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炀帝墓”真身自2013年重见天日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争议不断。尽管专家确认其为隋炀帝墓无误,但是此前全国已出现过3座所谓杨广墓,有一座甚至被列为历史纪念遗迹。一个才能用于建设和破坏都具有非常效力的皇帝,就在一片兵荒马乱中死了。出土的墓志铭疑点重重,尸骨何在等谜团始终未能解开,他的最后时刻究竟如何呢?
  驻足江淮
  隋炀帝生命中最后这一次来江都,是公元616年七八月间到达的。此时的隋王朝上下统治濒临瓦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对此,曾经雄心万丈开疆拓土的隋炀帝杨广自己也摆出一副鸵鸟的样子,他一边下令在江南丹阳会稽等地修建宫殿,做出准备避祸江东的姿态,一边又带领着大约十万人上下的隋军最后精锐——骁果军和大批朝廷大臣,驻足江淮之间的江都宫。在这里,隋炀帝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两年时光。
  虽然这两年间隋炀帝手中还掌握着隋朝最后的精锐部队,但是隋炀帝也是大致能够感受到當时隋王朝统治区域内面临的紧张气氛的。即便是在富丽堂皇的江都宫内饮酒作乐的时候,他也不忘跟自己的皇后萧氏开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玩笑,隋炀帝自己照着镜子,对萧皇后说:我这么好的一颗脑袋,不知道日后是被谁砍掉呢!
  龃龉暗生
  之所以隋炀帝会有这样的黑色预期,一方面是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另一方面是李渊之类的重臣也各自竖起旗号,这是大势。但是同时,隋炀帝统治集团内部,在这最后的两年间,也面临着江都宫内外的波诡云谲——由于隋朝在中原统治逐步瓦解,隋王朝下一步的去向成了隋炀帝这十几万人的重要选择问题。
  隋炀帝带着的一部分大臣,以及大约三分之二的骁果军将士,都是关陇出身的北方人,隋炀帝和他爹隋文帝的基本盘;而另外一部分大臣来源于隋炀帝杨广没当上皇帝之前总管扬州期间的江淮亲信,还包括从江南等地征召来的部分骁果军兵士、以及民夫等,这些都是江都本地人以及江南人。
  在隋王朝大厦将倾的当口,这十几万人的去向,几乎相当于隋炀帝手下关陇集团和江淮集团的正面冲突:打回关中去,这是关陇集团最想干的事情,但是这要迎着农民起义特别是当时势力庞大的瓦岗军的刀锋前进;撤往江南的方案,当然符合江淮人士的心思,但是就意味着三分之二的关中来客背井离乡。
  隋炀帝在停留江都的最后两年间,也做过不少的提前布置,包括在江南设置宫廷,同时也部署中原军队与农民军交战,这摆出的是一副在关陇集团和江淮人士之间骑墙的架势。但是外部愈演愈烈的隋末农民战争局势之下,隋炀帝这种通过不断骑墙和观望来平衡内部两大集团的做法,已经没有时间了。
  公开的行动
  公元617年年末,李渊攻占长安,击溃并收降留守的隋军大将屈突通,隋王朝的关中根据地被占领了。这引发了跟着隋炀帝在千里之外观望的骁果军上下的恐慌,骁果军很多人已经对隋炀帝到底是要回归关中还是继续下江南的二选一感到不耐烦,逃亡将士大大增多。
  隋炀帝一方面采用严酷措施,追缉那些逃兵,而且手下逃跑将领也要降罪,另一方面采纳了裴矩的建议,紧急颁布命令,把江都当地的寡妇和未嫁女子集中起来许配给骁果军将士当老婆,恩威并施之下,这才算是勉强稳住局势。
  同时隋炀帝也感受到骁果军内部的不稳,他立即加强了江都宫自己的守卫。隋炀帝从随行的宫奴中选取骁勇善战的数百人,组成了直接听命于皇帝指挥的“给使营”,给予特别丰厚的待遇,选取著名的勇将沈光统帅。
  沈光当年应隋炀帝招募加入骁果军,骁勇善战,在攻击高句丽的战斗中表现杰出,受到隋炀帝赏识,而最重要的,沈光是江南吴兴人。
  就在隋炀帝准备的同时,曾经深得他宠信的一批关陇贵族,以著名投机者宇文化及为首,也在张罗着兵变。炀帝一旦避祸江南,关陇集团的位置必然下降,并不会因为骁果军娶了老婆就能阻止。
  起初,骁果军以司马德戡为首的高级将领们,只是想跟士卒们一样跑路回关中。但是宇文化及派自己兄弟去当说客,告诉司马德戡,你们逃跑,就等于失去了人多势众的优势,隋炀帝一道命令沿途隋军截杀,你们还活得了吗?司马德戡等人被说服了,改为留下来发动兵变,杀掉隋炀帝。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的兵变行动,根本就不是密谋,在兵变之前屡次公开的开大会,这么大的行动还这么公开,而且还传到隋炀帝那里,连江都宫里的宦官宫女都知道,外面有人在酝酿兵变,眼睁睁看着就是没有解决办法。
  丧钟为谁而鸣
  死到临头之际,隋炀帝手下还是有明白人的。兵变那一晚,提前得到消息的裴蕴、张惠绍等人紧急通知隋炀帝的另一个宠臣虞世基(他是江南会稽人),要求紧急关闭江都宫门,扣押宇文化及等人,同时紧急调集还能够听命的羽林军、民夫等上万人进行抵抗。但是虞世基身为宠臣,书法也好,临大事却容易犹豫,由于骁果军人多势众,当时造反还没有明朗化,虞世基担心,提前部署对抗,反而会加速骁果军的兵变行动,最终没有采纳这些反制措施。裴蕴等人这时候只能哀叹大家跟隋炀帝一样,全完了。
  而宇文化及的行动则继续公开进行,他们在骁果军中大规模造谣,说隋炀帝准备大批毒酒,要把所有关陇出身的将士全体干掉,再加上司马德戡等人的协助,顺利拉起了上万人的军队。
  此时的江都宫还有内应发作,把隋炀帝用来看家护院的最后兵力——沈光的数百人的精锐,通过假传圣旨调走了。
  隋炀帝的家门从此被大开了。当江都兵变的骁果军冲到隋炀帝面前时,隋炀帝就命人取来“早就准备好”的毒药。史书上说,这是隋炀帝此前就估计自己迟早有这一天,因此连给自己的毒酒都提前准备好了。但是,宇文化及等不及毒酒取来了,让手下直接找一条白绢布给隋炀帝勒死了。
  隋炀帝被杀之后,宇文化及和骁果军归心似箭,冲向关中老家。不过,等待他们的将是李密的数十万瓦岗军,以及骁果军彻底的毁灭。
  (责编:石磐)
其他文献
解永全,195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当过兵、做过公务员;1995至2012年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自幼喜书画,书法始临历代名家帖碑,善行草,好榜书及对联,喜于右任先生风格风。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专业学术性展览,部分作品被政府重要场所征用,多幅作品作为礼品由国家文化部赠送国际友人,部分
