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通过这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完成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在合作中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合作学习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下面就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在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1: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相似与差异》
教学过程:步骤一、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各放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放入的物品要尽量易于探测。由于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的,而且这个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分组时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人为一小组比较妥当,否则有些学生会无所事事,但在学业水平差异上要求可以不高,故可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步骤二、组内分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记录员”,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汇报员”,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另一位同学则可以当“检查员”。步骤三、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由操作员动手为主,记录员及时记录,检查员监督,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是起指导作用,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将学生: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得最准确。步骤四、汇报实验结果。经过一致努力,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
二、在制作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2:
教学内容:制作小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精巧的小型地球仪。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1、用什么材料:如乒乓球或其他球状体等。2、用什么工具:如要比较精确地做成地轴与公转平面成66.5º;的夹角,则要用量角器;如用泡沫塑料或者木板做底座则要用切割工具。3、达到什么目标:如要能转动,要画上经纬线等,由学生自己制定。4、确定工作目标:可以要求学生用框图来表示制作流程,明确分工和完成日期。步骤二:经过分工,有的学生去找材料和工具;有的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查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家长给予帮助;有的学生负责制作流程。步骤三:小组各成员群策群力,讨论并确定统一的评价表。评价表中的项目一般有:①是否稳定牢固;②是否转动灵活;③夹角(66.5º;)是否正确;④线条是否美观,等等。让学生用该评价表来评价自己的样品,再评价别组的样品。步骤四: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写出大致完整的报告,并进行交流。
三、在游戏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3:
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奇妙的身体》中“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的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步骤一、研究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仔细阅读图P24-25,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最好通过查资料了解全面透彻些。步骤二、确定演员。由于组成消化系统的器官较多,故分组活动时要以大组为单位。分别在各大组中选出1位导演和12位演员,其中由1位同学扮演食物,另外11位同学分别扮演每个消化器官。步骤三、分配角色。确定每个器官和食物的扮演人员,要求各角色能说明所扮演器官的位置、功能,并能模仿该器官的工作情况,准备各器官的防真道具。
步骤四、表演。各角色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进行表演,食物的扮演者要说明食物在各处的变化。其余的同学认真观看表演,并在表演结束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各组的表演,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组”、“最佳默契组”和“最佳用功组”。
四、在调查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4: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第6章第3节《环境问题》中“调查噪声污染”
教学过程:步骤一、每个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造成噪声污染的原因。步骤二、将所有的噪声污染的原因分为几大类,如:交通工具噪声污染,建筑、装修噪声污染,工厂机器噪声污染、大声吵闹等。步骤三、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就一类污染收集更多的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程度。(可查找各种资料、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实验等)步骤四、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建议。步骤五、交流各小组调查结果。
五、在课外活动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5:
教学内容:观察蚯蚓;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组由4—6个同学组成,男女适当搭配,主要考虑到男同学相对来说胆子大些,因为在实验中要挖蚯蚓。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学习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同时也要有责任心,由他来管理小组的讨论和实验的进行。其中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负责控制噪声(也就是小组讨论声音不能太大,影响其他人),另一位同学作为交流汇报员,负责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向全班汇报。步骤二、小组讨论。观察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想要观察哪些内容和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接着学生提出若干要观察的问题,通过讨论,明确了观察内容大致分为几个方面:蚯蚓的习性、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的运动情况、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蚯蚓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步骤三、确定课题。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共同讨论出观察的重点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步骤四、开展活动。课外整组同学出去寻找蚯蚓,了解其生活环境,然后进行了多次持续的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步骤五、汇报结果。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通过这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完成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在合作中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课改精神,也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面对现在独生子女的个性,小组学习方式可以学到与人合作,听取别人意见,相互协调达到共同目标的团队精神。合作探究中进行讨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看问题侧面不同,表达思想也不同,交流中会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多机会表达思想,更有成就感。
