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闷了一辈子的花甲农妇邵玉珍,心底始终潜藏着不愿平庸过一生的热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到北京城里参加培训,学会了使用DV。从此,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在她面前徐徐打开。小小DV机让她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生的自信和尊严……
歪打正着,村妇“瞎拍”的DV短片获得一等奖
2005年10月下旬,北京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的乡亲们发现,村民张松山的老伴邵玉珍神秘地“消失”了。
三天后,邵玉珍才在村里出现,手上却多了个村民没见过的物件,邵玉珍说这是DV,能把人录进去,还能从电视里放出来。听着邵玉珍的话,村民们半信半疑——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那天,邵玉珍正在家吃饭,邻居吴家在《大众DV》杂志工作的闺女吴砚华来找她,对她说:“大婶子,有件事儿,我觉得你参加比较合适。”
这件事就是“村民DV计划”,是国内资深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应“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委托策划的。“村民DV”是影像计划的一部分,2005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选10位村民,打算经过拍摄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拿着DV回自己村拍摄。参加者必须是村民身份,围绕着村民自治,还要有自己的拍摄主题。
在吴砚华的鼓动下,邵玉珍报了名。很快,她接到通知,自己被录取了。这个时候,邵玉珍有些忐忑,她觉得自己已是55岁的人了,这么多年一直围着地头、灶台转,冷不丁让她拿起机器拍片子,能行吗?
权衡再三,邵玉珍决定接受挑战,她对自己说,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再不出去,一辈子就没啥亮点了。
村里同龄妇女中,邵玉珍是文化最高的,当年她以高分考上了重点中学牛栏山一中,因为家里穷,勉强读到了初三。当年像她这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进城工作去了,邵玉珍家里穷,没路子,只得走上了嫁人、务农的道路。其实,这些年来,她从未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
几天后,邵玉珍到了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参加培训。学会开机关机后,她就和其他9位同学到外边去拍,先拍静止画面,再拍人物。两天过后,她就拍得像模像样了。
第三天,吴文光让1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民上报想拍的选题,有想拍村里采石场的,有想拍扶贫款发放的,有想拍选举的,邵玉珍的选题是拍“包地”。吴文光同意了。
带着这项“作业”,邵玉珍拎着一台DV、10盘带子回到沙子营。吴文光告诉她,万一“包地”拍不成,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随意拍。总之,一个月内,要把10盘带子拍满。
吴导演预料的“万一”还真的出现了,村里包地的会议一拖再拖。邵玉珍只好见到什么就拍什么,她拍了村民在马路边截车卖大白菜,拍了人们如何砍价,怎样把买家领地里看菜,砍菜,最后装车。她还拍了在马路边等车时,村民们谈天说地、插科打诨、开玩笑、发牢骚的场景。
一天晚上,邵玉珍正吃着饭,前院两口子又吵起来了。她放下饭碗,拎着DV就去劝架。她心想,把他们吵架时的样子录下来,到时放给他们看,他们就不好意思再吵了。那两口子看邵玉珍来了,吵得更凶了,根本没留意邵玉珍在拍他们,该怎么吵还怎么吵。过后,邵玉珍给他们放了吵架时的录像,那两口子挺尴尬,以后吵架的频率少多了。
快到交“作业”的日子了,邵玉珍还剩大半盘带子没有拍满。进城交差的前一天,邵玉珍拽着老伴,让他当解说员,围着村子拍了一天,总算把带子拍满了。
交“作业”那天,包括邵玉珍在内的10位村民都来了,其他9位村民如约拍到了上报的选题,只有邵玉珍未能拍到自己的选题,她有些不好意思。
让邵玉珍深感意外的是,“作业”评比的时候,她随手“瞎拍”的作品《我拍我的村子》征服了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村民DV计划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邵玉珍的作品真实得让人震撼。
DV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京城“跟拍”挨打痴心依旧
“村民DV计划”活动结束了,邵玉珍使用的DV成了她的奖品。以前拍DV是为了交差,现在,她的拍摄兴趣则被激发出来了。她按照计划,分别拍了《我们村里的人》、《我们村里的农活》、《我们村的文艺演出》,等等,越拍越觉得村里有好多东西可拍,拍摄DV渐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邵玉珍的拍摄计划里,有拍《我的亲戚》这一主题。2007年7月,有个亲戚因为瓜棚被人放火烧毁,警方介入后抓住了纵火者,但只关了几天就放了出来,亲戚家也没得到赔偿,亲戚四处告状,光是局长接待日就去了4次。邵玉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素材,决定全程跟拍。
