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败是绒花

来源 :七彩语文·国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易跟着周双喜老师了解了有着“锦中之锦”之称的南京云锦。临别前,周老师向他透露了一种与云锦有着不解之缘的传统手工艺品,《红楼梦》(第七回)中也提到了。至于是什么,他卖了个关子,只说与花有关,让小易自己去甘熙故居找。
  一回到家,小易就迫不及待打开《红楼梦》,快速翻到第七回仔细读了起来。“薛姨妈道 :‘把那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儿来。薛姨妈道 :‘这是宫里头作的新鲜花样儿堆纱花,十二枝。’……”小易越读越激动,“这‘堆纱花’难道就是……”好不容易熬到周末,他火急火燎地赶到甘熙故居,展开“地毯式搜索”。不过“搜”了一圈,还是没找到什么“堆纱花”。正沮丧着,他遇到了罗兰老师,便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她。罗老师一听,笑了起来:“如果我没猜错,你说的东西就在我工作室的对面。”
  这也是一间不大的屋子,门虚掩着,屋里还不时传来剪刀的“咔嚓”声。小易轻轻推开门走了进去,灯光下一位戴眼镜的老师傅埋着头,左手拿绒条,右手拿剪刀,绒条飞转,剪刀快剪,不一会儿桌上就多了许多尖头绒条。“您好,我叫小易,正在找寻一样与云锦、花有关的东西,《红楼梦》里也提到了,您知道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小易向他请教。
  “喏,你要找的就是这个!”老师傅拿着手上的绒条给小易看。
  “啊,就这个?”小易有些不敢相信。
  “不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老师傅自信地说。只见他用镊子并排夹起几根尖头绒条放在手上,用手指将根部的铜丝一捻,绕上几圈棉线,再用镊子为一根根绒条做造型,嗬,一朵漂亮的菊花就像变魔术般诞生了!“这叫绒花。古时候,它的制作材料正是织造云锦留下的蚕丝边角料,《红楼梦》中的‘堆纱花’也是它。”
  百变的
  绒花
  终于找到了答案,小易兴奋极了。“请问怎么称呼您?”他突然想到还不知道老师傅的姓名呢。“我叫赵树宪,是南京绒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老师傅答道。
  “赵老师您好,我特别喜欢传统工艺,之前了解过金陵刻经技艺、微雕和云锦!”
  “还不错嘛,我跟那些技艺的传承人可都是老熟人喽。今天我来给你介绍介绍绒花吧!”赵老师热心地为小易讲解起来。
  “绒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则天时期,当时它被列为皇室贡品。到了明清时代,绒花更是盛极一时,南京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就是当时的花市大街,处处都能看到绒花。由于绒花外观雍容华丽,更谐音‘荣华’,寓意富贵吉祥,所以每逢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南京的女子都喜欢佩戴它。对了,绒花制作可不限于花哟,也有其他东西,像我身后展柜里还有动物、昆虫等,虽然造型各不相同,但全都是绒条做成的,都属于绒花作品。”
  “好精致啊,像真的一样。”小易边欣赏边赞叹,“这么多作品,哪件是您最喜欢的呢?”
