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简介绿道的概念,阐述绿道对山地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重庆市云阳县近几年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开始规划建设绿道系统,将县城的重要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地串联利用起来,形成总长度约25 km的绿地网络通道。在云阳县绿道建设的实践中“顺应城市肌理,畅通生态廊道;整合景观资源,弥补城市功能;塑造山城特色,积淀文化底蕴”,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通过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来改善和实现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山地城市;绿道;规划;重庆市云阳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5-032-04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30.2333.02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9/30 23:33:00
绿道是以人行和非机动车为服务主体,沿着山脊线、沟谷、溪流、滨河等自然走廊和道路、广场、公园等人工建立的开敞公共空间,辅以一些连接性道路,设置服务设施、标识系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出行环境的交通系统[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绿道发展情况
绿道作为一种线状的绿地开敞空间,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起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绿道还能丰富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方式,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掀起了绿道规划和建设热潮。20世纪末,规划设计师把绿道规划理念引入我国,主要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早期的绿道实践主要是国土绿化和各个地区所进行的绿地系统规划[2]。我国的绿道建设主要在东南部沿海区域得到广泛推广,以珠三角区域的绿道规划和广东省的绿道规划为代表[3]。随着对绿道认识的深入,绿道建设逐步成为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结构功能的主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中指出,“设市城市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 [4],这将对城市绿道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山地城市主要指修建在坡度大于 50°以上的起伏不平的坡地上的城市,或城市虽然建设在平坦的用地上,但由于其周围复杂的地形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布局结构、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5]。山地城市的属性独特,对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论述比较少。目前一些山地城市也在摸索建设城市绿道,但这些绿道相对比较简单和独立,缺乏系统性,标识不够完善,与公共交通接驳缺乏细致考虑。市区步道人行与车行相互干扰,登山步道与周边景点联系不紧密,服务设施过少。而绿道网络应该兼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文化历史传承功能。
1.2 山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扩张导致动植物栖息地减少、隔离和屏障效应减弱,低水平建设导致水、大气和物质循环阻断,环境自净能力减弱,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城市建筑不断改变着山体的山脊线,景观破碎化日趋严重。
采用统一建设模式、批量建城行为,使得大量的城市趋于雷同,山地城市采取挖山填沟的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平原城市,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空间和地域特色;旧城改造中,为了拓宽道路和“美化环境”,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痕迹遗弃,步行活力的街道变成了冷漠的水泥地;城市新区建设中,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考虑不足,住宅小区、公用建筑等封闭式的设计,阻碍了城市更多市民的使用和便捷。
以上种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间单调乏味、城市活力丧失、市民归属感降低,市民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2 绿道对山地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
2.1 修复生态系统
2.1.1 保护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绿道建设主要依托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综合涉及沿线公共空间连通、环境综合整治、绿地保护治理、文化古迹遗址整理保护等内容,实现山城绿道景观性、多样性、通达性、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保护生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绿道在宽度、面积和连接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成为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也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绿道不仅具有交通和休憩功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城区生物多样性提高。
2.1.2 修补破损的生境
城市中绿色通道最重要的功能是其生态功能,它不仅可对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补,还促进城市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有机交融[3]。城市的扩张和人类的活动,导致城市内部及周边斑块破碎化,景观空间格局受到不良影响,而通过绿道建设,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6]。绿道可以将破碎的生境斑块和生态脆弱的区域缝补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联通化,发挥其整体的生态效益。
绿地系统规划考虑不足或未按绿地系统实施导致的绿地系统不完整,可以通过建设绿道弥补这些不足,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1.3 改善环境质量
