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述评及对2008年江苏语文命题的一点思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从赋分、所考知识点、试题难度、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逐一评析,并对2008年江苏语文命题趋向进行全面分析,希望给广大师生的复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江苏高考试卷;述评;命题;思考
  
  一、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评述
  
  综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它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选材涉及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也注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又有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题型、题量和赋分严格按照江苏省考试院公布的2007年高考《语文学科说明》。与前两年相比,基本保持平稳,略有细微变化。但个别题目的命制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语言文字及应用:6题,24分;其中选择题3题,9分;简答题3题,15分。
  第1题语音题,与前两年一样都是考查常见多音字,难度与去年持平。第2题考查成语使用,没有像去年那样与近义词辨析放在一起考查,错误点设置在褒贬误用上。前两年第2题考查的字形,放到了作文中,有1个扣1分,扣满5分为止。第3题考查病句辨析,难度适中,一句考搭配不当,一句考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还有一句考句式杂糅,正确项干扰点设置在两面对一面的呼应上,迷惑性较大。
  第18题,沿用近年的命题形式,继续要求考生进行定向性语段压缩,难度较前两年有所降低;题目设计类似于2001年全国卷27题(将“杭州雷峰塔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强调过程的先后顺序及动作行为。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中“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这一关键信息,分清阶段,便可顺利作答。
  第19题,有一定的新意,重在考查2007年《考纲》中新增的“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中的“生动”这一能力要求,要求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O”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的意思。由于它是新增的能力考点,所以广大师生肯定也是作了充分准备的。只是由于题干偏长,特别是题干中的“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这一信息,容易误导学生从“O”字的外形、内涵去挖掘,从而犯方向性的错误,无端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第20题,要求考生填写出一段迎接奥运主题活动时主持人的开场白中的空缺句,它既是仿写,又是续写。只要考生能紧扣迎接奥运的主题以及整段文字的语境,一般应能答个八九不离十。
  (二)名句名篇默写13题,6分,课内外相结合(课内4分,课外2分),难度不大。课内考查的是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说明》规定的原人教版教材与苏教版教材重复的13篇古诗文中要求背诵的句子;课外两句也较为常见,一句是初中要求背诵的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是《管子·牧民》中的句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一句,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有两个(衣食足则(而)知荣辱),体现了命题者的人文关怀。
  (三)古代诗文阅读:5题,26分。其中选择题3题,9分;1道古文翻译3小题,9分;1道古诗词鉴赏2小题,8分。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武敏之的笔记小说《三十国春秋》,在选材范围上作了有益的尝试。文言虚词,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学科说明》与去年的相比,增换了三个虚词,却没有单独设题,有点出乎意外。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前两年虚词题得分偏低的缘故。
  第8题,考查文言实词。“爽”(差错)、“趋”(快走)在高中课文中都有依据;“刑”(宰杀),属名词活用作动词,据语境,考生不难推断出;“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中的“伺”解释为“等候”错。该字后应是省略了介词“于”,应作“窥察”、“观察”讲,是说高进之拿着刀站在道济身边,窥察其他人的反应,进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好多考生会在这个字上栽跟头。
  第9题,要求选出表现主人公“善于计谋”的一组,筛选点小而明确,相当容易。
  第10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点设置在文中事件时间的先后倒置上。细心的考生依据原文开头两行,作出正确判断,应不成问题。
  第11题,文言文翻译,难度与去年持平。去年重点考查了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名词活用作动词等文言现象,今年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设备”)、为动用法(“死友”、“死君”)上,考生对此可能会有一点生疏。
  第12题,与去年一样继续选用宋词(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分别考查了对重要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表现手法以及重要诗句的理解。难度较前两年略有增加。
  (四)现代文阅读:8题,34分。其中选择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2分。
  说明文小阅读,较去年多了一道题,材料选自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在2007年3月26日“世界汉学大会”上的主题演讲辞,原文刊载于2007年4月6日的《光明日报》。就当今许多外国人士争相学习汉语的现象来看,选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文章经命题者改写后,围绕“汉学发展的历程”、“汉学研究应当持有的对话精神”命制了4道选择题:分别要求选出关于汉学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中西文化“差异”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对“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以及依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因文章内容专业性很强,文化底蕴深厚,再加上一些选项错误点设计太过巧妙而且过于细小,如第4题C项,难度偏大,考生在这一块花费的时间明显偏多。
