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促进伤残患儿智能发育,防治智力低下,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方法:选择住院治疗有伤残的新生儿174例。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综合治疗措施和育儿指导相同的情况下,干预组增加按摩、被动操、语言和肢体功能训练。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记录两组伤残程度恢复情况及后遗症的发生率。结果:用统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干预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干预能使脑功能受损的新生儿在干预中尽可能的地发挥其潜在能力,使伤残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 早期干预 伤残患儿 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窒息儿、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而因各种原因致新生儿脑功能损伤致残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如何降低伤残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仍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科对抢救成活合并有伤残的患儿不再采取“爱莫能助”的消极态度,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早期干预措施,使脑功能受损的新生儿能在干预中尽可能发挥最大潜在能力,使残疾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通过早期干预计划实施护理的伤残患儿康复效果比较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2006年9月~2007年1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留有伤残的新生儿174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87例,对照组87例。胎龄29~40周,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体重1450~3500g,两组平均住院日为18天,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①两组治疗方案及综合护理措施相同,对照组除常规康复指导外,不进行早期干预计划,而干预组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早期干预,出院后对两组进行1年随访,观察记录伤残恢复情况,每月到本科访视1次。②对病后处于稳定恢复期的患儿,通过全面体格检查,评估伤残程度、性质,找出需要干预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干预计划,措施有视、听、触觉刺激,按摩、抚触、肢体被动运动、婴儿操、语言和听力训练,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干预措施,3个月以内以视、听、触觉刺激为主,3个月以后以说、做、行、口型为主。对神经系统障碍合并有肌张力异常者,采取穴位按摩,被动操练习,定期做神经功能检查,评估恢复情况。对听力障碍者,采用多与孩子交流,听故事、念儿歌、汉语拼音等语言刺激,激发其开口说话的能力。护士把每月干预计划教给家长,让家长带孩子回去训练,每月到本科早期干预室接受干预,医护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并提出干预指导,布置下月干预内容。
结果
早期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早期干预对促进伤残患儿的康复有一定影响。见表1。
备注:智能恢复正常或超前为显著,智能接近正常为有效,智能明显低下为无效。
讨论
人的年龄越少,受伤大脑代偿能力越强,因为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而且脑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作用下不断塑造其他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一旦脑细胞受损伤,只要在早期给予干预训练。局部受损细胞缺失可由邻近细胞所代偿。
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早期,中枢神经细胞受损伤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神经细胞的轴突绕道和别的神经细胞树突接通。有的神经细胞出现特殊的分叉或产生特殊的神经细胞之间连结突触达到代偿的目的。
婴儿脑损伤主要是指出生前至新生儿期各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近年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进步,很多危重新生儿得以存活下来,但也使脑婴儿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婴儿脑损伤将有可能发生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单是脑性瘫痪,我国发病就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损伤儿的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治疗十分关键。
引起婴儿脑损伤的各种因素也叫做脑损伤高危因素,可分为胎儿期因素、分娩时因素和新生儿期因素。胎儿期因素也叫做产前因素,主要有妊娠早期出血、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妊娠期用药、双胎或多胎妊娠、妊高症、妊娠中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分娩时因素也叫做产时因素,主要有宫内窘迫、窒息、脐带绕颈、羊水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急产、难产、产钳分娩、产伤等。新生儿期因素也叫做产后因素。主要有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新生儿期重症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膜炎等。以上诸多因素中,以妊娠早期宫内感染,出生前后缺氧(宫内窘迫、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黄疸等所致脑损伤最为常见。
对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黄疸及其他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然经过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伤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因此,脑损伤儿的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包括药物性干预和非药物性干预。其中非药物性干预尤为重要,非药物性干预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正常发育规律更早一些的功能训练。在新生儿期,即可以在婴儿觉醒的时候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婴儿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者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皮肤感觉刺激方面,可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并加上全身轻柔抚触按摩,可促进脑损伤的康复。在运动和语言方面,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抬头、翻身、坐、爬、站、走,手精细动作以及咀嚼,语言能力等功能的训练,更是对脑损伤干预及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高危儿中最多见的是窒息儿,其次是是产儿,尤其是合并有颅内出血、呼吸困难、高胆红素血症及严重感染时,这部分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发生率最高。