绿道本身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植物改善城市碳氧平衡、调节温湿度、吸尘降噪、固土蓄水等作用在绿道中得到充分发挥,绿道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2.2 提升城市景观,塑造山地特色
城市绿道建设将一些老城区没有绿化的区域弥补起来,软化僵硬的水泥森林,绿道建设通过在原有的单一层次中增加乔木、灌木和地被等植物丰富景观层次,增加一些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丰富色彩变化。绿道建设可以将简单的交通道路优化为林荫道,将粗放的城郊结合带塑造为景观靓丽的城乡通道。
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7]山地城市也不例外。城市绿道的建设将为山地城市的特色塑造发挥突出的作用。 2.3 丰富户外游憩方式和内容
绿道增大了普通步道两侧空间的伸缩性,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游憩空间;绿道的连通性、舒适性和便捷性使之成为散步、跑步和骑车等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滨水绿道为人们提供了亲水、戏水、垂钓等活动的场所和机会,同时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便道,既解决交通功能,也丰富了视域内的景观美感。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是把城市居民活动引向自然的途径。在没有机动车和噪音、尾气干扰的绿道中,人们可以安全、方便地从家中到达各个公共开放空间或者城市景点,也可以延伸到城市周边的郊野区域,把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引向自然,加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为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绿色出行方式。
2.4 保护与弘扬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格局、整体风貌和人文历史一样,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绿道对保护文化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绿道可以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园、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要素连接起来,实现绿色无缝连接,使之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仅如此,绿道本身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绿道建设中也可以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到绿道的标识和景观元素中,能有效地增加这些区域的人气,提升片区活力,起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作用。
3 云阳县地理位置及城市建设情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中部,是三峡库区移民县城,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作用。县城的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均走到库区县城的前列,2010年率先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
云阳县城被长江、澎溪河分成“双江-复兴场、人和、盘石”三大区域,从2006年编写的云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基础资料篇中看出[8]:就云阳县城而言,当时未形成较完善的点、线、面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匀,城市“显山露水”的景观特性尚未体现出来,市中达到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较少。城区西面的穆龙山和北部山体森林茂密,未能将它与贯穿城区的长江一起,构筑大山大水的独特风貌,城市自然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城市景观缺乏塑造。
通过政府近几年的努力,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云阳县开始规划建设绿道系统,目前,将县城的重要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地串联利用起来,形成绿地网络通道,总长度约25 km(如图1)。
4 山水城融合的城市云阳县绿道规划探索
4.1 顺应城市肌理,畅通生态廊道
山地城市通常依山傍水,其地形地貌、山水走势和山水城的总体空间格局等重要因素对城市的选址和空间肌理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云阳县城区背靠铁峰山,旁边有穆龙山,龙脊山穿城而过,一直延伸到长江与彭溪河汇流处,规划建设的绿道加强了城与山的联系,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山城相融的格局[9]。
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建筑越修越高且逐渐向山体进发,山地城市的整体景观风貌逐渐被改变,一些城市新区或中心区,出现了新的天际轮廓线。山地城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特性被打破,城市的整体框架和结构逐渐被改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山地城市绿道系统应加强自然要素的保护,明确划定出山地城市中的生态红线和绿线,充分结合山体汇水面、冲沟、谷地等自然地形特征,给山体和水体留出视线廊道,形成科学合理的山地城市景观格局。
尊重云阳县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生态防护绿地和农田林网等构建城市绿道,从而有机连接生态板块,构建和维护完整、安全的城市生态格局[10]。
4.2 整合景观资源,弥补城市功能
山城绿道应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整合城市绿色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山体廊道、冲沟、山城步道等,形成城市绿道休憩空间网络系统。云阳县的绿道规划充分利用了穆龙山、龙脊山等自然山体、长江和小江等天然水体和长江第一梯等多条城区自然形成的步游道,综合规划布局,形成由2条田园型山城绿道、5条城市型山城绿道、多条绿道连接线组成的“四环九射”格局的山城绿道体系。将城市多种功能通过相关主题统筹考虑,实现效益和活力的最大化。云阳县绿道线路2“滨江休闲”(图2)串联了长江和山水古镇等旅游资源和双江广场、朱家湾公园、天宫公园、滨江公园、伴江公园等主题公园广场,连通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为云阳县城市居民营造了多样的公共生活空间。
城区层面的绿道系统规划,体现了以自然环境为框架的规划设计导向,串联起各个核心功能片区的开敞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共享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绿色途径,提供欣赏、体验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户外空间和自然的机会。
4.3 塑造山城特色,积淀文化底蕴
