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提出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从而为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思路提供理论支持,这对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意义。根据近年来职业教育技能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针对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和探索,为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设计大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课题“大连市职业艺术院校技能大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成效研究”(DZKY2018B27)阶段成果。
一、目前职业教育中艺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逐渐增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责任。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际领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趋显著。新形势对培养一代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加快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当代职业教育中艺术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多强调知识体系的学习,不能满足以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革新,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能力要求,已受到全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课程设置缺少系统性
在日常教学上,大多数院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讲授、答疑,学生记录、总结的传统模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教学仍是单项的输出性质,并未完成技能型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缺前后相继关系和系统关联,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缺少整体的、递进提升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艺术课程中,突出的表现为缺乏鲜明职业特色,与媒体时代要求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结合专业设计大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
(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艺术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从知识、能力到再创造的转化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课程缺少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实践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环节,多数课程放在理论的论证和实验阶段,没有达到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目标。当前的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培育学生的多技能发展,使学生从注重学分中解放出来,转向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过程。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有着明显的短板,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創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制作能力,脱离简单的教授模式,拓展实践课堂,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导。
三、专业设计大赛对推进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目前,设计竞赛已得到各大职业院校重视,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关注,对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设计大赛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学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将大赛项目、任务植入教学过程中,使课程更加贴合大赛要求、贴合企业工作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一)推进艺术教学模式改革
艺术课程教学重点强调创造力和实践应用技能,这些都与专业设计大赛侧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训练,而非学术理论研究的性质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在专业设计大赛的模式下,各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向“以实践项目训练为主线”的转变,依托专业设计大赛平台转换教学模式,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以行业目标、工作技能和客户需求为任务基础,建立与岗位实践零对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
(二)推进艺术课程技能培养
从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到全国大学生展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众多艺术高校竞相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拓展学生了设计视野。为有效推动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各院校建设竞赛选拔制度,从校赛、省赛到国赛,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培养学生参加竞赛的兴趣和能力。以设计大赛为依托,通过创建突出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建立优秀竞赛团队,创立学分奖励机制,完善竞赛指导师资队伍,共同推进了艺术课程的技能培养。
(三)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方案
通过参加设计大赛,促进了专业技能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教学、设计大赛、岗位需求的零对接。专业设计大赛以企业项目为竞赛选题,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竞赛作品中展现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规划;竞赛的规则和要求更多地融入企业自身文化。设计大赛的产教结合导向机制,有助于催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制。通过“教学-竞赛-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紧密联系,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制定、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有效降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学习成本。
四、基于“以赛促学”的艺术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课程改革需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综合改革,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结合目前职业院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状况,提出以下方面的改革策略:
(一)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设计大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引导职业院校的授课模式和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有效地将课、赛相融合,逐步形成以大赛为指导拟定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大赛项目推动专业课程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且不断更新的过程,如何让职业院校的艺术课程更接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也将是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利于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知識的效率。通过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做到学生的学习资源合理配置,构建“课堂教学”“课外专业社团”“校外实践基地”三大支撑保障体系,打造教师与学生课内外和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校内外一体化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艺术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全国性专业设计大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大赛中来。大赛举办的宗旨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师资队伍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完善及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2]专业竞赛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技能设置竞赛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考虑实际教学项目,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艺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体现职业发展特色。在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流程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设计大赛的内容逐步成为各大职业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通过参加专业大赛,将大赛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为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供了舞台,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艺术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渠道的实践途径。通过艺术设计大赛项目,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在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竞赛的同时,可以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行业专家共建实践项目教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实践性和和创造性,推动了艺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中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切实了解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学生的设计转化能力,拓展职业教育的空间维度。
艺术设计大赛在训练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将设计构思表达出来,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必不可少。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对职业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处于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制高点上来审视、选择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择不同的媒体手段,如数字交互投影、VR虚拟现实、互联网慕课等视听媒体,将之应用于艺术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竞赛过程中,设计作品的展示和宣传需要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能动作用,以艺术教育课程中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建设基础,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综合性和传播性作用,拓展网络平台的应用开发,并逐步落实在课程实践之中。
五、“以赛促学”的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充分发挥效能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考核评价应根据设计大赛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做到课内、课外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映,重视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评价意见。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以赛促学”的多维度测评,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丹.探究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4(1):62-63.
[2]李军,张伯俊.办好技能竞赛 促进专业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5(5):143-145.