  “哈哈,这就像要夸哪个孩子最聪明最漂亮,有些难。不过,众多作品当中,有一件虽然并非最复杂的,我却很喜欢。那是我为来自世界各地,参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的市长们做的胸花,是些粉色的牡丹花,共有三层花瓣,底部衬有四片绿叶,花瓣自下而上颜色由浓转淡,远看与真花并无二致。当时做一朵就要花一天时间,为了保证按时完工,我还特意请来一位师傅帮忙做前期工作,我专门负责做造型,前前后后忙了几个月。”
  “您的徒弟呢?”小易好奇地問。
  “当时还只有我一个人从事绒花制作,倒是有不少人来学,但最后都走了。因为做绒花必须能‘坐得住’——每天从早到晚,而且没有休息日。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后来还是有两个人坚持了下来。”
  小易有些惊讶,因为在他看来,越是出名的传统技艺应该越能吸引人们前来学习,但是实际结果却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
  交谈过程中,赵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他说:“很多人来参观,都感叹作品动辄几百上千的价格,却从未关注作品背后的文化,以及劳动者所付出的艰辛。传统手工艺体现的是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智慧,没有智慧就做不出精美的作品;只有依靠这一件件作品,才能将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与智慧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I have a beautiful wish,  all the rivers are filled with apple juice.  A white cloud floats in the sky,  which is a lovely factory of ice-creams.  Flowers blossom in the sunshine,  smelling like choco
期刊
金星小档案  英文名:Venus  赤道直径:12,100千米  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4/5  与太阳平均距离:108,200,000千米  自转周期:243天  公转周期:225天  表面平均温度:462℃  卫星数量:0  “嘟……嘟……”警报音此起彼伏,震得崔星明脑袋嗡嗡响,他光脚跑下操作台,用尽全身力气大喊:  “足球!快来救我呀——”  话音刚落,“轰”的一声,飞船爆炸了,火花四射,地动
期刊
夏夜,星月相伴,山间林木葱郁,月光透过树枝斑驳地洒下来,安静而神秘。此时,小木正跟着夜观小组的队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紫金山上,他们要去探访一群小精灵——夜行性昆虫和它的小伙伴们。  什么是“夜观”?  夜观,就是夜间观察,以观察昆虫和节肢动物为主。大部分昆虫和节肢动物都是夜行军,喜欢在黑夜的掩护下活动。对于喜爱白天活动的小家伙们,在夜间也更容易观察到它们可爱的睡颜。  老师有话说:  ◆ 为了自
期刊
有一位老爷爷,无论是路边不起眼的小野花,还是树林里一棵长相普通的小树苗,他都能立刻叫出名字,而且还认识这种花儿和小树的其他“家族成员”。人们都说老爷爷像一本“植物大词典”,我国的植物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是不是很厉害?他是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yì)爷爷,我们一起认识一下他吧。  吴征镒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他家对面有一个荒废的院子,长满了好看的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那里是他的乐园。小时候的吴征镒最喜欢到院
期刊
《中国植物志》是一套大部头的书,堪称中国植物的“户口簿”。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在“户口簿”里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正是吴征镒和其他植物学家一起,花了四十多年,整理出了这本厚厚的“户口簿”。  吴征镒记得“户口簿”里大多数植物的名字、样貌、家族成员等信息,这些信息为植物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他还获得过被称作园艺界诺贝尔奖的“考斯莫斯国际奖”。世界上有三种植物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呢。  “原
期刊
迷失的风,迷失的种子,迷失的鸟儿,迷失的书,迷失的灵感……甚至还有迷失的心灵也住在这儿,就像漂泊不定的游子找到了家乡。  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浑身像笼罩着轻烟一样的人,他说他是迷失的灵魂。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我不记得了。”他的表情很迷茫。  “你连家在哪儿都不知道?”我很惊讶。  “嗯,我听说这儿能帮我找到回去的路。”他好像不爱多谈,径自走远了。  真是个怪人!  还有一次,我碰到了
期刊
吴征镒的脚是扁平足,走路时间久了就会疼。但植物研究必须实地考察,走山路、钻雨林,还要时刻观察周围的植物,一个不小心,吴征镒就会摔一跤。同行的人们笑称他是“摔跤冠军”。  有一次,吴征镒在一片密林里考察,不小心又摔了一跤。往常他一定会一骨碌爬起来,可这次却闷声不响地坐在地上不动了。  同事們吓坏了,以为吴征镒摔伤了,赶忙上前。谁知吴征镒忽然兴奋起来,他左顾右盼,不一会儿兴奋地大喊:“快来快来!这儿有
期刊
1.平地起风云,学校出大事  周三下午,袁爸爸给儿子留言:星期五晚上妈妈要回家,拿走她的衣物。因为周六小球妈妈会跟义工来家里整理,妈妈要把有用的东西先挑出来。  袁式杰很不喜欢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杂物,但是想到妈妈要回来,他还是很高兴的。下课练球一结束,他就直接回家,然后到爸爸约好的餐厅一起吃晚餐。  妈妈已经到了,袁式杰问妈妈:“东西都找到了吗?”  妈妈说:“都是老旧的衣服,也不能穿了。倒是找到
期刊
吴征镒一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走考察,有时一个地方还会反复去考察很多次。他渐渐发现,由于环境变化等原因,许多植物变少甚至消失了。植物是大自然宝贵的资源,必须要保护起来。  在吴征镒的努力下,1980年,我国第一个森林生态站建立,后来一个又一个自然保护区陆陆续续建立起来。光有保护区还不够,吴征镒想得更远,他提出要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尽最大努力留住宝贵的植物物种。  2007年,種质资源库竣工,
期刊
把胜利装進袋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