在新生儿期,由于窒息的影响,小儿的神经行为和肌张力方面均与正常儿有些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防治智力低下,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期干预 伤残患儿 康复护理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窒息儿、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而因各种原因致新生儿脑功能损伤致残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如何降低伤残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仍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科对抢救成活合并有伤残的患儿不再采取“爱莫能助”的消极态度,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早期干预措施,使脑功能受损的新生儿能在干预中尽可能发挥最大潜在能力,使残疾程度减轻,生活质量提高,通过早期干预计划实施护理的伤残患儿康复效果比较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对2006年9月~2007年11月在本科住院治疗留有伤残的新生儿174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87例,对照组87例。胎龄29~40周,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体重1450~3500g,两组平均住院日为18天,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①两组治疗方案及综合护理措施相同,对照组除常规康复指导外,不进行早期干预计划,而干预组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早期干预,出院后对两组进行1年随访,观察记录伤残恢复情况,每月到本科访视1次。②对病后处于稳定恢复期的患儿,通过全面体格检查,评估伤残程度、性质,找出需要干预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干预计划,措施有视、听、触觉刺激,按摩、抚触、肢体被动运动、婴儿操、语言和听力训练,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干预措施,3个月以内以视、听、触觉刺激为主,3个月以后以说、做、行、口型为主。对神经系统障碍合并有肌张力异常者,采取穴位按摩,被动操练习,定期做神经功能检查,评估恢复情况。对听力障碍者,采用多与孩子交流,听故事、念儿歌、汉语拼音等语言刺激,激发其开口说话的能力。护士把每月干预计划教给家长,让家长带孩子回去训练,每月到本科早期干预室接受干预,医护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并提出干预指导,布置下月干预内容。
结果
早期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早期干预对促进伤残患儿的康复有一定影响。见表1。
备注:智能恢复正常或超前为显著,智能接近正常为有效,智能明显低下为无效。
讨论
人的年龄越少,受伤大脑代偿能力越强,因为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而且脑具有在外界环境和经验作用下不断塑造其他结构和功能的能力,一旦脑细胞受损伤,只要在早期给予干预训练。局部受损细胞缺失可由邻近细胞所代偿。
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早期,中枢神经细胞受损伤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神经细胞的轴突绕道和别的神经细胞树突接通。有的神经细胞出现特殊的分叉或产生特殊的神经细胞之间连结突触达到代偿的目的。
婴儿脑损伤主要是指出生前至新生儿期各种因素引起的脑损伤。近年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进步,很多危重新生儿得以存活下来,但也使脑婴儿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婴儿脑损伤将有可能发生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单是脑性瘫痪,我国发病就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损伤儿的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治疗十分关键。
引起婴儿脑损伤的各种因素也叫做脑损伤高危因素,可分为胎儿期因素、分娩时因素和新生儿期因素。胎儿期因素也叫做产前因素,主要有妊娠早期出血、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妊娠期用药、双胎或多胎妊娠、妊高症、妊娠中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分娩时因素也叫做产时因素,主要有宫内窘迫、窒息、脐带绕颈、羊水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急产、难产、产钳分娩、产伤等。新生儿期因素也叫做产后因素。主要有早产、过期产;低出生体重、巨大儿;新生儿期重症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膜炎等。以上诸多因素中,以妊娠早期宫内感染,出生前后缺氧(宫内窘迫、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黄疸等所致脑损伤最为常见。
对脑损伤儿干预开始的早晚,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在医院对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黄疸及其他危重情况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干预,急性期过后。就应马上进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训练,这样的干预从新生儿期就应开始,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不少脑损伤儿虽然经过功能训练可部分恢复,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而从生后3个月开始干预的脑损伤儿,绝大多数可回归到正常儿童的行列。因此,脑损伤儿的早期干预治疗越早越好。
对脑损伤儿的干预,包括药物性干预和非药物性干预。其中非药物性干预尤为重要,非药物性干预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及皮肤感觉这3个大脑的主要输入途径进行适当的信息刺激,对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比正常发育规律更早一些的功能训练。在新生儿期,即可以在婴儿觉醒的时候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婴儿向各个方向注视,对视觉追踪不好的更应加强这方面训练。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对听觉定向反应不好的,可加带响玩具或者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进行声音刺激。皮肤感觉刺激方面,可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并加上全身轻柔抚触按摩,可促进脑损伤的康复。在运动和语言方面,按照发育规律及时进行抬头、翻身、坐、爬、站、走,手精细动作以及咀嚼,语言能力等功能的训练,更是对脑损伤干预及脑瘫治疗的重要内容。
高危儿中最多见的是窒息儿,其次是是产儿,尤其是合并有颅内出血、呼吸困难、高胆红素血症及严重感染时,这部分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发生率最高。在新生儿期,由于窒息的影响,小儿的神经行为和肌张力方面均与正常儿有些不同,所以对他们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防治智力低下,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