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像我现在所能想到的关于童年的所有事情,都有我外婆的身影。外婆高亢嘹亮的呼唤声,外婆坐在小院里择菜的絮叨,被记忆放慢的动作,还有老家草长莺飞的春天,燥热的午后热闹的门前大水池,冬天春节里持续不断的鞭炮声……好像所有的这些,明明已经过去很多年,却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被记忆蒙上了一层暖色调,是往后每当我伤心难过时,一想到就能振奋起来的力量源泉。
在我5岁的时候,爸爸遭遇了车祸,家里乱成一团,我便是在这时被送到了外婆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放到1:5000的地图上,你也绝对找不出这个村落,可在那时的我看来,即便它落后偏僻,也是一个不失为好玩的大乐园。刚到村子里我就像脱缰的野狗,噢不对,是脱缰的小马驹,欢快地拉着表哥的手满村子跑,看看邻居种的草药,逗逗村长家拴着的大黄狗,驱着猪直跑到村口……直到临吃饭才被外婆扯着耳朵拎回家。
我外婆那时还不到60岁,健壮爽朗,喊我吃饭时往那巷口一站,嗓子一开,“幺妹儿,吃饭了!”整个村子都知道老陈头的外孙女又玩到废寝忘食了。等我气喘吁吁跑回家,他们二老看着《外来媳妇本地郎》,喝着小杯的桑椹酒,看到我浑身脏兮兮,脸上还糊着泥巴,又转而训起了我,撵我去洗手洗脸,然后使劲儿塞给了我一大碗白饭,要我吃完。白饭上铺了满满一层鱼松,外婆自制的,鱼肉全部剔掉刺骨,剁成细小的块,放热油下去不断翻炒,炒至金黄酥脆即可盛出来。倘若用《舌尖上的中国》视角去拍摄,会有这样的解说:每一块儿鱼肉上沾着金黄的油,饱满欲滴,令人垂涎很多尺。我们这群小孩子最喜欢的便是外婆这道拿手菜,本来都怕鱼腥味儿,一听是外婆炒的,满满一大盘子一上桌便能瞬间变空盘。
外婆拿手的并不止是做菜,在家务活上更是一把好手。每天早上七点,家里的大钟“咚咚咚”响七下,她便催着我起床叠好被子、洗脸刷牙。被子还不可以随便叠,我第一次手忙脚乱把它勉强叠成一个不是很方的正方形,被她好一顿训。接下来她用了大概半小时教我怎么叠,叠成什么形状最好,被角是重点留意对象,要做到不翘起、不低垂。5岁的我懵懵懂懂学了半小时,练了十几次,终于叠出了一个令她满意的三角形,她这才放我去洗脸、刷牙,自己心满意足地去淘米做饭。现在想来,外婆大概是有强迫症的吧。往后我叠被子越来越顺溜。依稀记得一年后我回到自己家时,我妈看着我娴熟的叠被技艺,双眼泛起了泪花,“這孩子,学乖了。”家里的老老少少见我回来,都说我长胖了,看起来高大了不少。我妈得意极了,“还不是在她外婆家伙食吃太好了呗。”这也难怪,在外婆家每天早上有自磨豆浆、肉松香肠、面包配杂粮粥,中午必定是炖汤、鱼松鸡肉饭,晚饭清粥配咸菜,时不时地还有点心夜宵。我生生从一只瘦巴巴的小老鼠变成一个小白胖子。我也开始上了幼儿园,但此后的每年寒暑假,我都爱往外婆家跑,因为我放不下夏天的知了、冬天的节日鞭炮,以及四季不变的外婆家饭菜飘出的清香。
可能是渐渐长大了,我也不像从前那么调皮,到外婆家也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喝茶、看电视,耐得下性子听她絮絮叨叨翻来覆去地讲陈年旧事。
我15岁那年,已经是农村传统的“成人”了,需要办“成人礼”,就在阴历的七月初七,妈妈张罗了几大桌饭菜,宴请诸位亲朋好友。桌上都是平日里吃不到的鲍参鱼翅,独独少了外婆的拿手好菜。吃到一半时,外婆偷偷唤我去厨房,端给了我一盘鱼松,我乐开了花。她催促道:“快吃吧,给你妈看见就不好了,这不合规矩。”我懂的,农村人向来保守、传统,成人宴上是不许有这种家常小菜的,怕显得不够大气。我拌了一碗白饭下去,堂堂正正端回客厅里,“我就喜欢外婆做的这个,好吃!不腻!”我故意大声地说,还顺带扒拉了几大口饭。大人们摸了摸我的头,“哈哈,淘气。”隔着人群我看见外婆的眼睛闪闪带光。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会匀出一半时间去我外婆家,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那个时候老家很少有人买洗衣机,人们还习惯到池边洗衣服。去我外婆家,我都会要求她把衣服留给我洗。后来也仿佛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回到家我就拎起一桶衣服往池边走去,洗完回来拧干晾在院子里用竹子搭起的天然晾衣杆上,她就坐在葡萄藤下择菜。有时外公砍了甘蔗,我们也坐在院子里边吃边聊天,就着大暖阳。那时会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可是生活,本就不轻易让人如意。
