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无人机在中东火了。火的不是那些贴有所谓“Made in China”标签的大疆“玩具式”无人机,而是代表无人机世界最高水平的作战型无人机。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5月2日报道,在中国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刊登的对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在一次专访中,详细介绍了“彩虹”系列无人机的外销情况:“彩虹”3/4已经至少拥有埃及、伊拉克、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联酋7个公开客户——其中4个是中东国家。而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4月7日,伊拉克国防部还公开了“彩虹”4B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攻击激进组织的视频。
显然,出色的战场表现已经让“彩虹”——尤其是“彩虹”4无人机——成为了中国军品出口的新一代拳头产品。
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各大航展上提供的展板资料,“彩虹”4的翼展为18米,起飞重量1330千克,有效载荷350千克,通讯半径2000千米,续航时间长达40小时。
上述数据表明,作为“外贸产品”的“彩虹”4,在大多数关键性能上甚至比解放军自用的“翼龙”无人机更强。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在近年来中国无人机井喷的局面下,解放军很有可能已经装备或即将装备性能大幅超越外销型“彩虹”4的新一代作战型无人机。
中国式察打一体
作战型无人机与侦察型无人机相比,不仅飞行平台更复杂,其背后的指挥控制系统同样需要扩容升级。以最早的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捕食者”为例,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由4架无人机、1个地面指挥控制站及相关数据链构成,每个地面控制站配备2名成员,即飞机操纵手和系统操纵手。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翼龙”与“彩虹”4无人机很可能也采用了“捕食者”式的远程分工模式,即由前方部署的发射/回收分队执行无人机起飞和着陆,并负责无人机地面保养。一旦飞机升空,即把控制权转交给远端的控制中心,由后者接管这些飞机在随后数十小时的控制权。前方发射/回收分队在把一架无人机转交出去后,即开始起飞另一架飞机,或者回收等候降落的飞机。
“翼龙”和“彩虹”4的出现,证明中国已经攻克了察打一体型无人作战系统的全套技术环节,包括地面控制系统、加密级数据链,以及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购买它们的国外客户拿到的将是编组形式的无人机群以及整套作战保障设备,再加上人员培训——中国无人机性价比虽高,整套系统的利润率却不会低。
对于解放军来说,如果认为有必要使用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应对周边海域争端,“翼龙”或者“彩虹”4将是不错的选择。以“翼龙”为例,该型机4000千米的航程和20小时留空时间能够支持对东海及南海大面积海域的持续监控,如果4架编组出动效果更好。“翼龙”作为无人机在此类任务中比有人战斗机的政治敏感度低,但又可携带武器形成武力威慑,因此可以更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无人4S的困境
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是作战型无人机的原始积累阶段,目前该类机型的发展趋势是将侦察任务逐渐剥离,以美国X-47、法国“神经元”和英国“雷神”为代表的专用作战型无人机已经进入样机试飞与验证阶段。而中国在这方面也早有准备。
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一款被称为“暗剑”的隐身无人战斗机模型即引发外界广泛猜测。这款无人机的设计极具颠覆性,采用了箭形翼身融合布局,扁平的流线型机身和机翼圆滑过渡成整体升力面,机体设计能够与可伸缩鸭翼、主翼、尾翼组成适合高速和大过载机动飞行的整体布局。从外形上推测,“暗剑”应具有超声速、高机动能力和隐身性能,综合作战指标渴望达到第5代有人战斗机水准——这是连美国都不敢奢望的。
可以确定,科幻般的“暗剑”不是一个可供实机开发的型号。其所象征的无人五代机性能,尚没有一种现代人工智能可匹配。理论上说,中国既然能够开发歼-20这样的标准五代机,在一个无人平台上实现超声速巡航、隐身、超机动性与信息化并非不可能。但关键是五代机需面临复杂的空战情况,预设程序与地面遥控无法在电光火石般的战机面前迅速做出反应。遭遇有人战斗机时,即便无人战斗机机动性能更好,也很可能只是一头横冲直撞的蛮牛。
此外,现有无人机均需要“后台”控制。如果说有人战斗机还可以选择无线电静默的话,那么即便飞行平台自身可以做到雷达隐身,但后台控制仍可能会暴露无人机的电磁信号。采用隐身设计的“坎大哈野兽”没能在伊朗人面前遁行就印证了这一点。
“利剑”上舰?
