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的交易条件,在交易之外采取各种手段向交易相关单位或个人提供某种利益的行为,如回扣、促销费、宣传、劳务费、报销各种费用等等。这种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商业贿赂案件屡见报刊媒体。2004年3月,世界500强之一的默沙东(MSD)公司解雇了20多名中国分区副经理和医药代表,理由是“假以学术推广的名义报销娱乐费”;2005年4月22日,香港珠宝商谢瑞麟父子被指涉嫌向旅行社雇员提供非法回扣,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更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查明,仅在全国药品行业作为商业贿赂的回扣,每年就侵吞掉国家资产约7?郾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因此,这一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惩治商业贿赂已是当务之急。200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对治理商业贿赂做出全面部署,其目的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相关行业整合,构建企业集团。这种政府推动下的企业集团其特点是行业多元化、摊子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多制度漏洞,这就增加了商业贿赂治理难度,也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贿赂产生的制度基础
商业贿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即已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初期,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经营者认为是一种经营手段,政府对商业贿赂行为也并未加以制止。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限度的所谓“折扣让利”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大量存在,以至于形成了当时的商业习惯。
我国目前商业贿赂现象之泛滥,有着历史制度基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过程中,制度衔接不及时和不完善所导致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商业贿赂缺乏制度基础。当时,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等方面,全部由国家计划部门来安排。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均受国家计划调节,企业无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国家对企业与市场又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所以,商业贿赂缺乏其滋生的制度土壤。而改革开放后,商业贿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名目繁多的形式纷纷出现,往往容易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房屋拆迁、旧城改造、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出现。其实质是市场地位相对独立的企业为争取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当然,这种行为也是企业或个别人员利用制度转型空白而采取一种理性选择。由于商业贿赂具有“一对一”的行为特点,以及行贿受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现实,决定了查处商业贿赂的难度较大,犯罪数较高。局中人通过暗箱操作,黑幕交易,内外勾结等方式使商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造成国有或企业资产大量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治理商业贿赂的关键措施
商业贿赂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控制权寻租行为,因此,治理商业贿赂的制度设计要点在于两个方面:信息公开和权力监督,尤其要对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商业贿赂产生的机会,减少甚至杜绝商业贿赂现象。对此,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深入剖析管理价值链。对涉及到资源控制权使用,且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的重要环节,如采购、土地出让等,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程序,并以市场招投标或拍卖形式进行。一方面通过权力适度分散增加交易成本阻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一方面通过信息公开引入更多的监督力量,促进交易公平。
2、通过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条件来选择有实力的市场合作主体。只有取得了经营资格的主体,才能够在某一核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市场退出制度方面,主要是要做到将那些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极差,以及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
3、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如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后,就可以通过对存在行贿记录等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监管,甚至将一些信用极差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减少商业贿赂产生的源头,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发生。
4、健全监管机构,尤其是加强外部监管。由于委托代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自我监督通常缺乏效率,因而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管者,如上市公司中的外部董事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加强信息披露,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5、将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实施问责制。不论是外部监管还是内部监督,都有必要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
治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控制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但也并不是说只要做到上述五点就能够顺利推进集团型国有企业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集团型国有企业,尤其是政府推动下新组建的企业集团,通常涉及多个行业、管理层次多、权力分散、很多企业还涉及到改制问题,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加上商业贿赂行为本身具有隐蔽性、局部性、连带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要“四个结合”。
1、思想统一与行动落实相结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运营、科学管理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不少集团型国有企业往往涉足行业广,摊子大,管理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土地转让、产权交易、物资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的管理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而这些制度监督的空白地带往往为商业贿赂留下了可乘之机。商业贿赂的存在和蔓延,不仅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秩序,妨碍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会增大企业运营成本,损害企业声誉和利益,侵害着企业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文化,腐蚀着整个集体,降低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企业要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对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同时要加强企业人员的法律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开展做好思想上的保障,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依法惩处与治病救人相结合。依法惩处是治理商业贿赂的准绳。对于情节严重、掩盖问题且拒不自查自纠的,企业要依法严惩。治理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要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既要实施“专项治理”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既要注重全面掌握,对在治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又要重点清晰,摸清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生的主要环节和重点岗位,并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治理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治理工作。
3、自查自纠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商业贿赂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查自纠实施办法。这是一个自我检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但自查自纠做为一种自我监督形式有其天生的缺陷,即“自己人监督自己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从而导致信息隐瞒和监督不力,为日后留下更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如国资委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组建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属下集团型国有企业商业贿赂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人员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在集团层面,也要建立商业贿赂治理的办公室,对下属企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随时上报上级领导部门。通过三管齐下,综合治理,顺利推进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
4、短期治理和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但应该认识到,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不是搞突击检查,不是搞形式主义,其真正的用意在于发现漏洞、填补不足,从而完善制度,使企业能够在规范和科学管理中得到价值提升,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
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并不仅仅意味着某一两个具体工作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说明在很多工作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上存在缺陷。因此,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资源配置和招投标等制度结合起来,完善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此次治理工作建立严格和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寻找有实力的市场合作主体;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为日后工作的良好开展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控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以守法诚信、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规范和约束各级人员行为。