英国大文豪肖伯納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有更多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渴望知识的人得到一点点的新知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
合作学习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下面就几个教学案例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
一、在探究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1: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相似与差异》
教学过程:步骤一、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各放有不同物体的盒子,放入的物品要尽量易于探测。由于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实验的,而且这个探究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分组时成员不宜太多,以四人为一小组比较妥当,否则有些学生会无所事事,但在学业水平差异上要求可以不高,故可以前后桌同学为一组。步骤二、组内分工。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当“记录员”,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当“汇报员”,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操作员”,另一位同学则可以当“检查员”。步骤三、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由操作员动手为主,记录员及时记录,检查员监督,完成探究。在整个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是起指导作用,否则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好效果。教师也可适当地激将学生:看看哪组猜得最快、判断得最准确。步骤四、汇报实验结果。经过一致努力,由汇报员汇报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晶。
二、在制作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2:
教学内容:制作小型地球仪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精巧的小型地球仪。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1、用什么材料:如乒乓球或其他球状体等。2、用什么工具:如要比较精确地做成地轴与公转平面成66.5º;的夹角,则要用量角器;如用泡沫塑料或者木板做底座则要用切割工具。3、达到什么目标:如要能转动,要画上经纬线等,由学生自己制定。4、确定工作目标:可以要求学生用框图来表示制作流程,明确分工和完成日期。步骤二:经过分工,有的学生去找材料和工具;有的学生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查资料或请教有经验的家长给予帮助;有的学生负责制作流程。步骤三:小组各成员群策群力,讨论并确定统一的评价表。评价表中的项目一般有:①是否稳定牢固;②是否转动灵活;③夹角(66.5º;)是否正确;④线条是否美观,等等。让学生用该评价表来评价自己的样品,再评价别组的样品。步骤四: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能以适当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写出大致完整的报告,并进行交流。
三、在游戏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3:
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下)第2章第6节《奇妙的身体》中“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的教学片段
教学过程:步骤一、研究资料。课前布置学生仔细阅读图P24-25,了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最好通过查资料了解全面透彻些。步骤二、确定演员。由于组成消化系统的器官较多,故分组活动时要以大组为单位。分别在各大组中选出1位导演和12位演员,其中由1位同学扮演食物,另外11位同学分别扮演每个消化器官。步骤三、分配角色。确定每个器官和食物的扮演人员,要求各角色能说明所扮演器官的位置、功能,并能模仿该器官的工作情况,准备各器官的防真道具。
步骤四、表演。各角色按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次序进行表演,食物的扮演者要说明食物在各处的变化。其余的同学认真观看表演,并在表演结束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各组的表演,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组”、“最佳创意组”、“最佳默契组”和“最佳用功组”。
四、在调查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4: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第6章第3节《环境问题》中“调查噪声污染”
教学过程:步骤一、每个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造成噪声污染的原因。步骤二、将所有的噪声污染的原因分为几大类,如:交通工具噪声污染,建筑、装修噪声污染,工厂机器噪声污染、大声吵闹等。步骤三、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分组,就一类污染收集更多的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程度。(可查找各种资料、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实验等)步骤四、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建议。步骤五、交流各小组调查结果。
五、在课外活动中的小组合作:
案例5:
教学内容:观察蚯蚓;
教学过程:步骤一、学生分组。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组由4—6个同学组成,男女适当搭配,主要考虑到男同学相对来说胆子大些,因为在实验中要挖蚯蚓。在小组中选出一位学习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同学,同时也要有责任心,由他来管理小组的讨论和实验的进行。其中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负责控制噪声(也就是小组讨论声音不能太大,影响其他人),另一位同学作为交流汇报员,负责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向全班汇报。步骤二、小组讨论。观察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们想要观察哪些内容和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接着学生提出若干要观察的问题,通过讨论,明确了观察内容大致分为几个方面:蚯蚓的习性、蚯蚓的生活环境、蚯蚓的运动情况、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蚯蚓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步骤三、确定课题。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组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共同讨论出观察的重点和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步骤四、开展活动。课外整组同学出去寻找蚯蚓,了解其生活环境,然后进行了多次持续的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对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步骤五、汇报结果。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通过这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完成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在合作中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课改精神,也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面对现在独生子女的个性,小组学习方式可以学到与人合作,听取别人意见,相互协调达到共同目标的团队精神。合作探究中进行讨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看问题侧面不同,表达思想也不同,交流中会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多机会表达思想,更有成就感。
英国大文豪肖伯納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有更多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渴望知识的人得到一点点的新知识。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