“暗剑”的出现并非没有意义。相关方案的预研对中国作战型无人机的发展是很好的积累。无人机总有一天会大范围取代有人作战飞机,“暗剑”至少证明中国的无人机并非只会追赶,相关科研人员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当下……
亮相珠海航展7年后的2013年11月21日,中国首款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成功首飞。中国也成为继美法英后,第4个试飞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
“利剑”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由于美国的同类机型X-47主要装备海军,而沈飞又是中国舰载机研制单位,因此有国外军事专家指出该型机未来很可能部署于航母上,与有人战斗机搭档构成中国下一代舰载机群。
美国长期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理查德·费舍尔就曾撰文称:中国海军未来的反舰任务可以由舰载无人机执行,有人战斗机则主要承担舰队防空和为无人机护航的任务。费舍尔认为,中国对舰载机自动着舰技术的兴趣,加上快速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证明解放军有意发展自己的舰载无人作战飞机。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指出,由于无人战机没有垂直尾翼,中国可以专门为航母配备一种在机库里双层叠放无人机的设备,从而让本来载机量严重不足的中国航母战斗力翻倍。
从质疑到井喷
经过20余年追赶,中国无人机已经跟上了世界第一阵营的步伐。如果第六代空中战场由无人机唱主角的话,笔者相信我们一定会是其中最具竞争力的“玩家”之一。
这可能会让不少西方军事观察家惊愕不已——就在本世纪初,中国的无人机水平和发展策略还被广受质疑。如德国军事评论家冯·寇斯布斯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在200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首席设计师”在访谈中称,空中无人作战平台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距真正造出可供实战的机型仍需十多年时间。该访谈还进一步强调,空中装备的无人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一尖端领域必须具备开发能力,而这些都无从借鉴,更不能指望买到最先进的产品,只能靠独立研制。访谈还透露,中国的科技人员仍受困于无人平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无人机如何确保抗干扰的、可靠的数据链。
而今天看到中国在无人机,尤其是最前沿的作战型无人机的井喷局面,似乎让这位“首席设计师”显得过于低调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国无人机的真实发展情况在约10年前被有意隐瞒,毕竟作战型无人机是拥有最先进科技的武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从2007年至今,在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以及充裕的资金保障下,中国无人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且探索出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历届珠海航展来看,北京似乎非常乐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无人机成就。中航工业、航天科技、高等院校等单位在一次航展上就会拿出数十款无人机模型。英国《飞行国际》等国外专业媒体对此多有批评,认为琳琅满目的型号很少透漏出有价值的信息,且其中大多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但今天中国无人机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上述看法缺乏洞见。
中国无人机发展起步较晚,技术起点相对较低,不过当中国在该领域发力时,国外也在探索无人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无人作战飞机的相关技术正好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
中国的优势是研发资金充裕,科研体系较完备。既然国外也在摸索,不妨以完全开放的思维支持相关单位百花齐放,既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鼓励创新,并在有前途的方案中择优投入,最终形成自己的无人机装備体系。
事实证明,这条貌似分散精力的“撒胡椒面”道路并没有错。
(本文选自:时代报告 2016年06期)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5月2日报道,在中国官方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刊登的对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在一次专访中,详细介绍了“彩虹”系列无人机的外销情况:“彩虹”3/4已经至少拥有埃及、伊拉克、缅甸、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联酋7个公开客户——其中4个是中东国家。而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的4月7日,伊拉克国防部还公开了“彩虹”4B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攻击激进组织的视频。
显然,出色的战场表现已经让“彩虹”——尤其是“彩虹”4无人机——成为了中国军品出口的新一代拳头产品。
按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各大航展上提供的展板资料,“彩虹”4的翼展为18米,起飞重量1330千克,有效载荷350千克,通讯半径2000千米,续航时间长达40小时。
上述数据表明,作为“外贸产品”的“彩虹”4,在大多数关键性能上甚至比解放军自用的“翼龙”无人机更强。由此可以大胆推测,在近年来中国无人机井喷的局面下,解放军很有可能已经装备或即将装备性能大幅超越外销型“彩虹”4的新一代作战型无人机。
中国式察打一体
作战型无人机与侦察型无人机相比,不仅飞行平台更复杂,其背后的指挥控制系统同样需要扩容升级。以最早的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捕食者”为例,一个完整的作战单元由4架无人机、1个地面指挥控制站及相关数据链构成,每个地面控制站配备2名成员,即飞机操纵手和系统操纵手。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翼龙”与“彩虹”4无人机很可能也采用了“捕食者”式的远程分工模式,即由前方部署的发射/回收分队执行无人机起飞和着陆,并负责无人机地面保养。一旦飞机升空,即把控制权转交给远端的控制中心,由后者接管这些飞机在随后数十小时的控制权。前方发射/回收分队在把一架无人机转交出去后,即开始起飞另一架飞机,或者回收等候降落的飞机。
