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小学生由其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空间观念的认识有一定困难,如何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推理、概括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呢?我认为,创新学习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一种主动力,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大胆探索、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见闻的一种学习活动,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创新氛围、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呢?
一、定向导趣,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好动,学习凭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玩,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这就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体现,从而达到扩展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少,对元、角、分的概念和兑换难于理解和掌握,于是就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小卖部”活动,把课桌椅布置成小卖部。准备了一些人民币卖东西,自己算账,自己找兑,最后再个别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买卖过程说出来,由大家评一评算得对不对。在这次活动中,从“小卖部”的布置到买卖东西,最后算账,始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多出主意、提方案;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活动、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活动完后学生还想再来。通过“小卖部”活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元、角、分的换算和计算这一知识难点。
此外,我还利用多种数学游戏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夺红旗、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这种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解决知识中的难点。
二、点拨导思,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认识一件事物,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东西。因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电化教学就具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什么是“加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算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但借助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池塘里有5只鸭子(电脑设计放到电视上,看见5只鸭子在水里游的画面),先让学生说有几只鸭子,再播放动画(又游来4只鸭子),问学生多了几只鸭子?一共有多少只鸭子?把5只鸭子和4只鸭子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就这样,把一道枯燥的简单应用题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形象又生动地揭示了加法的性质,学生易于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除法应用题中的“等分除法”“包含除法”等概念,二年级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时采用电脑课件设计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例如:有10根筷子,每两根是一双,一共有多少双?这道题从除法的意义上讲,是“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但这样讲学生不容易理解。结合电脑设计课件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1.有10根筷子;2.每2根一双,用红圈把两根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一双);3.有几双(能圈多少个2就是多少双)。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10里面有5个2”就能脱口而出,从而理解了包含除法的含义。
三、拓展导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要改变高分低能的状况,就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乐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 宽)×2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时,学生通过动手摸各种图形的外围一周的长度,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即要求周长必须把外围一周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所得到的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让学生感知已知周长如何求边长(长或宽)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讨论中学,在活动中学,从中发现乐趣,并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基本能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创新氛围、提高数学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责编侯艳星)
一、定向导趣,突破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好动,学习凭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玩,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这就是学生创新学习的体现,从而达到扩展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开展一些别开生面的活动。例如:在一年级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少,对元、角、分的概念和兑换难于理解和掌握,于是就在课堂上开展了一次“小卖部”活动,把课桌椅布置成小卖部。准备了一些人民币卖东西,自己算账,自己找兑,最后再个别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买卖过程说出来,由大家评一评算得对不对。在这次活动中,从“小卖部”的布置到买卖东西,最后算账,始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多出主意、提方案;让全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活动、参与活动,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活动完后学生还想再来。通过“小卖部”活动,使学生对元、角、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解决了元、角、分的换算和计算这一知识难点。
此外,我还利用多种数学游戏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夺红旗、找朋友、开火车等游戏,这种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解决知识中的难点。
二、点拨导思,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认识一件事物,往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东西。因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电化教学就具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等特点,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如什么是“加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算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但借助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如池塘里有5只鸭子(电脑设计放到电视上,看见5只鸭子在水里游的画面),先让学生说有几只鸭子,再播放动画(又游来4只鸭子),问学生多了几只鸭子?一共有多少只鸭子?把5只鸭子和4只鸭子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就这样,把一道枯燥的简单应用题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既形象又生动地揭示了加法的性质,学生易于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除法应用题中的“等分除法”“包含除法”等概念,二年级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学时采用电脑课件设计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例如:有10根筷子,每两根是一双,一共有多少双?这道题从除法的意义上讲,是“求一个数里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但这样讲学生不容易理解。结合电脑设计课件教学,学生就很容易理解:1.有10根筷子;2.每2根一双,用红圈把两根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一双);3.有几双(能圈多少个2就是多少双)。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10里面有5个2”就能脱口而出,从而理解了包含除法的含义。
三、拓展导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要改变高分低能的状况,就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乐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时,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 宽)×2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时,学生通过动手摸各种图形的外围一周的长度,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即要求周长必须把外围一周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所得到的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可以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让学生感知已知周长如何求边长(长或宽)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讨论中学,在活动中学,从中发现乐趣,并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基本能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创新氛围、提高数学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