2013年夏天。
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我从车站赶回来,顾不上穿雨衣,只撑着一把伞,深一脚浅一脚往家里跑,雨水混着泪水,泣不成声。那是外婆走后的第一天早上,我在学校,刚开机就看到十几个未接电话以及妈妈的短信——“速回,外婆病逝。”浑浑噩噩地跑去请假,浑浑噩噩地回了家,洗澡的时候也忍不住放声大哭。第二天到了灵堂,却反而一滴泪都挤不出来,那个时候还不愿意相信外婆走了,直到看到她躺在灵柩里,才真真切切地觉得心里似乎有一块东西,永远地消失了。
我想起很小很小的时候,曾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对外婆说:“等我长大,要买一栋别墅,天台给您种花、种树、种中草药,门前挖个大池子,可以让我跟哥哥姐姐们夏天游泳。您跟外公住一楼,爷爷奶奶住二楼,还有很多空房间留给亲戚们住。”她笑着说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拿这事揶揄我。可是直到现在,我也未曾实现当年的豪言壮语。但是我仍旧会努力,因为,外婆在天上看着我呀,倘若我听得到的话,她大概会说:“幺妹啊,加油!外婆相信你!”
我很想她。
番外:一年前,我刷“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的回答。答主自小家庭不和睦,她随奶奶生活,之后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只剩下答主小小年纪,孤苦伶仃。全篇看下来,至今回忆起仍会觉得唏嘘与心酸,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女孩在下雨天跑去电话亭打电话给奶奶,尽管号码已是空号,她仍然絮絮叨叨地跟已经去世的奶奶讲述她最近的生活,边讲边流泪,最后她说:“奶奶,我现在过得一点都不好,可是你放心,我还是会努力去生活的!”尽管我没有她那么坎坷的前半生,可是我也想对我外婆说:幺妹儿会很努力的!因为我知道,倘若她在天有灵的话,大概也是不乐意见到她最喜欢的外孙女伤心难过的。
编辑/李鹏修
在我5岁的时候,爸爸遭遇了车祸,家里乱成一团,我便是在这时被送到了外婆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放到1:5000的地图上,你也绝对找不出这个村落,可在那时的我看来,即便它落后偏僻,也是一个不失为好玩的大乐园。刚到村子里我就像脱缰的野狗,噢不对,是脱缰的小马驹,欢快地拉着表哥的手满村子跑,看看邻居种的草药,逗逗村长家拴着的大黄狗,驱着猪直跑到村口……直到临吃饭才被外婆扯着耳朵拎回家。
我外婆那时还不到60岁,健壮爽朗,喊我吃饭时往那巷口一站,嗓子一开,“幺妹儿,吃饭了!”整个村子都知道老陈头的外孙女又玩到废寝忘食了。等我气喘吁吁跑回家,他们二老看着《外来媳妇本地郎》,喝着小杯的桑椹酒,看到我浑身脏兮兮,脸上还糊着泥巴,又转而训起了我,撵我去洗手洗脸,然后使劲儿塞给了我一大碗白饭,要我吃完。白饭上铺了满满一层鱼松,外婆自制的,鱼肉全部剔掉刺骨,剁成细小的块,放热油下去不断翻炒,炒至金黄酥脆即可盛出来。倘若用《舌尖上的中国》视角去拍摄,会有这样的解说:每一块儿鱼肉上沾着金黄的油,饱满欲滴,令人垂涎很多尺。我们这群小孩子最喜欢的便是外婆这道拿手菜,本来都怕鱼腥味儿,一听是外婆炒的,满满一大盘子一上桌便能瞬间变空盘。
外婆拿手的并不止是做菜,在家务活上更是一把好手。每天早上七点,家里的大钟“咚咚咚”响七下,她便催着我起床叠好被子、洗脸刷牙。被子还不可以随便叠,我第一次手忙脚乱把它勉强叠成一个不是很方的正方形,被她好一顿训。接下来她用了大概半小时教我怎么叠,叠成什么形状最好,被角是重点留意对象,要做到不翘起、不低垂。5岁的我懵懵懂懂学了半小时,练了十几次,终于叠出了一个令她满意的三角形,她这才放我去洗脸、刷牙,自己心满意足地去淘米做饭。现在想来,外婆大概是有强迫症的吧。往后我叠被子越来越顺溜。依稀记得一年后我回到自己家时,我妈看着我娴熟的叠被技艺,双眼泛起了泪花,“這孩子,学乖了。”家里的老老少少见我回来,都说我长胖了,看起来高大了不少。我妈得意极了,“还不是在她外婆家伙食吃太好了呗。”这也难怪,在外婆家每天早上有自磨豆浆、肉松香肠、面包配杂粮粥,中午必定是炖汤、鱼松鸡肉饭,晚饭清粥配咸菜,时不时地还有点心夜宵。我生生从一只瘦巴巴的小老鼠变成一个小白胖子。我也开始上了幼儿园,但此后的每年寒暑假,我都爱往外婆家跑,因为我放不下夏天的知了、冬天的节日鞭炮,以及四季不变的外婆家饭菜飘出的清香。
