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性格与艺术家风格的关联性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当代影像馆呈现的“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从成渝影像现象本身出发,探讨地域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关系,从城市性格看艺术家风格的影响与关联。展览艺术总监钟维兴与策展人王庆松通过系统梳理成都、重庆两地影像发展脉络,以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历程为切入点,集中性地呈现12名活跃在西南地区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最初影像技术传入中国时,人们对此充满了猎奇、恐惧的复杂心态,但是很快便开始了新技术的本土实验。从早期出于宣传、广告等目的的摄影实践到后来不断深入对新媒体语言的探索,极具艺术延续性的西南地区则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地域样本。而成都和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两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一直带动着西南部发展,在文化艺术上对西南地区甚至对中国艺术而言都至关重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注重生命意识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是西南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为同处这片地域,两座城市有一定的共通性与亲缘性,而本次展览则借由两地艺术家的创作,梳理、验证两地文化差异。

展讯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
  艺术总监:钟维兴
  策展人:王庆松
  参展艺术家:雷文晴骜、黎晨驰、李俊、李一凡、骆丹、木格、宁佳伟、苏葵、童文敏、王维思、杨迪、张小涛
  主办:成都当代影像馆
  展期:2020.12.2~2021.4.4
雷文晴骜,《红鱼》,选自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2018~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雷文晴骜,《龙虾》,选自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2018-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


  雷文晴骜
  雷文晴骜出生于成都,先后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曾获得第一届Dior新锐摄影师桂冠、Art Olympia评委特别奖、欧洲摄影奖、Phmuseum摄影艺术基金奖等国际性奖项。

作品阐释


  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的作品表现了对于在现实与幻象之间流淌的暧昧的视觉探索。在作品中我尝试着创造有关变形的荒谬和流动,在创作过程中,超现实主义意象对我有着重要的启发。此系列作品同时提问了人与动物、垂死与死亡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摄影与人类和时间、空间关系的紧密交互。
  我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很多西方教育元素影响,但我依旧决定回来成都继续创作,因为我觉得我得回来找到自己的根。成都有很强的包容性,对多样文化也有非常热切的需要。这促使我也同样可以接受自己的一些不同元素、不同文化在我身上留下的多样性的痕迹。
  ——雷文晴骜
雷文晴骜,《葫芦》,选自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2018-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雷文晴驁,《鱼头》,选自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2018-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雷文晴骜,《鸭掌》,选自Lost In Metamorphoses系列,2018~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1.骆丹,《2006年4月22日 湖北罗田》,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2.骆丹,《2006年3月22日 安徽怀宁 #2》,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3.骆丹,《2006年7月12日 西藏拉萨》,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4.骆丹,《2006年3月14日 湖北潜江》,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5.骆丹,《2006年2月22日 四川简阳》,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


  骆丹
  1968年生于中国重庆,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四川成都。因《素歌》系列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摄影类大奖(2013年);他还曾因《北方,南方》系列作品获得连州国际摄影节的年度最佳艺术家金奖(2008年)。

作品阐释


  《中国318国道》
  一直迷恋在路上,边走边拍照片,我不是去表现现实世界如何真实,只是想在现实当中去发现找寻,印证属于自己内心的种种迹象。318国道,中国最长的国道,从上海到西藏,2006年,我选择以这条横跨中国东西的国道为线索,拍摄了我的第一个作品,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在318国道上走了个来回,行程1.8万多公里。这些照片来自于旅途中的偶遇,游走的过程中,我会拿起我的玛米亚7相机,飞快地按下快门,画画当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我与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我尽可能考虑到其中的各个元素,我想把我看到的东西在二维的空间里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观看这个凝固的瞬间,会联想到在它之前或是在它之后发生了些什么,就如一张电影的剧照。在拍摄的8000多张底片中,最后选出88张照片,就是这个《318国道》。
  我在重庆出生,成长于成都,我是比较典型的成都人。细腻、内向、温和,这些成都的特点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的生命和工作里。一直以来,我在向外观看、我看了许多电影,它们是世界性的,没有地域限制。我的工作也一样,我把眼光转移到外面,即用“在路上”的方式去获得影像。
  ——骆丹

艺术家


  李一凡
  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工作生活于重庆。他是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和《外省青年》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其主要纪录片作品有《淹没》《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

