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孔子所说的“立”是什么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年初开始,随着第一代“90后”陆续跨过三十岁大关,人们常常就“三十而立”展开讨论。随着孔子的时代远去,“三十而立”逐渐成了习语,指三十岁的人应该在某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就。孔子的本意真是如此吗?或者说,怎样算“立”?“立”又必须在三十岁吗?
  “三十而立”一语典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泰伯》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立与孔子执着一生的“礼”是相关的。在孔子的世界里,把礼弄懂了,也就立住了。就孔子自己而言,他三十岁这一年,齐景公及其重臣晏嬰问礼于他,由此来看,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确实因明礼而立。
  其实,孔子所谓的立更多基于他个人的情况,特别是志向。对于今人而言,似乎李泽厚“泛指人格的成熟”一语更契。立的情况古今有别。那么三十岁这个时间节点呢?
  从孔子的叙述来看,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以及七十等几个“门槛”并不等差,似乎暗示着,这种年龄界限本身就非一定之规。再从这几个数字对应的境界来看,就更耐人寻味。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更多是从人的自身修养出发。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笺疏语,“志学”是入大学完成学业,“立”指一个人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不惑”则是知晓事物的常态。综合来看,这几个阶段皆是一个人学习自处方式的过程,是修养的积累,是个体向内的探索。
  对比来看,“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更像是对广义世界的认知,是一个几乎完成了自我修行的人向外的探索。朱熹以为,“知天命”是了解天地规则在万物中体现的方式;“耳顺”则是将这种规则消化,听到即知道的过程;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个人修养契合了自然法则,所以,才做什么都不会错。
  这样想,似乎年龄这道坎不该成为画地之牢。因为影响人生感悟和状态的因素太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怎会有必需的年龄之规呢?
  所谓的十五、三十、四十直到七十,并非确切的数字。参照朱熹在原文后所录胡安国的两句话似乎更好理解,它们分别是“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以及“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古之学者看重的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年龄。古人看重的是循序渐进,更看重持之以恒。
  对于古人而言,除了十五岁进大学是确定的,其他的境界或者说阶段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也许还要一些机缘。对于今人而言同样如此,三十岁不一定非要有成就,四十岁也同样可以怀疑人生。人们需要的,只是日新月异,只是在通向终点的路上,不断探索。明天就应该比今天更好。
  (余长生摘自《北京晚报》/图 雨田)
其他文献
原谅敌人,这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毕竟,如果我们觉得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一般都会想让他们得到报复。结果是,我们会带着积怨行走很多年。  当然,想报复敌人的结果完全是事与愿违的。我曾经解雇了一位雇员,他被解雇后,与我展开了业务竞争,并使用了一些我认为是不公平的生意手法。心灵上的敌人和头脑里积累起来的要报复的痛苦耗费掉了我5年中的大部分时间。  这不仅仅是一个浪费时间的问题,因为每当
我家的老屋是上世纪60年代娘过门后和爹一起和泥摔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实际上,老屋除了梁头下蓝砖砌成的柱子外全是土坯,再没有多余的砖瓦。小时候,我总不想让同学来我家,怕别人笑话我家里穷,還住着土坯房。记得有一次下大雨,雨水冲掉了墙皮,露出了梁头下的砖栋,我兴奋地邀请同学来家里,想让他们知道我家的房子也是有砖的。  我出生在老屋的土炕上,从那时起直到上小学三年级,我都睡在那里。那个大土炕足足有3米多
地球和月球是圆的,但确准地说,它们圆得还不太完美,一个椭圆形,另一个是略微扁平,况且它们本体上的形状复杂,高低不平。或许,根本就不存在纯圆满的东西,圆周率3.14后面的数字,至少可以数到100位,人们使用这个公式计算时,总把小数点3位后面的数字都省略,差不多就是正确了。  对待事物的态度,鸡蛋里面挑骨头、吹毛求疵,其本身就是一种病态。  因为局限,因为角度不同,看在眼里的事物也各有不同。甲壳虫爬在
大理寺,是北齐到民国,主管刑狱最高官署,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赵绰是隋初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副院长。隋文帝知其“处法平允,考绩连最”,由是“渐见礼重”。就在前程似锦当口,赵绰“迂病”犯了,几次跟隋文帝过不去,甚至闹到隋文帝把刀架在他脖子上。  《隋书》载,事情由刑部侍郎辛亶相信穿红裤子可官运亨通引起。隋文帝闻之震怒,要杀辛亶。诏令大理寺执行,赵绰却严词拒绝。按一般人的理解,在一切“绝于上”的皇权
1  前几日带儿子去爬山。  快4岁的小家伙非常兴奋,背着包非常努力地向上爬。  在一段陡坡上,脚下的泥石打滑,他走的很吃力。  但我们已经到了半途,不可能返回去。  他站在一个坎子上进退不得,非常着急。  我说你试着趴下去,慢慢朝边上移动,能够找到一个支撑的地方走上去。  他就是不肯,怕自己摔了。  我说爸爸就在后面,不要怕。  小家伙急得快哭了,希望我去帮他一把。  其实带他爬山就是为了锻炼他
他来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也一无所求。  围龙屋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里面有厅堂、天井、水井,从前住有10多户人家。哑叔十多年前因家乡水灾流浪到这个地方时,围龙屋已经空了。家家户户都在旁边盖起了新的房子,围龙屋只放柴草、杂物。村里人可怜哑叔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就叫他随便在围龙屋挑个房间住下。这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饿不了。哑叔对村里的人无限感激,从此便在村子里住下了。  哑叔并不哑,只
母亲的鼾声一直是我难忘的回忆。  近年来,忙着工作,我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越来越少。偶尔回家小住,发觉母亲的鼾声不如从前热烈,有时整夜也听不到隔壁的动静。当我们问起缘故,她轻描淡写地解释:“年纪大了,睡不好。”  前几日,我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医生说有中风的前兆,要我馬上住院检查。”对于中风,母亲和我都不陌生,外公就是因为这个病卧床8年,他晚年的痛苦家人们历历在目。我的焦虑随着汽车车速表的指针快速上
知道王蒙的名字是在读中学的时候,当时语文课本选有王蒙先生的一篇散文《想念冰心》,文章谈到晚年的冰心先生很幽默,冰心说:“放心,这次我死不了,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谢子(指她自己)呢,要活九十五。”这个细节很生动,让我久久难忘。那时就对这篇文章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了,也牢牢记住了作者“王蒙”这两个字。  随着阅历的增加,才知道王蒙是作家,当过文化部部长,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出版过很多相关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50年代初,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旧社会男婚女嫁,信媒妁之言,媒人搞文字游戏,两头吃。某媒人将女方相貌写在纸上,不加标点,送达男家。男方家长读后,非常满意:“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娶进门一看,大呼上当。媒人辩解道:“我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麻子,没有头发,黑,脚不大周正。’”  为了让学生重视标点符号,20世纪60年代初,身为语文老师,我也
翱翔在万里蓝天的飞机,突然俯视着地面上的汽车、火车和轮船,不禁大笑起来:这些家伙像小甲虫似的,“爬”得多么慢呀!  于是,飞机接通了航天电话,问汽车:“你知道你为什么跑得慢吗?”汽车回答:“我不觉得自己跑得慢啊,相反我觉得自己比那些马车、自行车快得多了。”  “不要往后比嘛,”飞机大笑道,“你要和我比,你比我慢多少啊?”  汽车想了想:“我是比你慢,可是你比火箭慢!”飞机也想了想:“慢不要紧,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