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自古以来为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玉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河南省玉米生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和玉米生产模式总结了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及措施。
1 玉米生产存在问题
1.1玉米种子品种繁多杂乱,优质品种少
目前市场上的玉米种子品种繁多,质量不一且分散经营,导致市场销售混乱。购买者多为农民出身,无法辨别品种间些微差异,跟风者居多。且市场上品种种类虽多,但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品种缺乏。购买者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缺乏优化布局理念,将不同品种种子混种,混收,导致商品质量的一致性差。
1.2出苗整齐性差,种植密度低
河南省特有的冬小麦,夏玉米的轮作方式,是导致玉米在点种时出现种植密度低,出苗整齐性差的一大原因。常年轮作的生产模式,导致土壤的负荷较大,一般通过旋耕的方式重新整地。但旋耕后的表层土壤过于疏松,易通气跑墒,整体质量差,且易造成深播,导致出芽率低。一方面,小麦收获前后进行玉米种子机播。在机械麦收时,经常存在留茬过高现象,导致玉米种子机械播种时出现漏播,播种过深过浅现象。另一方面,还田后的秸秆不宜腐烂,导致土壤悬空,从而导致播种种子深浅不一,出苗参差不齐。
1.3施肥方式,用量,时期不合理
首先,因其种植方式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数农民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底肥施用量大,一般不追肥或追肥量极少。通常所施以氮肥为主,种类单一,导致产量降低;其次,施肥技术不当,深施技术没有大面积推广。通常为浅施,表施。肥料的利用率低,流失过多,玉米本身得不到充足的养分,长势差;再者,通常为人工的施肥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也会导致施肥质量差。
1.4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青枯病,褐斑病,大小斑病及蚜虫等病症。因在生长后期更易出现以上病症,而在种植中后期,玉米植株生长高大,种植密度高,通风差,不利于整体管理和进行防治,多数农民放之任之,或稍加管理,无法根除导致玉米整体产量低,长势差。
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玉米产量低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近年来,自然环境在逐步变差,尤其在玉米生长后期,常出现大风大雨,导致玉米大面积倒伏,进而产量下降。偶尔还会有极端天气的出现,如大旱,或长时间的连阴雨,皆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籽粒后期不生长等现象,严重影响整体产量。
2提高玉米整体产量的方法及措施
2.1提高品种质量,大力推廣优质品种
优质,高产,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核心。同时也要优化整体种植布局,避免种植单一化的品种,而产生连作现象严重。同时将不同优质品种合理分布在同一种植区。
2.2 种植密度适宜,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前土壤宜先深耕,必要时可在耕地的同时添加氮肥或鸡粪,牛粪等。提高土壤肥力,为后期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播种深度适宜,墒情佳的土壤一般4-5cm,底墒不足一般为6-7cm,若土壤过湿或为粘性,播种的适宜深度为3-4cm。同时要注意播种密度适宜,过密将导致土壤养料不足,过稀则会造成浪费土壤;都将影响玉米整体的产量。
2.3 增加施肥种类,进行科学施肥
“前轻中重后补”,是玉米种植的施肥原则。在目前施加充足氮肥的基础上,应增加磷钾肥的比重。将通常撒施的施肥方式改为深施覆土的施肥方式,使肥料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施肥时应结合少量的灌水,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也要注意生长后期的追肥,在生殖生长后期要注意及时追肥,给植物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2.4病虫害防治及防控自然灾害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对于早期的苗子要及时进行预防措施,到生长后期,密切关注植物体生长趋势,立枯病,蔓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控制其蔓延趋势,提高植物体生长活力,从而提高玉米整体产量。
