常规和学生一同去探讨和体验,不断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兴趣的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自身探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可挖掘教学中的一些“后”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单独或合作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拓宽活动的广度,使学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关注度和兴奋度.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化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已有的或未知的、新颖的、需要探索的体验,在这过程中知识不能现成地得到,而要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实现转化积累和发展创新.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尽一切可能创设学习探究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真正主体.
一、优化组合,分工合作,形成
探究基础
在一个有效的课堂里,学生应能掌握如何与组员合作,在适宜的活动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和学习竞争,因此,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分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兼顾能力优劣、学生性别和性格差异等因素,将不同层次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最优化分工合作,实现“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组间同质,激发竞争”.利用组员间存在的“差异”这一资源,在合作学习时实现组员间互相帮助;同时因为各小组间的同质化,有利于小组间开展公平的学习竞争,激发竞争意识.通过组内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获得成功,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将全班按上述方法分成11个四人小组.各组内1号和4号组合,2号和3号组合,这样一带一的方式有利于互助学习,在分工合作探究过程中也为后进生的转化创设了良好条件;两个小组的1、2号同学挨着,既有利于增强小组间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小组间交流探究成果和合作解决疑难拓展问题,再者后进生被隔开后还保障了班级的纪律.通过这样优化组合和分工的方式分组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顺利地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碳制取和收集的方法及其实验注意事项,优化了课堂节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加强理
解掌握
例如,在讲“物质构成的奥秘”时,出现不能用演示实验来辅助教学的情况,要求学生从提供的信息中获得知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内部的构成,建立宏观和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进一步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一系列非常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未进行实验而缺乏直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对现象印象不深刻,进而对规律难以理解,教学自然就成了难点.但是如果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教师通过课件演示的方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优点,不仅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教学内容,而且还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能直观地接触物质的微观世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这方面知识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笔者把相关分子、原子、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关系等运用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再现给学生,再用动画模拟“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这样使学生对分子的构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产生清晰而深刻的感性认识,使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再抽象空洞,而是建立在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分原子、元素、离子三者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为学生突破“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这一难点做好了知识储备.
三、融入生活,活化知识,促进思
维发展
当今时代,化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化学教育应该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但目前化学教学却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宗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反而使学生觉得课本知识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活化化学知识,通过精选一些典型而常见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这类现象的探究欲望和重新思考,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发掘题材,敢于质疑,拓展探
究广度
实验探究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水平的重要手段,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创设探究情境,不断抓住契机挖掘探究题材,敢于质疑、带头创新,并且突破常规和学生一同去探讨和体验,不断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创造兴趣的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提高自身探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可挖掘教学中的一些“后”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单独或合作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拓宽活动的广度,使学生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关注度和兴奋度.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化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一种已有的或未知的、新颖的、需要探索的体验,在这过程中知识不能现成地得到,而要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实现转化积累和发展创新.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尽一切可能创设学习探究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成为化学学习的真正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