“翼龙”和“彩虹”4的出现,证明中国已经攻克了察打一体型无人作战系统的全套技术环节,包括地面控制系统、加密级数据链,以及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等。购买它们的国外客户拿到的将是编组形式的无人机群以及整套作战保障设备,再加上人员培训——中国无人机性价比虽高,整套系统的利润率却不会低。
对于解放军来说,如果认为有必要使用察打一体型无人机应对周边海域争端,“翼龙”或者“彩虹”4将是不错的选择。以“翼龙”为例,该型机4000千米的航程和20小时留空时间能够支持对东海及南海大面积海域的持续监控,如果4架编组出动效果更好。“翼龙”作为无人机在此类任务中比有人战斗机的政治敏感度低,但又可携带武器形成武力威慑,因此可以更灵活应对突发状况。
无人4S的困境
察打一体型无人机是作战型无人机的原始积累阶段,目前该类机型的发展趋势是将侦察任务逐渐剥离,以美国X-47、法国“神经元”和英国“雷神”为代表的专用作战型无人机已经进入样机试飞与验证阶段。而中国在这方面也早有准备。
早在2006年的珠海航展上,一款被称为“暗剑”的隐身无人战斗机模型即引发外界广泛猜测。这款无人机的设计极具颠覆性,采用了箭形翼身融合布局,扁平的流线型机身和机翼圆滑过渡成整体升力面,机体设计能够与可伸缩鸭翼、主翼、尾翼组成适合高速和大过载机动飞行的整体布局。从外形上推测,“暗剑”应具有超声速、高机动能力和隐身性能,综合作战指标渴望达到第5代有人战斗机水准——这是连美国都不敢奢望的。
可以确定,科幻般的“暗剑”不是一个可供实机开发的型号。其所象征的无人五代机性能,尚没有一种现代人工智能可匹配。理论上说,中国既然能够开发歼-20这样的标准五代机,在一个无人平台上实现超声速巡航、隐身、超机动性与信息化并非不可能。但关键是五代机需面临复杂的空战情况,预设程序与地面遥控无法在电光火石般的战机面前迅速做出反应。遭遇有人战斗机时,即便无人战斗机机动性能更好,也很可能只是一头横冲直撞的蛮牛。
此外,现有无人机均需要“后台”控制。如果说有人战斗机还可以选择无线电静默的话,那么即便飞行平台自身可以做到雷达隐身,但后台控制仍可能会暴露无人机的电磁信号。采用隐身设计的“坎大哈野兽”没能在伊朗人面前遁行就印证了这一点。
“利剑”上舰?
“暗剑”的出现并非没有意义。相关方案的预研对中国作战型无人机的发展是很好的积累。无人机总有一天会大范围取代有人作战飞机,“暗剑”至少证明中国的无人机并非只会追赶,相关科研人员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当下……
亮相珠海航展7年后的2013年11月21日,中国首款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成功首飞。中国也成为继美法英后,第4个试飞隐身无人攻击机的国家。
“利剑”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由于美国的同类机型X-47主要装备海军,而沈飞又是中国舰载机研制单位,因此有国外军事专家指出该型机未来很可能部署于航母上,与有人战斗机搭档构成中国下一代舰载机群。
美国长期研究中国军事问题的专家理查德·费舍尔就曾撰文称:中国海军未来的反舰任务可以由舰载无人机执行,有人战斗机则主要承担舰队防空和为无人机护航的任务。费舍尔认为,中国对舰载机自动着舰技术的兴趣,加上快速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都证明解放军有意发展自己的舰载无人作战飞机。英国《简氏防务周刊》也指出,由于无人战机没有垂直尾翼,中国可以专门为航母配备一种在机库里双层叠放无人机的设备,从而让本来载机量严重不足的中国航母战斗力翻倍。
从质疑到井喷
经过20余年追赶,中国无人机已经跟上了世界第一阵营的步伐。如果第六代空中战场由无人机唱主角的话,笔者相信我们一定会是其中最具竞争力的“玩家”之一。
这可能会让不少西方军事观察家惊愕不已——就在本世纪初,中国的无人机水平和发展策略还被广受质疑。如德国军事评论家冯·寇斯布斯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在200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首席设计师”在访谈中称,空中无人作战平台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距真正造出可供实战的机型仍需十多年时间。该访谈还进一步强调,空中装备的无人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在这一尖端领域必须具备开发能力,而这些都无从借鉴,更不能指望买到最先进的产品,只能靠独立研制。访谈还透露,中国的科技人员仍受困于无人平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无人机如何确保抗干扰的、可靠的数据链。
而今天看到中国在无人机,尤其是最前沿的作战型无人机的井喷局面,似乎让这位“首席设计师”显得过于低调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中国无人机的真实发展情况在约10年前被有意隐瞒,毕竟作战型无人机是拥有最先进科技的武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从2007年至今,在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以及充裕的资金保障下,中国无人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且探索出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历届珠海航展来看,北京似乎非常乐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无人机成就。中航工业、航天科技、高等院校等单位在一次航展上就会拿出数十款无人机模型。英国《飞行国际》等国外专业媒体对此多有批评,认为琳琅满目的型号很少透漏出有价值的信息,且其中大多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但今天中国无人机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上述看法缺乏洞见。
中国无人机发展起步较晚,技术起点相对较低,不过当中国在该领域发力时,国外也在探索无人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无人作战飞机的相关技术正好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
中国的优势是研发资金充裕,科研体系较完备。既然国外也在摸索,不妨以完全开放的思维支持相关单位百花齐放,既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也鼓励创新,并在有前途的方案中择优投入,最终形成自己的无人机装備体系。
事实证明,这条貌似分散精力的“撒胡椒面”道路并没有错。
(本文选自:时代报告 201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