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抓住契机,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有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只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它是广义的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就比较合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猜测、思考、验证,比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然后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举例、验证、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有了这样适合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问题情境,我们采用合作的方式,才能行之有效。
再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关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到了,明明想送给妈妈一束鲜花,于是,来到了一个漂亮的鲜花店,只见花架上标着“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蝴蝶兰2支40元,玫瑰8支16元,郁金香4支24元”,明明在犹豫:如果花30元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买哪些合适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帮明明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束最实惠最漂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合作,设计出了理想的买花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了合作交流的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进行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合作学习,不是“合伙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草草地布置学习任务,立即让学生展开讨论。
实际上,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先做到胸有成竹:哪些问题需要合作?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
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我便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学生刚刚学习加法的两个定律,乘法的这两个定律与加法的两个定律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在表述上有相似之处。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加法的定律,口述定律内容,并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接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乘法运算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我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要求每组一人做记录员,另一人举例,其他人对举出的例子进行检验,最后,小组得出结论,再汇报。在合作中,学生们明确了目的,明白了要求,效果很好。
三、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是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紧密相连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担负着管理和调控职责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情境,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我们经常片面地认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合作的主体,教师也应该是其中的一员。教师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合作,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时,有一个例题是让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新课伊始,我便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我站定一个位置,让四名学生站在我的前后左右,然后让大家说一说,每个同学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老师站在每个同学的什么方向上。与我合作的同学乐不可支,下面的同学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四、培养小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志。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让学生多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二)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自己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外,更应具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听清同学发言的要点,听清同学发言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懂得同学发言时如果出现差错,不能相互取笑,应该给予理解和鼓励,同时做出评价,达到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三)培养敢于质疑的能力。
敢于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品质,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疑惑,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
五、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评价,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应该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不仅要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评价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态度表现;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小组内表现出的合作精神。通过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向正常轨道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使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让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互相帮助,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提高小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进步,让大多数孩子都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作学习是新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去尝试;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要时刻抓紧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一、要有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只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它是广义的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应该知道,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运用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就比较合适。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猜测、思考、验证,比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然后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举例、验证、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有了这样适合学生合作探讨、交流的问题情境,我们采用合作的方式,才能行之有效。
再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关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到了,明明想送给妈妈一束鲜花,于是,来到了一个漂亮的鲜花店,只见花架上标着“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蝴蝶兰2支40元,玫瑰8支16元,郁金香4支24元”,明明在犹豫:如果花30元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买哪些合适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帮明明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束最实惠最漂亮。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合作,设计出了理想的买花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让学生置身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了合作交流的欲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进行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合作学习,不是“合伙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草草地布置学习任务,立即让学生展开讨论。
实际上,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先做到胸有成竹:哪些问题需要合作?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
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我便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学生刚刚学习加法的两个定律,乘法的这两个定律与加法的两个定律在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在表述上有相似之处。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加法的定律,口述定律内容,并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接着,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乘法运算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规律呢?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我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要求每组一人做记录员,另一人举例,其他人对举出的例子进行检验,最后,小组得出结论,再汇报。在合作中,学生们明确了目的,明白了要求,效果很好。
三、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是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紧密相连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担负着管理和调控职责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情境,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我们经常片面地认为“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合作的主体,教师也应该是其中的一员。教师参与其中,与大家一起合作,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时,有一个例题是让学生感受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新课伊始,我便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我站定一个位置,让四名学生站在我的前后左右,然后让大家说一说,每个同学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老师站在每个同学的什么方向上。与我合作的同学乐不可支,下面的同学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
四、培养小组合作习惯,提高合作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重点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培养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标志。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让学生多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二)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自己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外,更应具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听清同学发言的要点,听清同学发言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时懂得同学发言时如果出现差错,不能相互取笑,应该给予理解和鼓励,同时做出评价,达到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三)培养敢于质疑的能力。
敢于质疑是良好的合作品质,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学生在倾听中产生疑惑,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合作学习更加深入地进行。
五、加强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评价,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不仅要评价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应该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不仅要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评价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态度表现;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小组内表现出的合作精神。通过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向正常轨道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使之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让学生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体精神,互相帮助,以优等生带动学困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提高小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引导学生与自己进行比较,从中找出进步,让大多数孩子都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作学习是新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去尝试;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虽然影响合作学习实施效率的因素有许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但我认为最主要的仍然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关注。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效的合作学习,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要时刻抓紧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