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课是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潘春波提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课程类型,它从学生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它有独立的时间单元、独立的课程目的、独特的内容体系、独特的组织与实施方式。通过生活与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无边界的拓展性课程。“发现课”,让学生、家长、教师发现自我,内省。
一、发现自己+积累:拓展公开区
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因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在公开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因此,我们在发现课的设计中就注意了这一点,我在乐评评价的设计上,在公开区的内涵上进行拓展,并寻找合适的训练点,设计相应的发现课,发现单。
(一)激發兴趣,鼓励学生乐评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能有效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
“主动”发生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迫”,营造课堂氛围,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巧设问题、创造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发掘和运用人体无声语言等,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些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产生课堂上的消极评价。
例如:在二下《画杨桃》的评价设计中,我们首先通过切苹果的游戏营造氛围,然后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区,隐蔽区,激励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叩击盲目区。
(三)倾听感悟,引导学生善评
在对学生的评价指导中,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在思考感悟后表述自己的观点,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听—评—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评价能力。
比如:在读写一体课中,完成写作训练及批改以后,我要求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后推选一篇最优秀的文章在班内进行展讲,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小组的评价大都是“语言优美”“手法很好”“思想新鲜”这种泛泛而谈的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时,我们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学会认真倾听,总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再详细说明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又取之有据。
二、发现同龄+互评: 规避盲目区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有效结合,通过“丰实”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同龄同学的优点,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从而规避自己的盲目区。
三、互相发现+互评:叩击隐藏区
在乐评评价中采取恰当、合理的手段,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学生自评、互评,有助于学生相互发现,有助于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特点,叩击隐藏区。我们的做法是:
(一)鼓励“自评发现”的评价形式
学校宽评价一直在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低段孩子接触的生活不多,教师不能苛求太多。有时学生的发现虽然不能抓住重点,或者发现不够,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保护他们自我发现的积极性,并且尊重他们发现的成果。
(二)倡导“互评发现”的评价方式
乔哈里的隐藏区,实际上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拓展公开区,开发隐藏区,互评发现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互评发现,能有效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去,更加认真地观察别人,研究学习,做到有效评价。互评发现还可以避免教师独评,避开片面化、模式化、标签化。
(三)注重“叩击隐藏”的评价激励
“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能够叩击隐藏区的学生非常不易,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更是不易,更是渴望得到赞赏。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学生评价中的亮点,给予小星星奖励,发现的亮点越好,得到的奖励也越多。从而唤醒他们的互评的潜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能够“叩击隐藏”。
四、结语
浙江省特级教师潘春波说,“学习就是一次又一次发现的过程”,“乐评评价”的研究, 就是力求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互相发现的过程。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拓展,拓展点的捕捉和利用,都需要我们不断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潘春波.乔哈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另类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一、发现自己+积累:拓展公开区
根据乔哈里视窗理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因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在公开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因此,我们在发现课的设计中就注意了这一点,我在乐评评价的设计上,在公开区的内涵上进行拓展,并寻找合适的训练点,设计相应的发现课,发现单。
(一)激發兴趣,鼓励学生乐评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能有效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
“主动”发生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迫”,营造课堂氛围,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巧设问题、创造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发掘和运用人体无声语言等,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二)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有些学生在参与评价中束缚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产生课堂上的消极评价。
例如:在二下《画杨桃》的评价设计中,我们首先通过切苹果的游戏营造氛围,然后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区,隐蔽区,激励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叩击盲目区。
(三)倾听感悟,引导学生善评
在对学生的评价指导中,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在思考感悟后表述自己的观点,真正培养学生形成“听—评—听”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评价能力。
比如:在读写一体课中,完成写作训练及批改以后,我要求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后推选一篇最优秀的文章在班内进行展讲,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小组的评价大都是“语言优美”“手法很好”“思想新鲜”这种泛泛而谈的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时,我们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学会认真倾听,总体阐述自己的观点,再详细说明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又取之有据。
二、发现同龄+互评: 规避盲目区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营造宽松愉悦的评价氛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将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有效结合,通过“丰实”评价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同龄同学的优点,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从而规避自己的盲目区。
三、互相发现+互评:叩击隐藏区
在乐评评价中采取恰当、合理的手段,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学生自评、互评,有助于学生相互发现,有助于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特点,叩击隐藏区。我们的做法是:
(一)鼓励“自评发现”的评价形式
学校宽评价一直在鼓励学生自我发现。低段孩子接触的生活不多,教师不能苛求太多。有时学生的发现虽然不能抓住重点,或者发现不够,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立场,保护他们自我发现的积极性,并且尊重他们发现的成果。
(二)倡导“互评发现”的评价方式
乔哈里的隐藏区,实际上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拓展公开区,开发隐藏区,互评发现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互评发现,能有效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去,更加认真地观察别人,研究学习,做到有效评价。互评发现还可以避免教师独评,避开片面化、模式化、标签化。
(三)注重“叩击隐藏”的评价激励
“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能够叩击隐藏区的学生非常不易,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更是不易,更是渴望得到赞赏。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学生评价中的亮点,给予小星星奖励,发现的亮点越好,得到的奖励也越多。从而唤醒他们的互评的潜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能够“叩击隐藏”。
四、结语
浙江省特级教师潘春波说,“学习就是一次又一次发现的过程”,“乐评评价”的研究, 就是力求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由浅入深,充分展开,让学生亲历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互相发现的过程。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拓展,拓展点的捕捉和利用,都需要我们不断追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潘春波.乔哈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另类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