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引用立体造型,引导学生展开美术创作活动。通过就地取材展开创作,并在延续整合中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在夸张想象中感受文化内涵,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立体造型的创作活动。
【关键词】立体造型;美术应用能力;小学美术
立体造型指运用绘画、雕塑、拼贴等手段创作立体的视觉形象,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由美术媒材、创新思维和制作方法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立体造型的创作活動,思考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展现出创意,创作出具有文化气息的作品,进而提升美术应用能力。
一、就地取材,丰富教学材料
美术媒材是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学者常锐伦提出手工作业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加工方式和多种形式、用途。但是在立体造型的教学中却常常只是利用纸材、木材等常见的材料,并没有将废旧报纸、纸盒、饮料瓶、碎布条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材料运用到其中。教师要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媒材,用来丰富教学材料。
在学习创作“小挂饰”时,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设计心目中的小挂饰,然后再根据设计稿展开自主寻找,看看能否将自己找到的物品加工成挂饰。教师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中,在自然界中寻找可供使用的物品,如有学生捡到了红色的小果子,认为可以用它代替宝石,镶嵌在挂饰上;还有学生捡到了漂亮的石头,也认为可以将它们加工成挂饰。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刚刚大家都直接使用了材料,那么能否通过加工将原本不那么适合的材料变成适用的物品呢?”学生展开了思考,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树叶晒干,然后将叶肉去除掉,只剩下叶脉,这样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也能当成漂亮的装饰品,用于挂饰的制作。”学生充分利用了生活材料,提升了应用能力。
在展开手工立体造型的活动中,若学生能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甚至参与到材料的搜集和寻找中,他们就能强化对材料的直观感受,增强切身体验,能更好地把握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要素,从而提升美术应用的能力。
二、延续整合,渗透环保意识
创新思维也是立体造型中的关键要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用自己的独特想法展现出对生活、社会的关心,若能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环保有关的内容,则能促使他们废物利用,增强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环保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延续整合的思想,思考能否将边角料、废旧物品整合起来,二次利用,创作出更具有创意的作品。
“变废为宝”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入到立体造型的创作中,进行二次利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在立体造型中剩下了不少纸片、木料的边角料,这些东西如果随意丢弃,太可惜了,能否延续它们的生命,将它们整合成各种新奇的物品呢?这样也能避免浪费,节约材料。”这样便将环保意识渗透到了其中。如有学生提出:“我将碎纸片剪得更加碎小,然后放在彩球或者是万花筒里,这样就完成了变废为宝。”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应用环保思想,让废旧物品焕然一新。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废旧牙膏壳做成装饰用的花束,并身体力行,展开尝试。
在二次利用废旧材料展开立体造型的过程中,学生将创新思维融入到了作品中,不仅如此,他们的思维还能形成整合性,认识到美术创作能美化环境,促进环保,提升了美术应用能力。
三、夸张想象,赋予文化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的时候,要避免单一的技术指导,而应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适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让立体造型展现出浓浓的文化韵味,促使学生认识到能将美术创作应用于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授“古朴精美的华表”这一课时,将文化内容引入到其中,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华表,介绍华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什么。此后引导学生适当进行夸张想象,自主制造华表模型,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能否借鉴利用。如有学生提出:“华表都是长长的柱子,而现实生活中的电线杆、路牌等也是柱子,如果能将它们也设计成华表的样子,不仅实用,而且还很美观。”该学生设计了“龙吐珠”的造型,改造了交通路牌,将道路信息展现在了“珠子”上,不仅清晰可见,而且引人注目、美观大方。这种创意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大家都发现原来传统文化也能很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所以教师与其给学生介绍各种制作技巧,不如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并给其讲述成语故事、历史传说,展示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造型作品,并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传统文化信息融入进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升应用意识,展现出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完成立体造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手、眼、脑,达成协调配合,培养他们的身体动觉智能。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感悟环保意识、提升创造思维,灵活借鉴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立体思维意识,认识到美术创作能美化周围环境,从而提升美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兆和. 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色彩感培养方式探讨[J]. 广西教育. 2019 (41)