作者简介:
翟永宏,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设计。
李玉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设计大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课题“大连市职业艺术院校技能大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成效研究”(DZKY2018B27)阶段成果。
一、目前职业教育中艺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世纪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逐渐增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责任。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际领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日趋显著。新形势对培养一代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加快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当代职业教育中艺术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多强调知识体系的学习,不能满足以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教育的需要。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艺术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革新,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对职业教育能力要求,已受到全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课程设置缺少系统性
在日常教学上,大多数院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讲授、答疑,学生记录、总结的传统模式,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教学仍是单项的输出性质,并未完成技能型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设置缺前后相继关系和系统关联,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缺少整体的、递进提升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艺术课程中,突出的表现为缺乏鲜明职业特色,与媒体时代要求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结合专业设计大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
(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艺术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从知识、能力到再创造的转化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课程缺少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实践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环节,多数课程放在理论的论证和实验阶段,没有达到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目标。当前的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需要培育学生的多技能发展,使学生从注重学分中解放出来,转向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过程。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课堂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有着明显的短板,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創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学习,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开拓视野。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制作能力,脱离简单的教授模式,拓展实践课堂,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疑问及时进行辅导。
三、专业设计大赛对推进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目前,设计竞赛已得到各大职业院校重视,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关注,对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设计大赛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训练平台,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改革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学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将大赛项目、任务植入教学过程中,使课程更加贴合大赛要求、贴合企业工作需求,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一)推进艺术教学模式改革
艺术课程教学重点强调创造力和实践应用技能,这些都与专业设计大赛侧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技能训练,而非学术理论研究的性质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在专业设计大赛的模式下,各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向“以实践项目训练为主线”的转变,依托专业设计大赛平台转换教学模式,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以行业目标、工作技能和客户需求为任务基础,建立与岗位实践零对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项目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
(二)推进艺术课程技能培养
从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到全国大学生展示设计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众多艺术高校竞相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拓展学生了设计视野。为有效推动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各院校建设竞赛选拔制度,从校赛、省赛到国赛,通过层层择优选拔,培养学生参加竞赛的兴趣和能力。以设计大赛为依托,通过创建突出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建立优秀竞赛团队,创立学分奖励机制,完善竞赛指导师资队伍,共同推进了艺术课程的技能培养。
(三)推进校企共建课程方案
通过参加设计大赛,促进了专业技能与企业项目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教学、设计大赛、岗位需求的零对接。专业设计大赛以企业项目为竞赛选题,满足企业实际工作需要;竞赛作品中展现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规划;竞赛的规则和要求更多地融入企业自身文化。设计大赛的产教结合导向机制,有助于催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体制。通过“教学-竞赛-企业”推动校企合作紧密联系,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共同制定、完善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方案,有效降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学习成本。
四、基于“以赛促学”的艺术类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课程改革需要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综合改革,即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结合目前职业院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状况,提出以下方面的改革策略:
(一)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设计大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引导职业院校的授课模式和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有效地将课、赛相融合,逐步形成以大赛为指导拟定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大赛项目推动专业课程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且不断更新的过程,如何让职业院校的艺术课程更接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也将是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通识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上。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利于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知識的效率。通过艺术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做到学生的学习资源合理配置,构建“课堂教学”“课外专业社团”“校外实践基地”三大支撑保障体系,打造教师与学生课内外和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校内外一体化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艺术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创新能力。
(二)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全国性专业设计大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大赛中来。大赛举办的宗旨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师资队伍及教学水平的提升、实训基地的完善及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2]专业竞赛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技能设置竞赛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考虑实际教学项目,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艺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体现职业发展特色。在各级各类设计大赛流程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设计大赛的内容逐步成为各大职业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通过参加专业大赛,将大赛项目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为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供了舞台,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艺术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渠道的实践途径。通过艺术设计大赛项目,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在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竞赛的同时,可以与之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与行业专家共建实践项目教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具有实践性和和创造性,推动了艺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设计大赛改革艺术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在艺术职业教育课程中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切实了解城市文化发展,增强学生的设计转化能力,拓展职业教育的空间维度。
艺术设计大赛在训练创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将设计构思表达出来,其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必不可少。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对职业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处于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制高点上来审视、选择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择不同的媒体手段,如数字交互投影、VR虚拟现实、互联网慕课等视听媒体,将之应用于艺术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竞赛过程中,设计作品的展示和宣传需要借助多种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挥能动作用,以艺术教育课程中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建设基础,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综合性和传播性作用,拓展网络平台的应用开发,并逐步落实在课程实践之中。
五、“以赛促学”的艺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艺术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充分发挥效能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考核评价应根据设计大赛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程度,做到课内、课外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映,重视学校、企业、社会多方面的评价意见。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以赛促学”的多维度测评,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丹.探究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整合与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4(1):62-63.
[2]李军,张伯俊.办好技能竞赛 促进专业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5(5):143-145.
作者简介:
翟永宏,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设计。
李玉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