8月初的一天,亲戚到北京城里上访,邵玉珍也跟了过去,想记录下亲戚讨说法的经过。邵玉珍和亲戚一早赶到信访地点,亲戚排队时,她顺便拍摄一下周边的场景,没想到一个穿警服的人很快过来阻止她,很凶地呵斥她说:“不准拍,不然没收你的摄像机!”邵玉珍倔劲儿上来了,她跟那人理论起来:“我只是拍一下街景,凭什么不让拍?哪条法律规定不让拍,你拿出来我看看?”邵玉珍越说越激动,还拍下了那人的警号。
邵玉珍据理力争的态度一下激怒了对方,那个穿警服的男子一挥手,过来几个人揪住她的胳膊,把她拖进一间小屋子,那个男子上前打了她一耳光,骂道:“你个傻×女人,不在家种地,跑这儿来撒野,欠打!”他一挥手,另外几个人对着邵玉珍就动了拳脚。挨打后,邵玉珍又在附近派出所里被关了三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家乡派出所来人把她接了回去。
邵玉珍被打得脸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在床上躺了几天,然而这只是皮肉上的伤痛,她心里的伤更痛更重。白天在地里干活时,她反反复复在想:那个像她儿子一样大的年轻人,凭什么对一个农村老太太下手这么狠?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想来想去,邵玉珍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农民的弱势地位以及某些执法人员极低的素质。
邵玉珍挨打的消息村里人很快都知道了,有的乡亲劝她:“你以为外头都跟咱沙子营似的,想拍啥就拍啥呀!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拍了。”有的说,咱们天生地里刨食的命,别五迷三道地整那些没用的东西了,你拍那么多东西,还不如在自己地里多打些粮食。
面对村民们各种各样的说法,邵玉珍的家人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邵玉珍挨打家人当然最心疼,丈夫张松山对邵玉珍着了迷似的拍DV早就有意见,当初,邵玉珍报名参加培训班,他觉得让老伴到城里转转也不错,还能免费吃住,没想到老伴回来后,像着了魔,就连干地里的活,也得把DV机架好才开始。有一次,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临,张松山拉着老伴把塑料大棚用石块压好,以免被风掀开。邵玉珍觉得这样的场景不能错过,就支好三脚架,想抓拍些镜头,张松山吼着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捣鼓那破玩意儿,回到家我就给你砸了!”邵玉珍回敬他说:“你敢动动它,我跟你没完!”张松山知道老伴的脾气,不吭了。
借着这次被打,张松山和儿女们劝邵玉珍收手。邵玉珍没有同意,她说你们都不懂我,我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才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不但要拍,还要把亲戚这件事儿跟拍下去,看看最后到底是个啥结果。邵玉珍通过自己挨打这件事儿,觉得农民确实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尊严可言。
就这样,邵玉珍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她的拍摄计划。2007年年底,邵玉珍自己动手,把全年拍的70多个小时的录像带素材剪辑成80分钟的片子,片名就叫《我拍我的村子——2007年》,这个片子荣获《大众DV》杂志“鼓舞2008”年度DV人物大奖,并入选主题为“从乡村到都市”优秀纪录片展播,在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公开播放展映,获得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
村妇开启“民间记忆”工程, 赴欧洲、进高校交流收获人生自信
2008年春节后,邵玉珍接到通知,她将作为中国农民代表赴欧洲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消息传来,整个沙子营村都轰动了。乡亲们蜂拥到邵玉珍家,七嘴八舌地向她道贺,在大家的簇拥下,邵玉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激动。这么多年来,她从未想到自己到了老年,还能获得做人的成就感。
在法国巴黎,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看了邵玉珍的作品后,大为赞赏,称赞这种原生态的作品才更具震撼力,并真诚地向她取经。业务交流之余,邵玉珍还游览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站在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前,她想到了遥远的沙子营村的乡亲们,为人生的时空转换感慨万千。
从国外回来后,邵玉珍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电脑,请求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为她扯上宽带,让儿子教她打字、上网发邮件。她要和吴文光老师以及同行们保持网络联系,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由于当年的拼音基础还在,邵玉珍很快学会了打字,她在电脑上写起了工作日记。按照拍摄计划,邵玉珍对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有所记录。多少个夜晚,劳累一天的老伴早已酣然入睡,邵玉珍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用心地记录着一天的见闻及感受。