传统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山地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是强调城市形态与自然背景相协调。因此,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核心内容是自然要素作为城市的背景框架,同时把山地城市居民活动形成的特殊空间形态,如梯、坎空间加以延续和发展,使现代山地城市也同样保持景观和文化的地域特征。
城市中历史文化主要有物质形式的,如建筑物、城墙、空间街道等,和非物质形式的,如风俗人情、节庆等两大类,对于物质形式历史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物质实体的保留和修缮,使人们可以通过对其观赏与游览,而了解其历史意义;对非物质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通过人的行为、活动的展现,在活动中感受其精神的内涵[11]。而人的行为活动又需要合适的原生空间作为载体,因此强调非物质历史文化的保护,关键是对活动空间的保护和重塑。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利用绿道的绿地形式,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和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把那些承载着人们心灵归属的公共开放空间整理还原出来,还要根据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出便于人们展开各类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云阳县绿道线路1“龙脊访古”(如图3),融合了三峡文物园、古军寨等旅游资源和双井寨公园、卧龙公园、飞龙公园、盘石城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形成的绿道线路,综合了多个景观资源的功能,每条主题线路都设置一些主题符号,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主题活动和文化内容,让市民和游人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5 总结
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是人们从最初的建设一个广场、公园、道路等单个绿色功能元素到建设整体的绿色生态系统的过程,是人们用系统论认识、改造和修复自然、发展城市的实践过程。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从研究特征、分类以及其规划策略都是围绕山地特征,山地城市绿道系统在城市中的构建是处理山地城市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云阳县绿道建设的实践中,以环境为导向带动新城发展,其成果得到了政府和各方面专家的认可,使城市景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幸福感增强,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通过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来改善和实现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77-81.
[2]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3] 陈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R].北京:2013.
[5] 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85-89.
[7]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8] 重庆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云阳县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R].重庆:2006.
[9] 蒲音竹.中小型城市遗产廊道建设——以重庆市云阳县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84-87.
[10] 滕英明.精心打造突出特色云阳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J].重庆行政,2010,(2):55-58.
[11] 魏哲.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丁志祥)
关键词 山地城市;绿道;规划;重庆市云阳县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5-032-04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930.2333.02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9/30 23:33:00
绿道是以人行和非机动车为服务主体,沿着山脊线、沟谷、溪流、滨河等自然走廊和道路、广场、公园等人工建立的开敞公共空间,辅以一些连接性道路,设置服务设施、标识系统,能为人们提供安全、通畅、舒适、宜人出行环境的交通系统[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绿道发展情况
绿道作为一种线状的绿地开敞空间,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系统起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绿道还能丰富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方式,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掀起了绿道规划和建设热潮。20世纪末,规划设计师把绿道规划理念引入我国,主要学习和借鉴欧美国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早期的绿道实践主要是国土绿化和各个地区所进行的绿地系统规划[2]。我国的绿道建设主要在东南部沿海区域得到广泛推广,以珠三角区域的绿道规划和广东省的绿道规划为代表[3]。随着对绿道认识的深入,绿道建设逐步成为保护修复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结构功能的主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中指出,“设市城市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 [4],这将对城市绿道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山地城市主要指修建在坡度大于 50°以上的起伏不平的坡地上的城市,或城市虽然建设在平坦的用地上,但由于其周围复杂的地形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布局结构、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5]。山地城市的属性独特,对山地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论述比较少。目前一些山地城市也在摸索建设城市绿道,但这些绿道相对比较简单和独立,缺乏系统性,标识不够完善,与公共交通接驳缺乏细致考虑。市区步道人行与车行相互干扰,登山步道与周边景点联系不紧密,服务设施过少。而绿道网络应该兼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和文化历史传承功能。
1.2 山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
