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在本文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活动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如何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在初中阶段历史这一学科属于次科,不用参加升中考试,在平时的考试中也不算入排名的总分中,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对历史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另外,学习历史还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高中,历史的学科地位得到提高,从次科变为主科,其重要性不亚于语英数三大主科,如果初中没把中外通史认真地学一遍,到了高中学习专题式的历史将会感到十分吃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历史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为了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询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的观点或进行再思维,或加以印证,或探究创新。既深化、巩固了学生对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留有学生思维的时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应采取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参与的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但也允许学生在认识自主学习乐趣中多次反复,多次完成。
4、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探索真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积累、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完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挖掘每一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如何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目前在初中阶段历史这一学科属于次科,不用参加升中考试,在平时的考试中也不算入排名的总分中,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处,对历史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能让学生在对人类漫长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还能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另外,学习历史还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在高中,历史的学科地位得到提高,从次科变为主科,其重要性不亚于语英数三大主科,如果初中没把中外通史认真地学一遍,到了高中学习专题式的历史将会感到十分吃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激活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为此,首先要求教师自己作学生情感的楷模。教师应注重自己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和激励的作用,对历史和历史教学持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并倾注着极大的热情。这样长期感染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老师情感的熏陶中,逐步强化对历史学习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喜爱历史的学习。其次,对学生施以爱。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化为动力,这种动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为了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摸索,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求知的心向环境
思维的诱发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常常通过设疑问、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询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高度注意,投入积极探索之中,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学习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教材的观点或进行再思维,或加以印证,或探究创新。既深化、巩固了学生对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和记忆,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留有学生思维的时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在多“想”上面,它是发展性的思维活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应采取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下学生的参与程度,在一个班里,学生内在潜能、学业水平和自主参与程度不尽相同,但都有可能学到这种或那种本领,取得某些成绩。教师应保护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他们是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按照不同的教学环节,注意学习信息反馈,并给予他们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增加他们参与的次数和程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都获得一种学习成功的体验和满足,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和投入学习的热情。但也允许学生在认识自主学习乐趣中多次反复,多次完成。
4、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逐步探索真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在教学中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在对所获得知识不断积累、拓宽知识、加深知识等方面。因此,在学完一章之后,最好是要求学生作书面小结。写小结是一个重新整理与复习学过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从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弥补。同时,将课本中的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是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