邵玉珍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2010年6月,她的电脑中毒无法上网,儿子回到家里给老妈重装系统,由于没有交代清楚,结果把母亲两年来的工作日记给删掉了。
这可是自己两年的心血啊!尽管儿子不是故意的,邵玉珍还是难过得流了泪。儿子看到老妈哭了,连声道歉。几年来,儿子对老妈痴迷DV并没有反对,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老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充其量是一种爱好。邵玉珍则认为儿子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不懂她的精神世界,更不理解这份工作对她的人生意义。
电脑重装事件以后,邵玉珍开始给自己的工作日记进行备份,以免发生不测。生活中,她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拍摄计划。
在沙子营村,邵玉珍成了“名人”,村里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情,都会叫邵玉珍过去拍一拍。2010年国庆节,村里青年张华结婚那天,提前约定的摄像师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张华的家人情急之下,请邵玉珍前去救火。一开始,邵玉珍信心还有些不足,生怕拍不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但她懂得救场如救火的道理,拎着DV机就上了场。
结婚现场热闹非凡,乡亲们趁这个机会难得地放松一下,搞笑的、逗乐的场面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邵玉珍拍得极为投入。过后,她有些忐忑地把带子在电视上放了一遍,刚看了几分钟,邵玉珍心里就有了底,她觉得自己拍的比专业摄像师并不差。比起那些专业摄像师,她更懂得几十年来一起生活的乡亲们,能更好地捕捉他们的表情。张华夫妻及家人看过邵玉珍的带子后,都非常满意。自此,村里有了婚丧嫁娶,邵玉珍都成了忠实的记录者。
六年多来,邵玉珍拍摄了三百多盘录像带,从这些带子中,她剪辑出《我拍我的村子——2006》一直到《我拍我的村子——2010》,导师吴文光对她的这些作品欣赏有加,并推荐这些作品参加各项比赛,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邵玉珍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民间纪录片作者。
让邵玉珍想不到的是,首都一些高校也向她发来邀请,请她到校与新闻专业的学子们进行交流。于是,邵玉珍拎着DV走进象牙塔,把她多年来拍摄DV的心得体会讲了出来,她真诚地对那些大学生说,她在记录村子变化的同时,也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拍摄DV之后,她得以接触到一些更新的东西,视野得到了拓展,人生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
眼下,在吴文光的支持下,邵玉珍又开启了一项更有意义的“民间记忆”计划,就是用DV寻访周围的一些高龄老人,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资料保存。目前,她已摄录了数十位老人,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面对邵玉珍的镜头,总有说不完的话语,老人们极强的倾诉欲给了邵玉珍无尽的动力,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干得更好。
六年多的DV拍摄,在邵玉珍面前打开了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小小的DV机让这位农村妇女收获了一份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邵玉珍同样认为,农村妇女除了生儿育女、田间劳作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这些事情中,她们能找到做人的价值以及成就感。
编辑 / 尤 雅
歪打正着,村妇“瞎拍”的DV短片获得一等奖
2005年10月下旬,北京顺义区杨镇沙子营村的乡亲们发现,村民张松山的老伴邵玉珍神秘地“消失”了。
三天后,邵玉珍才在村里出现,手上却多了个村民没见过的物件,邵玉珍说这是DV,能把人录进去,还能从电视里放出来。听着邵玉珍的话,村民们半信半疑——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事情还得从几天前说起。
那天,邵玉珍正在家吃饭,邻居吴家在《大众DV》杂志工作的闺女吴砚华来找她,对她说:“大婶子,有件事儿,我觉得你参加比较合适。”
这件事就是“村民DV计划”,是国内资深纪录片导演吴文光应“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委托策划的。“村民DV”是影像计划的一部分,2005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征选10位村民,打算经过拍摄技术培训后,让他们拿着DV回自己村拍摄。参加者必须是村民身份,围绕着村民自治,还要有自己的拍摄主题。
在吴砚华的鼓动下,邵玉珍报了名。很快,她接到通知,自己被录取了。这个时候,邵玉珍有些忐忑,她觉得自己已是55岁的人了,这么多年一直围着地头、灶台转,冷不丁让她拿起机器拍片子,能行吗?