山地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城市扩张导致动植物栖息地减少、隔离和屏障效应减弱,低水平建设导致水、大气和物质循环阻断,环境自净能力减弱,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城市建筑不断改变着山体的山脊线,景观破碎化日趋严重。
采用统一建设模式、批量建城行为,使得大量的城市趋于雷同,山地城市采取挖山填沟的开发方式,已经越来越趋近于平原城市,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空间和地域特色;旧城改造中,为了拓宽道路和“美化环境”,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痕迹遗弃,步行活力的街道变成了冷漠的水泥地;城市新区建设中,对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考虑不足,住宅小区、公用建筑等封闭式的设计,阻碍了城市更多市民的使用和便捷。
以上种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空间单调乏味、城市活力丧失、市民归属感降低,市民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2 绿道对山地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
2.1 修复生态系统
2.1.1 保护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绿道建设主要依托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综合涉及沿线公共空间连通、环境综合整治、绿地保护治理、文化古迹遗址整理保护等内容,实现山城绿道景观性、多样性、通达性、发展性的有机统一。保护生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绿道在宽度、面积和连接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成为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也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因此,绿道不仅具有交通和休憩功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促进城区生物多样性提高。
2.1.2 修补破损的生境
城市中绿色通道最重要的功能是其生态功能,它不仅可对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修补,还促进城市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有机交融[3]。城市的扩张和人类的活动,导致城市内部及周边斑块破碎化,景观空间格局受到不良影响,而通过绿道建设,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6]。绿道可以将破碎的生境斑块和生态脆弱的区域缝补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联通化,发挥其整体的生态效益。
绿地系统规划考虑不足或未按绿地系统实施导致的绿地系统不完整,可以通过建设绿道弥补这些不足,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1.3 改善环境质量
绿道本身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植物改善城市碳氧平衡、调节温湿度、吸尘降噪、固土蓄水等作用在绿道中得到充分发挥,绿道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2.2 提升城市景观,塑造山地特色
城市绿道建设将一些老城区没有绿化的区域弥补起来,软化僵硬的水泥森林,绿道建设通过在原有的单一层次中增加乔木、灌木和地被等植物丰富景观层次,增加一些色叶植物和开花植物丰富色彩变化。绿道建设可以将简单的交通道路优化为林荫道,将粗放的城郊结合带塑造为景观靓丽的城乡通道。
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曾这样讲过:“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城市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7]山地城市也不例外。城市绿道的建设将为山地城市的特色塑造发挥突出的作用。 2.3 丰富户外游憩方式和内容
绿道增大了普通步道两侧空间的伸缩性,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户外游憩空间;绿道的连通性、舒适性和便捷性使之成为散步、跑步和骑车等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滨水绿道为人们提供了亲水、戏水、垂钓等活动的场所和机会,同时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便道,既解决交通功能,也丰富了视域内的景观美感。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是把城市居民活动引向自然的途径。在没有机动车和噪音、尾气干扰的绿道中,人们可以安全、方便地从家中到达各个公共开放空间或者城市景点,也可以延伸到城市周边的郊野区域,把城市居民日常活动引向自然,加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性,为人们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绿色出行方式。
2.4 保护与弘扬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格局、整体风貌和人文历史一样,都是地域文化的体现,绿道对保护文化资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绿道可以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园、风景名胜、文化遗址等要素连接起来,实现绿色无缝连接,使之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仅如此,绿道本身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绿道建设中也可以将城市文化元素融入到绿道的标识和景观元素中,能有效地增加这些区域的人气,提升片区活力,起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作用。
3 云阳县地理位置及城市建设情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中部,是三峡库区移民县城,具有重要的经济和交通枢纽作用。县城的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均走到库区县城的前列,2010年率先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
云阳县城被长江、澎溪河分成“双江-复兴场、人和、盘石”三大区域,从2006年编写的云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基础资料篇中看出[8]:就云阳县城而言,当时未形成较完善的点、线、面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匀,城市“显山露水”的景观特性尚未体现出来,市中达到较高的园林艺术水平的精品较少。城区西面的穆龙山和北部山体森林茂密,未能将它与贯穿城区的长江一起,构筑大山大水的独特风貌,城市自然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挖掘,城市景观缺乏塑造。