作品阐释


  一、我把很多年生活的碎片恣意地揉捏在一起,希望能在中国现状下,以现实本身的超越性去创造新的美学思想;二、我相信福柯的工作方法:1.利用现实档案获得让特定话语紊乱的权力,尝试重构它、定位它;2.保持怀疑,不断深入;3.对其他人的判断保持警惕,尤其是所谓主流的判断;4.寻找可能性,通过事件化发现联系、相遇、支撑、封锁、作用力、策略等,在某个时刻,让它们被看成是自证的、普遍的和必要的;5.研究问题而不是主题,通过所选的例子让日常生活中那些无比重要却被大家熟视无睹的、被遮蔽的东西在论证和解释中被看见;6.正如福柯所说,我不想让我所说的东西普遍化,相反,我没说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不适合说。
李一凡,《先知》,2016,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我觉得成都的美术馆或者民间艺术机构、民间的展览都特别丰富,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己的语言。而重庆有一个美院,作为一个很好的教育机构,也产生了非常多重庆的美术机构的分支,其特色也更具冲突性、更激烈,视觉感受上喜欢浓烈的东西,有别于成都的温和细腻。
  ——李一凡
苏葵,《监视》,选自《物体系》系列,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我的创作是根植于我小时候的一种经历,我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今天的成渝的展览,我的经历也会比较有代表性。这次我展出的两组作品都是和物件有关的,没有更多的关注人群。我觉得成都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民退休后都有很多对生活的想法,只是没有形成一个很系统的艺术语言,但是他们很会把一些老旧物进行归置。这种经历和我对曾经生活的家属院的怀念,让我希望能在物件里找到更多兴趣点,同时去探讨物件更多的可能性。
  ——苏葵
苏葵,《观景台》,选自《物体系》系列,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苏葵,《匿名》,选自《物体系》系列2020,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和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


  苏葵
  1995年出生于成都。基于对“物”和“物文化”的兴趣,以及儿时与物对话、对其进行拆解重组的经历,她的作品均围绕“物”展开,通过陌生化手法对其进行重构,试图创建以现实为基点的非常态图像。曾获索尼世界摄影提名奖、第二届“艺术星未来”评委选择奖、第二届京东摄影金像奖、法国PX3摄影奖、Artand五周年:摄影组“最有价值艺术家”(MVA)称号等。