  现代文大阅读,文章《麦天》(雷抒雁)选自2006年7月9日的《文汇报》中的“笔会”,也有改动。全文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洋溢着农民劳动丰收后的喜悦和家庭亲人间的和美,极具生活气息,语言活泼生动,流畅明快。题目命制点与前两年基本一致,分别有筛选整合信息(14题),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15题),分析文章结构(侧重于重要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16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侧重于重要词语)的理解。紧扣文本,提问明确而具体,且有很好的区分度。这一块一直是高中复习教学中的“老大难”,估计一般学生得分不会高。
  (五)作文题: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今年沿用了去年的命题方式,考的是命题作文(题目前还有一段导引语,所以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命题作文)。可以说,今年江苏的作文题“怀想天空”比较大气,可供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大。“天空”可虚可实,如历史的天空,现实的天空,心灵的天空,也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生活空间,某一个特殊的领域,某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等等。
  但是,“虚”的成分偏多,至少在写实还是写虚上,会让学生多了一番思考;可能会有不少考生“虚”得过多,泛泛而谈,盲目抒情。目前学生作文中多虚情假意,多无病呻吟的毛病相当普遍,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从而写出真正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再者,该题与1992年上海的“遥望星空”,2002年上海的“面向大海”极其类似,甚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没有创新。
  何况,导引语的语义暗示和“怀想”的词典义之间存在不和谐的地方。据导语,应侧重于遐思、神往、畅想;而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怀想”即“怀念”,这样,写作内容又应是过去了的但又难以忘怀的东西。事实上,“怀想天空”为一个动宾短语,审题、构思和写作的重点理应在动词“怀想”上,而导引语与题目之间的不和谐,势必会给考生增添不少的麻烦,耗费太多的审题时间,这与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命题指导思想,有点背道而驰了。
  
  二、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的一点思考
  
  目前,江苏省2008年高考《语文学科说明》还没有出台,所以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的复习备考,还只有依据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以及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这四个课改试点省份的实践,作一点分析与展望。总的一点,从新旧高考的衔接来看,总体方向应该体现“主体稳定,部分变化,适当调整,平稳过渡”的思想。
  结合2008年的江苏高考方案、《大纲》的新精神以及四个试点省份2007年的《考试说明》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江苏同仁注意。
  (一)关于必考和选考
  考试内容分必考和选考两大部分,必考为基本能力要求,选考为更高的能力要求,如“个性化阅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
  从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2007年高考《语文学科说明》来看,必考内容的安排设置与以往大体一致,主要涉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任务。从赋分来看,总分同为150分,山东必考分值为126分,广东为135分,海南为124分,宁夏为125分。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总分为160分,估计必考分值将会在130分左右。
  选考是根据选修内容来命题。广东要求考“文学类文体阅读”、“实用类文体阅读”,考生选做其中一类;海南和宁夏的选考要求大体与广东一致。而山东是4选2,要求从以下四个题组中选两组作答: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及应用。
  江苏的选修教材品类繁多,有十五六种,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各地主要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传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和《语言规范与创新》等。这些,明年的江苏命题都有可能涉及,但根据“平稳过渡,迈小步,不停步”的改革方向来看,也不会要求面面俱到。
  (二)关于作文
  对于作文,《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及“文学类”三类,不再提过去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说法。
  因明年江苏高考语文的总分达160分,所以,2008年高考江苏语文的作文分值很有可能提高到70分,要求考生写一大一小两篇作文,以便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要求考生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一篇文学类描写性的片段,或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加一篇简短的实用类说明性的文章等等。
  (三)关于附加题
  2008年,江苏对文科考生的语文高考将增设40分的附加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精神,这40分的附加题出综合性、探究性题目的可能性较大,以便更加全面综合地考查文科考生的素质,体现区分度,使新课程改革中关于“自主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及“研究性阅读”的要求得以落实。
  因考试时间的限制及批卷的因素,完全用表述题的形式来考查,似乎不太可能。以前较少涉及的文言文语段的断句题,以及对文本内容、特色和写法的鉴赏、点评等较高要求的题目也可能会出现。