可能是渐渐长大了,我也不像从前那么调皮,到外婆家也能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喝茶、看电视,耐得下性子听她絮絮叨叨翻来覆去地讲陈年旧事。
我15岁那年,已经是农村传统的“成人”了,需要办“成人礼”,就在阴历的七月初七,妈妈张罗了几大桌饭菜,宴请诸位亲朋好友。桌上都是平日里吃不到的鲍参鱼翅,独独少了外婆的拿手好菜。吃到一半时,外婆偷偷唤我去厨房,端给了我一盘鱼松,我乐开了花。她催促道:“快吃吧,给你妈看见就不好了,这不合规矩。”我懂的,农村人向来保守、传统,成人宴上是不许有这种家常小菜的,怕显得不够大气。我拌了一碗白饭下去,堂堂正正端回客厅里,“我就喜欢外婆做的这个,好吃!不腻!”我故意大声地说,还顺带扒拉了几大口饭。大人们摸了摸我的头,“哈哈,淘气。”隔着人群我看见外婆的眼睛闪闪带光。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会匀出一半时间去我外婆家,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那个时候老家很少有人买洗衣机,人们还习惯到池边洗衣服。去我外婆家,我都会要求她把衣服留给我洗。后来也仿佛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一回到家我就拎起一桶衣服往池边走去,洗完回来拧干晾在院子里用竹子搭起的天然晾衣杆上,她就坐在葡萄藤下择菜。有时外公砍了甘蔗,我们也坐在院子里边吃边聊天,就着大暖阳。那时会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可是生活,本就不轻易让人如意。
2013年夏天。
那天,下了很大的雨,我从车站赶回来,顾不上穿雨衣,只撑着一把伞,深一脚浅一脚往家里跑,雨水混着泪水,泣不成声。那是外婆走后的第一天早上,我在学校,刚开机就看到十几个未接电话以及妈妈的短信——“速回,外婆病逝。”浑浑噩噩地跑去请假,浑浑噩噩地回了家,洗澡的时候也忍不住放声大哭。第二天到了灵堂,却反而一滴泪都挤不出来,那个时候还不愿意相信外婆走了,直到看到她躺在灵柩里,才真真切切地觉得心里似乎有一块东西,永远地消失了。
我想起很小很小的时候,曾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地对外婆说:“等我长大,要买一栋别墅,天台给您种花、种树、种中草药,门前挖个大池子,可以让我跟哥哥姐姐们夏天游泳。您跟外公住一楼,爷爷奶奶住二楼,还有很多空房间留给亲戚们住。”她笑着说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拿这事揶揄我。可是直到现在,我也未曾实现当年的豪言壮语。但是我仍旧会努力,因为,外婆在天上看着我呀,倘若我听得到的话,她大概会说:“幺妹啊,加油!外婆相信你!”
我很想她。
番外:一年前,我刷“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的回答。答主自小家庭不和睦,她随奶奶生活,之后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只剩下答主小小年纪,孤苦伶仃。全篇看下来,至今回忆起仍会觉得唏嘘与心酸,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女孩在下雨天跑去电话亭打电话给奶奶,尽管号码已是空号,她仍然絮絮叨叨地跟已经去世的奶奶讲述她最近的生活,边讲边流泪,最后她说:“奶奶,我现在过得一点都不好,可是你放心,我还是会努力去生活的!”尽管我没有她那么坎坷的前半生,可是我也想对我外婆说:幺妹儿会很努力的!因为我知道,倘若她在天有灵的话,大概也是不乐意见到她最喜欢的外孙女伤心难过的。
编辑/李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