期刊
进入8月,全国各地迎来普遍的高温天气。天热的时候,人们对冷饮的热情也会跟着气温而上升。本期咱们就来聊一下,90年前,冰淇淋重返中国的故事。  现代冰淇淋的起源  为什么我们说的是“重返”呢?首先,我们得从现代冰淇淋的起源说起。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冰淇淋的发明问题,争论仍在继续,而且争论的题目还很多。首先,到底是谁发明了冰淇淋,这个问题争议最大,一些学者查阅了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东
期刊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及其团队主导,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魏辅文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提取、捕获和测序了一只2.2万年前的大熊猫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这一古大熊猫个体生存的年代在末次盛冰期前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大熊猫,也是第一个完整的古熊猫线粒体基因组。
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张卫华在2018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透露,世界上时速最快的超级高铁试验线正在成都搭建,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并投入試验测试。据介绍,中国版超级高铁将采用“高温超导磁悬浮+真空管道”技术,且目前已着手探讨时速1500公里的可行性。
期刊
近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该成果标志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除了在基础研究上有重大意义外,此项成果也为解决我国人口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做出贡献。據介绍,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制作脑疾病模型猴,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期刊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人类胚胎进行有序基因表达、发育进化的奥秘。该研究还揭示了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新机制。科学研究表明,DNA的突变会引起人类的进化,DNA序列中有一类被称为转座子的DNA片段,它们常常会从一个区域跳到另一个区域,這种跳动会产生DNA突变。此次研究成果打开了认识人类胚胎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大门,将会为人类的优生优育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瑞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國际首次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和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制造样品及丰富的实验数据。(责编:孙展)
期刊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完成研制,标志着全球首台自动化无人坚守、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智能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诞生。这台设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从细胞培养、显微在线观测、移液换液、算法识别、克隆挑取及设备控制的装备技术,实现了iPSC自动化诱导培养、扩增、成像、移液换液、挑克隆,下游分化等功能。首台全自动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
期刊
俗话说人老记远不记近,但是商场里的人潮,夜晚的彩灯,以及商店门口摆的包礼物花纸再一次提醒步履匆匆的人们,戊戌狗年来了。我也不禁想起儿时过大年的那些往事, “过年”总还是觉得挺美气挺乐呵的,这“美与乐”又主要源自吃穿玩。  先说这“吃”,因为有个“正月不起火”的民俗,所以一过小年母亲就忙起来了。头一宗就是蒸“老四样”,老四样即馒头、包子、糖三角和豆包。因为我和姐姐爱吃豆包,所以母亲做得更起劲。“泡、
期刊
在兰州石化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活跃着一群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收藏上面的老人。  这百余名老人平均年龄73岁,在各种庆典活动中举办了门券、酒瓶、奇石、号外报纸等收藏品展览50余次,每次展会都精益求精,展览一次比一次成功。  布展期间,他们废寝忘食,仔细地将展品装入透明的塑料袋中,再分门别类地用双面胶粘贴结实。由于年纪大了,做好每块展板都很费事,几天下来,人人累得筋疲力尽。展览期间,他们自觉轮流值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