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贯彻科学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所在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学中,通过宣扬物理精神、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合理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素质,物理精神,物理实验,物理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9(S)-0008-2
  
  科学对人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而且体现在陶冶和升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民族素质的高低。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质素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人具备必要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及思维的方法,发展科学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起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人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在物理教学中大力提倡科学素质教育,这是因为:1、物理学所研究的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各行各业科技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观点。2、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种种方法,如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联想与猜测、估算与概算等等都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人能力素质的有效方法。3、物理学研究所积累的基础知识,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也是从事各行各业人员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物理学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怎样在物理学中贯彻、渗透科学素质教育,把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物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并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这是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者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重视物理学精神的宣扬。培养科学文化精神
  
  物理学产生和发展是人类不断探求,并逐步认识物质世界不同形式运动规律的过程,它是一部充满智慧实践和创新的历史,每个概念、定律、公式、定理无不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光辉的思想,并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无私奉献,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科学家们的一生无不是辛勤探索、刻苦奋斗的一生,创新、奉献精神随处可见。库仑在人们尚不知如何测量电量,甚至连电量单位都没有的情况下,巧妙地设计了秤实验,在人类历史上成功地解决了测量电量的问题,托马斯总结了前人失败的教训,简单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相干光源的问题,从而观测到光的干涉现象;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光子说,36岁又发表广义相对论。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物理学今天的辉煌。
  自然规律是科学家在长期研究中认识的,有的是几代人不懈地艰苦探索才发现的,如能量守恒定律是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30多年400多次实验才证明的法拉弟经过整整十年的研究才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19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一直关心自然界几种基本作用力的关系问题,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之后,也致力于这一统一场论的研究,并为此奉献了近40年的精力,直到临终前一天,还在整理统一场论的草稿。
  物理教学中,不仅讲述科学家们所揭示的物理科学知识,也介绍他们为科学事业不懈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使学生看到,科学结论的获得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教学中要注意:一是介绍宣扬这些富于创新精神的典范事例,二是注意学生的创新事例并加以尊重、保护和鼓励,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异想天开;三是注意引导,使之步入正确的轨道,发扬光大而避免误人“歧途”。
  
  2 做好物理实验是学生科学素质形成的关键
  
  物理学的“灵魂”是实验,没有实验也就没有物理学,搞好物理实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将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把实验课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这种模式的实验方式和方法,最多也只起到验证理论,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不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科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面对新世纪的人才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有个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在幼儿园做实验:把幼儿分成组,给他们多色花的种子,叫他们在不同土壤;有光照、无光照:常浇水,不常浇水;施肥,不常施肥等不同条件下去让种子生长,到植物开花,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和记录,最后让幼儿去讨论,为什么有的开红花,有的开白花?为什么有的开花多,有的开花少?为什么有的健壮,有的瘦弱?等等。结果证明,幼儿经过教师指导是能够明白一些道理的。更重要的是,这是幼儿的亲身参与,通过长时间的体验和思索,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在他们一生中都会烙上深刻的印迹,其形成的良好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该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实践出真理”的厉程,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观察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可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作一些探索:
  1、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能想学,爱学,学好,并进而用好物理。2、创造条件:课堂中教师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多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好奇地问,自信地想,自主地去分析,从而直观地获取某些物理现象及特性。3、将验正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研究性实验。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不同原理自行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器材去进行实验探索。对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要轻易去扼杀压制,不要指责失败,得不出结论也没有关系,重在参与,重在实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基本特点是以系统的观察和实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学习物理必须重在实验,从观察和实验出发,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概括,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建立起物理量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得到某些反映客观事物性质的规律性认识,最后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探索研究方法。所有这些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
  
  3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是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开阔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1、专题活动。让学生结合某一事件或现象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或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2、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得到有益锻炼和能力的培养。3、定期举办物理读书报告会。通过知识讲座,使学生树立现代科技意识,使其了解现代物理知识及其价值,对当今国际国内的科技动向更为关注,对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有大致了解。4、举办实验技能操作比赛。陶行知说:“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了用脑却不用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现代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5、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成立科技小组。如航模小组,科技制作小组,创新实验设计小组,模拟实验小组等,从中激发学生兴趣,开阔他们视野,让他们切身感受物理之美、科学之美、大自然之美,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了他们的表现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物理教学中贯彻科学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与态度,发展与完善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奉献精神与良好品德,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了连杆机构问题的常见分析思路,通过实例探讨了基点法、瞬心法、投影法等常见方法在中学物理竞赛中的应用。
陕西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女硕士车主、哭诉维权,这些关键词构成近日的一个热点。由于网络及手机微信的传播,此事用“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坐在4S店内新
报纸
自制了电路短路和大过载时造成严重危害的示教板,用该示教板演示现象明显.教学效果好。
目的筛选小儿遗尿分散片的制剂处方和成型工艺,建立制剂中α-细辛醚、β-细辛醚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成型性、崩解时限和口感为指标,采用平行设计法筛选最佳处方
我国西安半坡出土了一件距今超越5000年的尖底陶器,如图1所示。这种陶瓶口小腹大,有两耳在瓶腰偏下的地方,底尖,若用两根绳子系住两耳吊起瓶子,就能从井中取水。试分析人们是怎样利用尖底陶瓶在井中取水的。  解析 该陶器在取水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知识点:  ①重心随着物体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  ②浮心(浮力的作用点)随着物体潜入液体的形状的变化而变化  ③力矩的不平衡  当空瓶刚放入井中时,由于瓶
目的优选葡萄糖酸溶液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葡萄糖酸的质量及收率作为评价指标,确定合理的制备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葡萄糖酸钙分为10等份,每10min加入1份,90℃保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我国运动员高妮(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对天津全运会的赛前一年度备战过程的训练进行深入、完整的探讨与研究,具体采用了如下几种方法:文献资料查找法、技术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重要构成。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师院校教育实习问题逐渐得到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来教育实习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