权衡再三,邵玉珍决定接受挑战,她对自己说,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再不出去,一辈子就没啥亮点了。
村里同龄妇女中,邵玉珍是文化最高的,当年她以高分考上了重点中学牛栏山一中,因为家里穷,勉强读到了初三。当年像她这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进城工作去了,邵玉珍家里穷,没路子,只得走上了嫁人、务农的道路。其实,这些年来,她从未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
几天后,邵玉珍到了北京草场地工作站参加培训。学会开机关机后,她就和其他9位同学到外边去拍,先拍静止画面,再拍人物。两天过后,她就拍得像模像样了。
第三天,吴文光让1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民上报想拍的选题,有想拍村里采石场的,有想拍扶贫款发放的,有想拍选举的,邵玉珍的选题是拍“包地”。吴文光同意了。
带着这项“作业”,邵玉珍拎着一台DV、10盘带子回到沙子营。吴文光告诉她,万一“包地”拍不成,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随意拍。总之,一个月内,要把10盘带子拍满。
吴导演预料的“万一”还真的出现了,村里包地的会议一拖再拖。邵玉珍只好见到什么就拍什么,她拍了村民在马路边截车卖大白菜,拍了人们如何砍价,怎样把买家领地里看菜,砍菜,最后装车。她还拍了在马路边等车时,村民们谈天说地、插科打诨、开玩笑、发牢骚的场景。
一天晚上,邵玉珍正吃着饭,前院两口子又吵起来了。她放下饭碗,拎着DV就去劝架。她心想,把他们吵架时的样子录下来,到时放给他们看,他们就不好意思再吵了。那两口子看邵玉珍来了,吵得更凶了,根本没留意邵玉珍在拍他们,该怎么吵还怎么吵。过后,邵玉珍给他们放了吵架时的录像,那两口子挺尴尬,以后吵架的频率少多了。
快到交“作业”的日子了,邵玉珍还剩大半盘带子没有拍满。进城交差的前一天,邵玉珍拽着老伴,让他当解说员,围着村子拍了一天,总算把带子拍满了。
交“作业”那天,包括邵玉珍在内的10位村民都来了,其他9位村民如约拍到了上报的选题,只有邵玉珍未能拍到自己的选题,她有些不好意思。
让邵玉珍深感意外的是,“作业”评比的时候,她随手“瞎拍”的作品《我拍我的村子》征服了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村民DV计划一等奖,评委的意见是,邵玉珍的作品真实得让人震撼。
DV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京城“跟拍”挨打痴心依旧
“村民DV计划”活动结束了,邵玉珍使用的DV成了她的奖品。以前拍DV是为了交差,现在,她的拍摄兴趣则被激发出来了。她按照计划,分别拍了《我们村里的人》、《我们村里的农活》、《我们村的文艺演出》,等等,越拍越觉得村里有好多东西可拍,拍摄DV渐渐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邵玉珍的拍摄计划里,有拍《我的亲戚》这一主题。2007年7月,有个亲戚因为瓜棚被人放火烧毁,警方介入后抓住了纵火者,但只关了几天就放了出来,亲戚家也没得到赔偿,亲戚四处告状,光是局长接待日就去了4次。邵玉珍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素材,决定全程跟拍。
8月初的一天,亲戚到北京城里上访,邵玉珍也跟了过去,想记录下亲戚讨说法的经过。邵玉珍和亲戚一早赶到信访地点,亲戚排队时,她顺便拍摄一下周边的场景,没想到一个穿警服的人很快过来阻止她,很凶地呵斥她说:“不准拍,不然没收你的摄像机!”邵玉珍倔劲儿上来了,她跟那人理论起来:“我只是拍一下街景,凭什么不让拍?哪条法律规定不让拍,你拿出来我看看?”邵玉珍越说越激动,还拍下了那人的警号。
邵玉珍据理力争的态度一下激怒了对方,那个穿警服的男子一挥手,过来几个人揪住她的胳膊,把她拖进一间小屋子,那个男子上前打了她一耳光,骂道:“你个傻×女人,不在家种地,跑这儿来撒野,欠打!”他一挥手,另外几个人对着邵玉珍就动了拳脚。挨打后,邵玉珍又在附近派出所里被关了三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家乡派出所来人把她接了回去。
