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和综合性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上,还应体现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的实践课程,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我们通过研究实验,积极寻求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引導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知识的整合运用,自觉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
1.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作为活动内容。
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讨,自由的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2.联系语文学科课程的拓展,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各科知识的兴趣
语文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和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重组,确定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比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时,学生们对梅花的生长特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趁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梅花为什么不怕冷?梅花适合在什么地方种植?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就用它来比喻人的品性、精神?哪些诗人写过关于梅花的诗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分组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同学研究梅花的特点;有的同学寻常写梅花的诗词、文章……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梅花,还学会了很多诗词,学会了写研究报告,大大提升了语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和语文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整合,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而进行,采用“引出问题(探究的动力)-猜想或假设(旧知同化新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表达(丰富经验)”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求发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促进步,在实践体验中建构新知。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时,学生们根据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撰写了研究报告。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力。
4. 巧选实践形式,实现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教师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如: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进行采访、设计调查问卷、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
总之,我们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的有效整合,就要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爱思考、勤动手、会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参和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学科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的实践课程,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说明了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我们通过研究实验,积极寻求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引導学生在活动中加强知识的整合运用,自觉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
1.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的确定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特别重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本内容,更强调非文本内容的习得与感悟。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作为活动内容。
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自主地探讨,自由的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2.联系语文学科课程的拓展,创设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各科知识的兴趣
语文学科教材中隐藏着大量和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教材重组,确定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比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时,学生们对梅花的生长特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趁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梅花为什么不怕冷?梅花适合在什么地方种植?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就用它来比喻人的品性、精神?哪些诗人写过关于梅花的诗句……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分组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同学研究梅花的特点;有的同学寻常写梅花的诗词、文章……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梅花,还学会了很多诗词,学会了写研究报告,大大提升了语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和语文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整合,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而进行,采用“引出问题(探究的动力)-猜想或假设(旧知同化新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表达(丰富经验)”的基本流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求发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促进步,在实践体验中建构新知。例如:在学习《桃花心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时,学生们根据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撰写了研究报告。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力。
4. 巧选实践形式,实现语文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教师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形式的选择应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如: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进行采访、设计调查问卷、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
总之,我们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的有效整合,就要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校外生活及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爱思考、勤动手、会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参和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学科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