通过政府近几年的努力,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云阳县开始规划建设绿道系统,目前,将县城的重要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地串联利用起来,形成绿地网络通道,总长度约25 km(如图1)。
4 山水城融合的城市云阳县绿道规划探索
4.1 顺应城市肌理,畅通生态廊道
山地城市通常依山傍水,其地形地貌、山水走势和山水城的总体空间格局等重要因素对城市的选址和空间肌理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云阳县城区背靠铁峰山,旁边有穆龙山,龙脊山穿城而过,一直延伸到长江与彭溪河汇流处,规划建设的绿道加强了城与山的联系,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山城相融的格局[9]。
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建筑越修越高且逐渐向山体进发,山地城市的整体景观风貌逐渐被改变,一些城市新区或中心区,出现了新的天际轮廓线。山地城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特性被打破,城市的整体框架和结构逐渐被改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山地城市绿道系统应加强自然要素的保护,明确划定出山地城市中的生态红线和绿线,充分结合山体汇水面、冲沟、谷地等自然地形特征,给山体和水体留出视线廊道,形成科学合理的山地城市景观格局。
尊重云阳县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结合城市生态廊道、生态防护绿地和农田林网等构建城市绿道,从而有机连接生态板块,构建和维护完整、安全的城市生态格局[10]。
4.2 整合景观资源,弥补城市功能
山城绿道应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拓展方向,整合城市绿色线性要素,如城市河流、山体廊道、冲沟、山城步道等,形成城市绿道休憩空间网络系统。云阳县的绿道规划充分利用了穆龙山、龙脊山等自然山体、长江和小江等天然水体和长江第一梯等多条城区自然形成的步游道,综合规划布局,形成由2条田园型山城绿道、5条城市型山城绿道、多条绿道连接线组成的“四环九射”格局的山城绿道体系。将城市多种功能通过相关主题统筹考虑,实现效益和活力的最大化。云阳县绿道线路2“滨江休闲”(图2)串联了长江和山水古镇等旅游资源和双江广场、朱家湾公园、天宫公园、滨江公园、伴江公园等主题公园广场,连通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和景观节点,为云阳县城市居民营造了多样的公共生活空间。
城区层面的绿道系统规划,体现了以自然环境为框架的规划设计导向,串联起各个核心功能片区的开敞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共享城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绿色途径,提供欣赏、体验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户外空间和自然的机会。
4.3 塑造山城特色,积淀文化底蕴
传统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地理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山地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观是强调城市形态与自然背景相协调。因此,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核心内容是自然要素作为城市的背景框架,同时把山地城市居民活动形成的特殊空间形态,如梯、坎空间加以延续和发展,使现代山地城市也同样保持景观和文化的地域特征。
城市中历史文化主要有物质形式的,如建筑物、城墙、空间街道等,和非物质形式的,如风俗人情、节庆等两大类,对于物质形式历史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物质实体的保留和修缮,使人们可以通过对其观赏与游览,而了解其历史意义;对非物质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通过人的行为、活动的展现,在活动中感受其精神的内涵[11]。而人的行为活动又需要合适的原生空间作为载体,因此强调非物质历史文化的保护,关键是对活动空间的保护和重塑。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利用绿道的绿地形式,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和联系起来,同时还需要把那些承载着人们心灵归属的公共开放空间整理还原出来,还要根据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出便于人们展开各类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
云阳县绿道线路1“龙脊访古”(如图3),融合了三峡文物园、古军寨等旅游资源和双井寨公园、卧龙公园、飞龙公园、盘石城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形成的绿道线路,综合了多个景观资源的功能,每条主题线路都设置一些主题符号,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主题活动和文化内容,让市民和游人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
5 总结
绿道规划建设的探索是人们从最初的建设一个广场、公园、道路等单个绿色功能元素到建设整体的绿色生态系统的过程,是人们用系统论认识、改造和修复自然、发展城市的实践过程。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从研究特征、分类以及其规划策略都是围绕山地特征,山地城市绿道系统在城市中的构建是处理山地城市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云阳县绿道建设的实践中,以环境为导向带动新城发展,其成果得到了政府和各方面专家的认可,使城市景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幸福感增强,可以说基本上达到了通过山地城市绿道系统的构建来改善和实现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06):77-81.
[2]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3] 陈婷.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R].北京:2013.
[5] 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谭少华,赵万民.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园林,2007,(2):85-89.
[7]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
[8] 重庆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云阳县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R].重庆:2006.
[9] 蒲音竹.中小型城市遗产廊道建设——以重庆市云阳县龙脊岭生态文化长廊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84-87.
[10] 滕英明.精心打造突出特色云阳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J].重庆行政,2010,(2):55-58.
[11] 魏哲.城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