对于自然灾害而言,做好科学防控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措施。在生长过程中,若遇干旱必做到及时浇水;若遇连续降水,要注意及时排水,并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另外,种植时选择抗倒伏的品种可有效地防止生长后期的倒伏现象。
作者简介:陈伟伟,1980年11月,女,汉,籍贯:河南省许昌市,本科,职称:农艺师。
1 玉米生产存在问题
1.1玉米种子品种繁多杂乱,优质品种少
目前市场上的玉米种子品种繁多,质量不一且分散经营,导致市场销售混乱。购买者多为农民出身,无法辨别品种间些微差异,跟风者居多。且市场上品种种类虽多,但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品种缺乏。购买者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缺乏优化布局理念,将不同品种种子混种,混收,导致商品质量的一致性差。
1.2出苗整齐性差,种植密度低
河南省特有的冬小麦,夏玉米的轮作方式,是导致玉米在点种时出现种植密度低,出苗整齐性差的一大原因。常年轮作的生产模式,导致土壤的负荷较大,一般通过旋耕的方式重新整地。但旋耕后的表层土壤过于疏松,易通气跑墒,整体质量差,且易造成深播,导致出芽率低。一方面,小麦收获前后进行玉米种子机播。在机械麦收时,经常存在留茬过高现象,导致玉米种子机械播种时出现漏播,播种过深过浅现象。另一方面,还田后的秸秆不宜腐烂,导致土壤悬空,从而导致播种种子深浅不一,出苗参差不齐。
1.3施肥方式,用量,时期不合理
首先,因其种植方式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多数农民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底肥施用量大,一般不追肥或追肥量极少。通常所施以氮肥为主,种类单一,导致产量降低;其次,施肥技术不当,深施技术没有大面积推广。通常为浅施,表施。肥料的利用率低,流失过多,玉米本身得不到充足的养分,长势差;再者,通常为人工的施肥方式,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也会导致施肥质量差。
1.4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青枯病,褐斑病,大小斑病及蚜虫等病症。因在生长后期更易出现以上病症,而在种植中后期,玉米植株生长高大,种植密度高,通风差,不利于整体管理和进行防治,多数农民放之任之,或稍加管理,无法根除导致玉米整体产量低,长势差。
同时,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玉米产量低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近年来,自然环境在逐步变差,尤其在玉米生长后期,常出现大风大雨,导致玉米大面积倒伏,进而产量下降。偶尔还会有极端天气的出现,如大旱,或长时间的连阴雨,皆导致玉米籽粒不饱满,籽粒后期不生长等现象,严重影响整体产量。
2提高玉米整体产量的方法及措施
2.1提高品种质量,大力推廣优质品种
优质,高产,抗倒伏性强的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核心。同时也要优化整体种植布局,避免种植单一化的品种,而产生连作现象严重。同时将不同优质品种合理分布在同一种植区。
2.2 种植密度适宜,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前土壤宜先深耕,必要时可在耕地的同时添加氮肥或鸡粪,牛粪等。提高土壤肥力,为后期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需求。播种深度适宜,墒情佳的土壤一般4-5cm,底墒不足一般为6-7cm,若土壤过湿或为粘性,播种的适宜深度为3-4cm。同时要注意播种密度适宜,过密将导致土壤养料不足,过稀则会造成浪费土壤;都将影响玉米整体的产量。
2.3 增加施肥种类,进行科学施肥
“前轻中重后补”,是玉米种植的施肥原则。在目前施加充足氮肥的基础上,应增加磷钾肥的比重。将通常撒施的施肥方式改为深施覆土的施肥方式,使肥料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时,施肥时应结合少量的灌水,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也要注意生长后期的追肥,在生殖生长后期要注意及时追肥,给植物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2.4病虫害防治及防控自然灾害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为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对于早期的苗子要及时进行预防措施,到生长后期,密切关注植物体生长趋势,立枯病,蔓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控制其蔓延趋势,提高植物体生长活力,从而提高玉米整体产量。
对于自然灾害而言,做好科学防控是提高产量的必要措施。在生长过程中,若遇干旱必做到及时浇水;若遇连续降水,要注意及时排水,并注意土壤的透气性。另外,种植时选择抗倒伏的品种可有效地防止生长后期的倒伏现象。
作者简介:陈伟伟,1980年11月,女,汉,籍贯:河南省许昌市,本科,职称: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