作品闡释


  《物体系》
  《物体系》关注现代居住空间及其中的物。黑白的风格,营造出“严肃庄重”的氛围,但在这表象下,通过物的堆叠与拼接,却呈现出荒诞与反常:我们能够看见拉开却只见一面空墙的窗帘,被监控环绕又密不透风的床,层层交叠宛如滑梯的室内“高架”,一排被整齐遮挡的极具仪式感的皮鞋,以“不可能”的厚度张贴在墙上的手撕日历,容纳八人却更显无用的“变异”麻将桌以及讽刺地朝向地面,被牢牢固定住,供人俯身观“景”的望远镜……无论是家具,还是与之相关、对立的物件,都被深入解构与重构,上演了戏剧化的一幕。这一系列关注“品位”“空间划分”“想象物与功能物”等话题,试图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超现实”以及隐匿于现实下的“张力”,探索物、个体、社会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在这一语境中,物的制造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它的外观、陈列不仅出于审美需求,还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学”原理,人在物上投射出种种欲望,通过赋予物某种概念,来满足与完成。而物的增殖、堆叠、拼接,模糊了“有用”与“无用”的边界,打破了既有表征体系,希望提供一个新的表现物、理解物的可能。
其他文献
有一个小女孩,从小聪明伶俐,家境优越,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请最好的老师教她练钢琴。小女孩从小学练到中学,勤奋刻苦地练了八年。有一次,她再去练琴时,老师却不客气地对她说“凤仪,你练了八年了,居然连一个音都听不准,你完全没有音乐细胞,你回去吧,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你爸爸的钱、你的努力。”小女孩回去对父母说了老师的评价,父母无奈地让她放弃了。  小女孩在放弃学习钢琴后,努力学习经济学、文学和历史,积极进军商
作为轻量级复古相机,富士X-T10的拍摄功能基本上与自家旗舰富士X-T1无异,几乎所有的差别均来自外壳差异。在富士全系列复古微单的队伍中,这个拥有全新银色外形的相机,究竟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期待,  秒速操控尽显拍照乐趣  此次拍摄的目的地是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最有名的大巴扎市场,这里拥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为了不破坏这里怀旧的风格,我整个人也不自觉地复古起来。在集市里要面对时刻变化的拍摄场景,我需要迅速
1874年,海因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18岁时父亲意外身亡,他开始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赚钱。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学习社会学,同时在纽约市道德文化学校当教师,鼓励学生使用摄影作为教育媒介。在进行社会调查当中,海因便用相机记录下社会当中的种种黑暗和不公正。  1908年,海因成为美国童工委员会的专业摄影师。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他拍摄了很多有关童工艰苦生活的照片,并以此支援美国童工委员
在辨识动物回答问题前可放大看动物细节APP中呈現夜晚拍摄到的豪猪清晰照片深度体验影像探索  与一般的摄影App不同的是,这一款App的体验方式在于探索,可以在地图中深入丛林,发现某摄像头拍摄下的动物,并在众多名称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动物品种。以游戏问答升级的形式来探索,通过正确的回答解锁更多地区的摄像头,了解更多的野生动物习性。在影像档案的形式中感受寓教于乐。当然体验过程需要一部分英语词汇的帮助,不
一天下午,我正在厨房里做饭,16岁的儿子安东尼以最快的速度冲了进来,我警惕地抬起头。安东尼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最近我们见面时的气氛很紧张,争吵一触即发。这次他又会有什么问题?音乐?朋友?夜生活?我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妈妈,比利·寇根有一条银色的裤子,我也要一条。”  “为什么?”  “妈妈,比利·寇根是‘碎南瓜’乐队的主唱。你知道的,‘碎南瓜’是我最喜欢的乐队。”他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跟一个
“自私一点说,我在像找寻自己童年那般,去拍摄孩子们。跳绳、踢毽子、玩石子……我做过的比他们还要多。记录下孩子们的童年,我也在找回自己的童年。”  在小朋友的画里,邵广红是长发披肩、身着漂亮连衣裙的公主;是手拿火铲、围着火炉子劳动的灰姑娘,也是快乐地与小朋友手牵手的大姐姐……却从来不是一位严肃的班主任。  2012年圣诞节的联欢会上,小朋友们抢着将自己的画送到她手里,叽叽喳喳,看着眼前一张张可爱的脸
暑假里有幸出游福建,观赏青龙山瀑布,唯一可惜的是没能亲自当一回“漂客”。  当我们到达时,适逢阴雨连绵,山水暴涨,所以禁止游客漂流,而正是这场雨向我展示了青龙山瀑布的另一面。  我们从下游向源头进发,还在中游时,我便能清楚地听见水流的咆哮,河水经过补充,从上游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剥削着两岸的石壁,阵阵水浪击在河水中石块上,碎成堆堆白雪。山时清冷的灰,天空是
我那时正在理发。我坐在理发椅上,有三个男人沿着墙根坐在我对面。这等着理发的男人有两个我以前从没见过。但我认出了他们其中一个,尽管我不能确切地想起在哪里见过他。理发师在我头上忙活时我一直在看着他。那人把一根牙签在嘴里弄来弄去。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男人,有着短短的卷发。然后我想起那天看到他一身制服制帽的打扮,在一家银行的门厅里,小眼睛很警惕的模样。  另外两个,一个年龄相当地大,满头的灰卷发。他正在吸烟
17年前,因为爱摄影,刘星从国企辞职,成立包头虹迪摄影器材公司,一边玩摄影,一边经销摄影器材,用别人的话说,就是将爱好变成事业,这也一直是他最骄傲与自豪的一件事。  《摄影之友》×刘星  刘星  包头虹迪摄影器材公司董事长  白驹过隙,17年一转眼过去了。我有幸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摄影器材从胶片到数码,从消费级卡片数码相机到专业摄影器材普及的巨大变迁。同时也经历了从单一销售摄影器材到组建俱乐部,组织摄
画册绝不是简单的一张张纸的集合,每张凝固的影像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这里推荐7本珍贵的画册,通过它们,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摄影师以及他们的祖国记忆。  01Photographs  作者: Fred Herzog | 描述国家:加拿大  从1953年开始,Fred Herzog就已游走于温哥华街头,用彩色胶片来记录广告招牌、商店橱窗、街边汽车这些深受时代文化所影响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最早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