邵玉珍被打得脸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在床上躺了几天,然而这只是皮肉上的伤痛,她心里的伤更痛更重。白天在地里干活时,她反反复复在想:那个像她儿子一样大的年轻人,凭什么对一个农村老太太下手这么狠?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想来想去,邵玉珍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农民的弱势地位以及某些执法人员极低的素质。
邵玉珍挨打的消息村里人很快都知道了,有的乡亲劝她:“你以为外头都跟咱沙子营似的,想拍啥就拍啥呀!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别拍了。”有的说,咱们天生地里刨食的命,别五迷三道地整那些没用的东西了,你拍那么多东西,还不如在自己地里多打些粮食。
面对村民们各种各样的说法,邵玉珍的家人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邵玉珍挨打家人当然最心疼,丈夫张松山对邵玉珍着了迷似的拍DV早就有意见,当初,邵玉珍报名参加培训班,他觉得让老伴到城里转转也不错,还能免费吃住,没想到老伴回来后,像着了魔,就连干地里的活,也得把DV机架好才开始。有一次,一场暴雨眼看就要来临,张松山拉着老伴把塑料大棚用石块压好,以免被风掀开。邵玉珍觉得这样的场景不能错过,就支好三脚架,想抓拍些镜头,张松山吼着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捣鼓那破玩意儿,回到家我就给你砸了!”邵玉珍回敬他说:“你敢动动它,我跟你没完!”张松山知道老伴的脾气,不吭了。
借着这次被打,张松山和儿女们劝邵玉珍收手。邵玉珍没有同意,她说你们都不懂我,我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才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我不但要拍,还要把亲戚这件事儿跟拍下去,看看最后到底是个啥结果。邵玉珍通过自己挨打这件事儿,觉得农民确实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尊严可言。
就这样,邵玉珍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她的拍摄计划。2007年年底,邵玉珍自己动手,把全年拍的70多个小时的录像带素材剪辑成80分钟的片子,片名就叫《我拍我的村子——2007年》,这个片子荣获《大众DV》杂志“鼓舞2008”年度DV人物大奖,并入选主题为“从乡村到都市”优秀纪录片展播,在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公开播放展映,获得业内人士及观众的好评。
村妇开启“民间记忆”工程, 赴欧洲、进高校交流收获人生自信
2008年春节后,邵玉珍接到通知,她将作为中国农民代表赴欧洲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
消息传来,整个沙子营村都轰动了。乡亲们蜂拥到邵玉珍家,七嘴八舌地向她道贺,在大家的簇拥下,邵玉珍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激动。这么多年来,她从未想到自己到了老年,还能获得做人的成就感。
在法国巴黎,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看了邵玉珍的作品后,大为赞赏,称赞这种原生态的作品才更具震撼力,并真诚地向她取经。业务交流之余,邵玉珍还游览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站在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前,她想到了遥远的沙子营村的乡亲们,为人生的时空转换感慨万千。