  对此,文科类考生,除了不能把语文阅读局限于狭义的文学类作品外,更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专题性、研究性阅读,努力关注生活,到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做到文史哲不分家,广泛涉猎,广泛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四)建议
  1.要处理好高考与课改及教学的关系。高考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一定会渗透体现课改的理念。对此,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教学和考试割裂开来,要把新课程、新《考试大纲》的理念及要求及早落实到教学中去。
  2.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既然高考命题的方向是主体稳定、适当调整和平稳过渡,那么我们在2008年新的《考试说明》出台前,对那些不变的主体部分,可以及早做好扎实有效的复习工作,在新的《考试说明》公布后,再及时研究哪些地方有了变化,有了怎样的变化,进而作有针对性的强化复习,为时并不晚。
  3.要特别关注2007年四个课改试点省份的高考试卷,对它们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把它们作为我们教学和复习的参考;还要关注四个课改试点省份乃至其它省市模拟考试中出现的新的探究题型,研究它们是“旧瓶装新酒”,还是“新瓶装老酒”,或者是“新瓶装新酒”,更要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画面是那样的鲜活灵动,色彩是那样的青翠欲滴,如同一块硕大的果冻,从天而降,扑面而来,不由分说地将你囫囵儿包裹,刹那间,你觉得赏心悦目,你感到心旷神怡,于是乎你沉浸其中,你不能自拔,你见识了弱小生命的尊严,你忘记了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因为这里处处是生命的舞台:勤劳热情的蚂蚁,队列严整的毛虫,无奈行贿的蚜虫,水中涅槃的孑孓,一滴巨大的水滴落下,打在枝头,枝头振动,将甲虫高高地弹起,又稳稳地接住,如此熟练
读,是语文的第一学法,读,能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感悟人物内心的情感,把握文章深刻的寓意,达到“文若己出”的最高境界。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
【摘要】关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5段写景方法的分析,存在着“反衬”、“衬托”等等说法。由细读文本可知,这段文字的写景方法应是“间接描写”,而不是“反衬”或“衬托”。  【关键词】《荷塘月色》写景方法衬托反衬正面描写间接描写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名家名篇,历来被选入高中教材,堪称范文。教师乐教,因为它虽是白话文,却有讲头;学生喜读,因为它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是一种享受。评论家、文章
【摘 要】面对诗歌教学,教者常常束手无策,本文作者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认真反思,发掘出了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的作用,希望对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教学 教材教法 学习态度 文言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音韵历来脍炙人口;然而能真正走入诗歌,领悟这千古诗情的又有几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进行诗歌教学时,颇
【摘 要】名著列入高考考查范围后,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呢?一是教师要通读名著,整体规划复习内容;二是采用“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融会贯通”三级跳的方式进行复习;三是要去粗取精,以简驭繁,将复习内容序列化、专题化,简化头绪,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四是要研究高考命题、研究复习方法、研究名著内容。  【关键词】名著复习 整体意识 专题复习     自2007年开始,江苏省将名著列入高考考查内容,“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小说《祝福》,书中主人公祥林嫂以一种别样坎坷的命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她和我们一样,从童真的少年走来,从亮丽的青春走过,饱满的生命却在一个本该收获的年岁里戛然而止。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形象,更用他的思想向我们揭示着深刻的思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板书课题:祝福。)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
【摘要】中国戏古典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影视技术的洗礼下,已离我们的心灵越来越遥远。语文教师理应视课堂戏曲教学为契机,传授戏曲基本知识,同时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欣赏戏曲的热情。  【关键词】戏曲教学;戏曲常识;戏曲鉴赏    中国古典戏曲把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精粹集于一身,给观众以诗歌、音乐、舞蹈、思想的熏陶。但是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在影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洗礼下,它已经是“门前冷落
【摘 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难文浅教”的探究: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
《长相思》是高中选修课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推荐作品,所以重点放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采用音乐式教学。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其实,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并逐一落实。然而,此工作一直高耗低效,不尽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外,主要还得靠教师、靠再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德育源泉并形成合力且施于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