因此,通过治理商业贿赂,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相关制度,从而建立一种防范商业贿赂发生的长效机制。只有做到这一点,所做的工作才可以说真正落到了实处,才真正起到了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承总设计院)
近年来,商业贿赂案件屡见报刊媒体。2004年3月,世界500强之一的默沙东(MSD)公司解雇了20多名中国分区副经理和医药代表,理由是“假以学术推广的名义报销娱乐费”;2005年4月22日,香港珠宝商谢瑞麟父子被指涉嫌向旅行社雇员提供非法回扣,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更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查明,仅在全国药品行业作为商业贿赂的回扣,每年就侵吞掉国家资产约7?郾7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因此,这一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惩治商业贿赂已是当务之急。200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对治理商业贿赂做出全面部署,其目的在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相关行业整合,构建企业集团。这种政府推动下的企业集团其特点是行业多元化、摊子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多制度漏洞,这就增加了商业贿赂治理难度,也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贿赂产生的制度基础
商业贿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即已出现。在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初期,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经营者认为是一种经营手段,政府对商业贿赂行为也并未加以制止。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限度的所谓“折扣让利”以纷繁复杂的形式大量存在,以至于形成了当时的商业习惯。
我国目前商业贿赂现象之泛滥,有着历史制度基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轨过程中,制度衔接不及时和不完善所导致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商业贿赂缺乏制度基础。当时,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原材料的供应等方面,全部由国家计划部门来安排。企业的产、供、销各环节均受国家计划调节,企业无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国家对企业与市场又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所以,商业贿赂缺乏其滋生的制度土壤。而改革开放后,商业贿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以名目繁多的形式纷纷出现,往往容易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房屋拆迁、旧城改造、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出现。其实质是市场地位相对独立的企业为争取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当然,这种行为也是企业或个别人员利用制度转型空白而采取一种理性选择。由于商业贿赂具有“一对一”的行为特点,以及行贿受贿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现实,决定了查处商业贿赂的难度较大,犯罪数较高。局中人通过暗箱操作,黑幕交易,内外勾结等方式使商品价格严重偏离价值,造成国有或企业资产大量流失,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治理商业贿赂的关键措施
商业贿赂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控制权寻租行为,因此,治理商业贿赂的制度设计要点在于两个方面:信息公开和权力监督,尤其要对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商业贿赂产生的机会,减少甚至杜绝商业贿赂现象。对此,主要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深入剖析管理价值链。对涉及到资源控制权使用,且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的重要环节,如采购、土地出让等,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程序,并以市场招投标或拍卖形式进行。一方面通过权力适度分散增加交易成本阻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一方面通过信息公开引入更多的监督力量,促进交易公平。
2、通过确立严格而明确的市场准入条件来选择有实力的市场合作主体。只有取得了经营资格的主体,才能够在某一核定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建立市场退出制度方面,主要是要做到将那些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极差,以及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
3、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如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后,就可以通过对存在行贿记录等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严格监管,甚至将一些信用极差的市场主体强制性清退出市场,减少商业贿赂产生的源头,有效遏制商业贿赂的发生。
4、健全监管机构,尤其是加强外部监管。由于委托代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自我监督通常缺乏效率,因而有必要引入外部监管者,如上市公司中的外部董事制度。通过这种制度可以加强信息披露,约束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5、将监管职责落到实处,实施问责制。不论是外部监管还是内部监督,都有必要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
治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控制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但也并不是说只要做到上述五点就能够顺利推进集团型国有企业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集团型国有企业,尤其是政府推动下新组建的企业集团,通常涉及多个行业、管理层次多、权力分散、很多企业还涉及到改制问题,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加上商业贿赂行为本身具有隐蔽性、局部性、连带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因此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要“四个结合”。
1、思想统一与行动落实相结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运营、科学管理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不少集团型国有企业往往涉足行业广,摊子大,管理上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土地转让、产权交易、物资采购、招投标等方面的管理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而这些制度监督的空白地带往往为商业贿赂留下了可乘之机。商业贿赂的存在和蔓延,不仅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秩序,妨碍公平竞争和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还会增大企业运营成本,损害企业声誉和利益,侵害着企业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文化,腐蚀着整个集体,降低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企业要组织召开有关会议,对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明确要求,同时要加强企业人员的法律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积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增强其自觉抵制商业贿赂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开展做好思想上的保障,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依法惩处与治病救人相结合。依法惩处是治理商业贿赂的准绳。对于情节严重、掩盖问题且拒不自查自纠的,企业要依法严惩。治理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要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根据错误事实、情节轻重、影响大小和认识态度等予以区别对待。既要实施“专项治理”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理;既要注重全面掌握,对在治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又要重点清晰,摸清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生的主要环节和重点岗位,并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治理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治理工作。
3、自查自纠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商业贿赂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组织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查自纠实施办法。这是一个自我检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但自查自纠做为一种自我监督形式有其天生的缺陷,即“自己人监督自己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从而导致信息隐瞒和监督不力,为日后留下更大的隐患。因此,必须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如国资委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组建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属下集团型国有企业商业贿赂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对工作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人员追究责任;另一方面,在集团层面,也要建立商业贿赂治理的办公室,对下属企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随时上报上级领导部门。通过三管齐下,综合治理,顺利推进商业贿赂的治理工作。
4、短期治理和长效机制相结合。通过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推进企业健康发展。但应该认识到,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不是搞突击检查,不是搞形式主义,其真正的用意在于发现漏洞、填补不足,从而完善制度,使企业能够在规范和科学管理中得到价值提升,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
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并不仅仅意味着某一两个具体工作环节出现了问题,而是说明在很多工作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上存在缺陷。因此,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务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资源配置和招投标等制度结合起来,完善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通过此次治理工作建立严格和有效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寻找有实力的市场合作主体;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与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体系,为日后工作的良好开展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加强企业内控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以守法诚信、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规范和约束各级人员行为。
因此,通过治理商业贿赂,及时总结经验,建立相关制度,从而建立一种防范商业贿赂发生的长效机制。只有做到这一点,所做的工作才可以说真正落到了实处,才真正起到了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市承总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