从国外回来后,邵玉珍第一件事就是买了台电脑,请求清华大学毕业的儿子为她扯上宽带,让儿子教她打字、上网发邮件。她要和吴文光老师以及同行们保持网络联系,相互勉励共同提高。
由于当年的拼音基础还在,邵玉珍很快学会了打字,她在电脑上写起了工作日记。按照拍摄计划,邵玉珍对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有所记录。多少个夜晚,劳累一天的老伴早已酣然入睡,邵玉珍戴着老花镜在电脑前用心地记录着一天的见闻及感受。
邵玉珍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2010年6月,她的电脑中毒无法上网,儿子回到家里给老妈重装系统,由于没有交代清楚,结果把母亲两年来的工作日记给删掉了。
这可是自己两年的心血啊!尽管儿子不是故意的,邵玉珍还是难过得流了泪。儿子看到老妈哭了,连声道歉。几年来,儿子对老妈痴迷DV并没有反对,他觉得这只不过是老人精神生活的一种补充,充其量是一种爱好。邵玉珍则认为儿子并不了解她的内心,不懂她的精神世界,更不理解这份工作对她的人生意义。
电脑重装事件以后,邵玉珍开始给自己的工作日记进行备份,以免发生不测。生活中,她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拍摄计划。
在沙子营村,邵玉珍成了“名人”,村里有啥值得纪念的事情,都会叫邵玉珍过去拍一拍。2010年国庆节,村里青年张华结婚那天,提前约定的摄像师突然撂挑子不干了。张华的家人情急之下,请邵玉珍前去救火。一开始,邵玉珍信心还有些不足,生怕拍不好辜负了人家的心意,但她懂得救场如救火的道理,拎着DV机就上了场。
结婚现场热闹非凡,乡亲们趁这个机会难得地放松一下,搞笑的、逗乐的场面贯穿婚礼的整个过程,邵玉珍拍得极为投入。过后,她有些忐忑地把带子在电视上放了一遍,刚看了几分钟,邵玉珍心里就有了底,她觉得自己拍的比专业摄像师并不差。比起那些专业摄像师,她更懂得几十年来一起生活的乡亲们,能更好地捕捉他们的表情。张华夫妻及家人看过邵玉珍的带子后,都非常满意。自此,村里有了婚丧嫁娶,邵玉珍都成了忠实的记录者。
六年多来,邵玉珍拍摄了三百多盘录像带,从这些带子中,她剪辑出《我拍我的村子——2006》一直到《我拍我的村子——2010》,导师吴文光对她的这些作品欣赏有加,并推荐这些作品参加各项比赛,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邵玉珍成了国内小有名气的民间纪录片作者。
让邵玉珍想不到的是,首都一些高校也向她发来邀请,请她到校与新闻专业的学子们进行交流。于是,邵玉珍拎着DV走进象牙塔,把她多年来拍摄DV的心得体会讲了出来,她真诚地对那些大学生说,她在记录村子变化的同时,也是在记录自己的生活。拍摄DV之后,她得以接触到一些更新的东西,视野得到了拓展,人生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
眼下,在吴文光的支持下,邵玉珍又开启了一项更有意义的“民间记忆”计划,就是用DV寻访周围的一些高龄老人,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珍贵的资料保存。目前,她已摄录了数十位老人,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面对邵玉珍的镜头,总有说不完的话语,老人们极强的倾诉欲给了邵玉珍无尽的动力,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件事情干得更好。
六年多的DV拍摄,在邵玉珍面前打开了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让她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小小的DV机让这位农村妇女收获了一份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邵玉珍同样认为,农村妇女除了生儿育女、田间劳作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从这些事情中,她们能找到做人的价值以及成就感。
编辑 / 尤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