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类型电影之原型空间初探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型电影的场景中隐含着“原型空间”,这些观念的场所不是实存的空间,而是实存空间的集合,带着人类共同的原始经验和记忆.类型电影善于和乐于使用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以有效地唤起观众对故事的某种仪式般的体验.原型空间是反复出现的,即使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相隔万里,彼此孤立毫无联系,仍然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其间的相似性.这说明人类对叙事空间的选择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偏好,是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如果从空间的本体研究入手,将这些空间加以归类整理,或者可以找到一般性的规律.
其他文献
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从闺塾里的规训与叛逆开始,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及人物的性格基调,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基础.之后在杜丽娘“游园惊梦”和柳梦梅“拾画叫画”这两组重要戏剧场境中构建了多重空间:从实景花园到个人诠释下的花园情境,从书画空间到个人诠释下的情欲空间,通过借用中国传统兴感抒情模式和古代山水园林审美习惯进行空间叙事,通过描摹空间、诠释空间、幻化空间等方式构建戏剧情境,并以此推进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心理,呈现出剧作家在空间叙事上的独特艺术风貌.
从中国电影对北京的呈现可以看出,电影人对自己描绘的北京城大多存有方向感和归属感.影片着重表现北京的饱经沧桑或生机勃勃,出现了权力倾轧场域、乡土社会、文化古城、精神故园、京味新市民文化空间、国都都市等实质性空间意象.他们自觉承担起城市意象塑造和社会变迁叙述的重任.中国电影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沦陷和民族文化意识淡漠的深切忧虑,另一方面又不禁感慨传统文化桎梏现代文明的消极因素.这种对城市的记忆、想象和对历史的感怀,蕴含着文化怀旧与文化批判的复杂情愫.
文中给出了四个有关三角形元素的不等式,有创新性,最后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声的构成是结合了时间和空间来表达的阶序系统,它的现状反映了历史但又表现于当下的空间中,这种阶序既与南传佛教稳定的文化内核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南传佛教在跨地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迁和差异.对中、泰节庆仪式音声系统时空阶序的比较研究体现了南传佛教对部分与整体、外延与内核之间的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在南传佛教的在地化过程中不断地确立、再生产和巩固,并得以从信仰观念和仪式构成实践、文化的隐喻与外显的音声这两对关系进一步深化和理解.
本文介绍了利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到定比分点坐标的方法,并用其解决了五类问题,其中一些应用很有意义.
中国风壁饰是欧洲艺术里的中国时尚在18世纪走向高潮的体现,其间有对中国场景的想象性建构,更有对中华艺术的直接仿制和发挥,并出现仿制中的欧式发挥和发挥中的形式感拓展、装饰化逆转与跨文化挪用诸情形.这段史实就欧洲艺术创造而言,推进了欧洲艺术审美的发展;就学术认知而言,提供了剖析中西艺术特质的实证史料,尤其是两者交汇时可能出现的衍生,那就是西方在邂逅中华艺术时必然出现的形式化理喻以及向装饰性的发展.这种发展作为一种他者镜像不仅折射出欧洲自身的艺术诉求,也暗示出中华艺术邂逅西方艺术时可能出现的变异.
以“城中村”“公屋”等为典型代表的“夹层空间”作为都市里的视觉奇观,成为粤港澳电影中被反复呈现的叙事空间.讨论夹层空间这一空间之于影像呈现、人物塑造和空间叙事结构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厘清这一空间在电影中的叙事机制和表意功能.
“构造法”是依托知识横向联系并通过系统转换在思维中构造出新的数学对象,借助该数学对象简捷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2021年新高考八省模拟演练试题充分展现了构造法的多种类型及应用,体现了“素养导向”的特点.
“接龙”与“椎牛”“椎猪”一起并称为湘西苗族的三大祭祀仪式,表达苗族拜祭祖先、祈福纳祥的族群诉求.湘西苗族接龙仪式中蕴含非常丰富的充满族群特性的仪式音声,可分为三个方面:“器神互渗:法器音声的族性显现”、“人神认同:乐器音声的族性表达”、“诗意对话:族性歌腔的身份表征”,三者共同构成了湘西苗族接龙仪式场域族性音声的多重表达,强化了湘西苗族的族群认同.
北宋中期,饰翠风尚盛行.“铺翠”作为合适的身份展示符号,获得上层女性普遍青睐,市场上大批翠铺、翠作涌现.自真宗朝起,这种大规模的炫耀性消费得到规制,此后包括仁宗、徽宗、高宗在内的多位皇帝也屡发禁令,然而高压之下各阶层依旧饰者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