2. 明婧.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江西教育. 2020 (18)
【关键词】立体造型;美术应用能力;小学美术
立体造型指运用绘画、雕塑、拼贴等手段创作立体的视觉形象,是小学美术手工制作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主要由美术媒材、创新思维和制作方法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立体造型的创作活動,思考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展现出创意,创作出具有文化气息的作品,进而提升美术应用能力。
一、就地取材,丰富教学材料
美术媒材是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学者常锐伦提出手工作业运用多种材料,多种加工方式和多种形式、用途。但是在立体造型的教学中却常常只是利用纸材、木材等常见的材料,并没有将废旧报纸、纸盒、饮料瓶、碎布条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材料运用到其中。教师要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美术媒材,用来丰富教学材料。
在学习创作“小挂饰”时,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设计心目中的小挂饰,然后再根据设计稿展开自主寻找,看看能否将自己找到的物品加工成挂饰。教师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中,在自然界中寻找可供使用的物品,如有学生捡到了红色的小果子,认为可以用它代替宝石,镶嵌在挂饰上;还有学生捡到了漂亮的石头,也认为可以将它们加工成挂饰。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刚刚大家都直接使用了材料,那么能否通过加工将原本不那么适合的材料变成适用的物品呢?”学生展开了思考,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将树叶晒干,然后将叶肉去除掉,只剩下叶脉,这样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也能当成漂亮的装饰品,用于挂饰的制作。”学生充分利用了生活材料,提升了应用能力。
在展开手工立体造型的活动中,若学生能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甚至参与到材料的搜集和寻找中,他们就能强化对材料的直观感受,增强切身体验,能更好地把握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要素,从而提升美术应用的能力。
二、延续整合,渗透环保意识
创新思维也是立体造型中的关键要素,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用自己的独特想法展现出对生活、社会的关心,若能鼓励学生参与创作和环保有关的内容,则能促使他们废物利用,增强保护环境的思想,渗透环保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着延续整合的思想,思考能否将边角料、废旧物品整合起来,二次利用,创作出更具有创意的作品。
“变废为宝”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入到立体造型的创作中,进行二次利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在立体造型中剩下了不少纸片、木料的边角料,这些东西如果随意丢弃,太可惜了,能否延续它们的生命,将它们整合成各种新奇的物品呢?这样也能避免浪费,节约材料。”这样便将环保意识渗透到了其中。如有学生提出:“我将碎纸片剪得更加碎小,然后放在彩球或者是万花筒里,这样就完成了变废为宝。”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也能应用环保思想,让废旧物品焕然一新。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废旧牙膏壳做成装饰用的花束,并身体力行,展开尝试。
在二次利用废旧材料展开立体造型的过程中,学生将创新思维融入到了作品中,不仅如此,他们的思维还能形成整合性,认识到美术创作能美化环境,促进环保,提升了美术应用能力。
三、夸张想象,赋予文化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方法的时候,要避免单一的技术指导,而应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进行创作,并适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让立体造型展现出浓浓的文化韵味,促使学生认识到能将美术创作应用于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
教师在教授“古朴精美的华表”这一课时,将文化内容引入到其中,给学生介绍什么是华表,介绍华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什么。此后引导学生适当进行夸张想象,自主制造华表模型,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能否借鉴利用。如有学生提出:“华表都是长长的柱子,而现实生活中的电线杆、路牌等也是柱子,如果能将它们也设计成华表的样子,不仅实用,而且还很美观。”该学生设计了“龙吐珠”的造型,改造了交通路牌,将道路信息展现在了“珠子”上,不仅清晰可见,而且引人注目、美观大方。这种创意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大家都发现原来传统文化也能很巧妙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所以教师与其给学生介绍各种制作技巧,不如引导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并给其讲述成语故事、历史传说,展示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造型作品,并鼓励学生将感悟到的传统文化信息融入进去。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提升应用意识,展现出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完成立体造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手、眼、脑,达成协调配合,培养他们的身体动觉智能。同时还要促使学生感悟环保意识、提升创造思维,灵活借鉴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立体思维意识,认识到美术创作能美化周围环境,从而提升美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兆和. 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色彩感培养方式探讨[J]. 广西教育. 2019 (41)
2. 明婧.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江西教育. 2020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