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问卷调查的对比实验数据分析,梳理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过程中的矛盾,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并对该教育改革项目的深入实施做出展望。
关键词:统筹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9-02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自“纲要”发布,全国各个省份都增加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上,而忽视了教育软件资源的投入,致使教育投入未发挥充分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各省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不仅制约了各省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这些省区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其长远发展后劲,给各省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矛盾综述
在国家整体建设过程中,各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就教育领域来讲,主要是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之后对原来中小学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对其“改换校名,提升其行政级别,改变其隶属关系”,广大中小学未充分获得城镇化带来的实惠。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小学教育投入资金的管理与运用不到位,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教育事业软实力的提升,致使教育投入未充分发挥作用,还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经过课题组大量广泛问卷调查,与家长、教师、学生座谈,梳理出我国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因布局不均衡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高等教育阶段,诸多省份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与交流。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中的“问题”主要指课题组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对比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成果是在本课题第 一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第二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经过第二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对比实验与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实验,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走向严重不均衡
课题组与部分学校教师座谈得知,当前很多小学和部分初中的生源严重不足,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一个教学班仅有9名学生,仍由4位老师共同教育和管理”现象,这实质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一些重点学校的班级却“人满为患”,令这些学校的教学不堪负重。
(二)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
经课题组广泛调查、座谈得知,当前许多重点学校由于教师待遇、办公条件、教学条件较好,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到普通学校“支教”;一些普通学校,由于待遇、教学及办公条件不好,使这些学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和“反正升学压力不大”的“安逸思想”,严重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了这些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造成这些学校教育发展上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硬件设施良莠不齐
经过大量调查得知,由于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许多重点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特色,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也比较先进,代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学校的特色,不仅是我国城乡教育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过程中,决不可简单地将这些重点学校的优质硬件,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拆分”,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它们现有财富积累的前提下,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实现硬件设施共享,实现共同提高。因为简单的行政命令“平均分配”,不仅会严重挫伤重点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还会形成区域教育僵局,不利于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的协调与建设存在阻力
参与对比实验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其参与积极性主要纠结于“面子问题”,即重点学校的教师参与支教活动,被一些不知情同行、学生及家长误认为“教得不好”才到艰苦学校“锻炼”;而普通学校的教师到重点学校参与“平级交流”,接受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也有“放不下面子”问题。
(五)现代化教育装备配置环节薄弱
经问卷调查得知,一些条件艰苦的普通学校,其教学设配还是最传统的“黑板+粉笔”。传统教学设备当然仍有用武之地,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的,从而造成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严重的不对等,也加大了普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负担,阻碍了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六)教育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衡
在各省、各地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比较容易出“政绩”,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投入就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片面思路,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造成软件投入的严重不足。
三、对策
(一)区域优化
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各级教育部门主抓,打破“各级学校分布遵从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根据各个区域内社会各界对各级“优质教育”需求,遵循地域“就近原则”,统筹我国各省、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组合,必将大大提高各地、各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彻底解决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原因有二:一是由“需求理论” 作指导,能够真正反映社会各界最真实、最基层的呼声,教育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在“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育资源统筹优化,是在不打破各地、各个区域原有学校硬件配置基础上,对教育软件(重点是师资)配置的优化重组。如此,大大节约了教育成本,发挥了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功用,必将造福于我国广大城乡莘莘学子。 (二)师资平级交流
课题组构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能够为解决“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问题提供思路。在不打乱各个学校原有的教师人员编制、不损害各个学校教师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区域内同级学校之间搭建一个“师资平级动态交流”平台,依据这个平台展开师资交流,基本消除优质师资优化配置过程中的阻力,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下,在“荣誉+利益”驱动,广大教师会自觉、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学校支教。因为该平台将教师参与“支教”的时间与次数作为参数,是教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的一个必备条件,使支教教师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必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支教的积极性。条件艰苦的学校,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在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声誉上暂时不占优势,通过该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这些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些业务提升的机会。对到重点学校参加“传、帮、带”活动及接受业务培训的教师,也将其参与培训的时长和次数计入其年度考核,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如此,可基本消除广大普通学校教师思想上的“懒惰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性,为各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教育硬件设施共享
教育硬件设施共享,是根据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各地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通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办法。经过对比实验实践论证,该办法切实可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尊重重点学校师生意愿的基础上,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共享优质硬件教育教学资源;做好普通学校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爱护外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教学设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重点学校,也要严格监管、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保护力度,尽量降低国有资产的损耗。
(四)加大教育资源统筹优化的宣传力度
针对对比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的“面子问题”及其“纠结心理”,课题组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区域优化”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应大力加强宣传,保证城乡教育区域优化政策宣传到位,将相关精神传达到城乡各个区域的每一级教育主管机构,宣传到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并通过学校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家长,彻底消除“师资平级交流”过程中的误解与偏见,保证该关系民生的教育举措得以扎实推进。
(五)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在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除“师资平级交流”外,加强普通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得知,由于建设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的成本过高,且其使用性价比不高,许多学校选择了放弃。而在原有电教室基础上,通过配备电脑和投影仪,升级教学设施,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大且快捷的途径。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网络优势,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各级教学平台,供广大学生网上学习,这样就扩大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与影响力,抵消了普通学校优质师资的不足。
(六)加强软件资金投入与监管
加强软件资金投入,就是在分配教育投入资金过程中,充分引入“需求机制”,在充考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教育投入资金分配方案,在预留教育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经费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软件建设资金投入的比例,提升普通学校的软实力。同时要加大教育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博弈理论”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卞启兰.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73-174.
〔2〕王贤.博弈论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09,(2):22-24.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5〕赵平.新微观经济学——基于投入-产出比效率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基础重构/高校社科文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63-66.(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关键词:统筹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29-02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一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自“纲要”发布,全国各个省份都增加了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但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上,而忽视了教育软件资源的投入,致使教育投入未发挥充分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各省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现状,不仅制约了各省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了这些省区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其长远发展后劲,给各省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一、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矛盾综述
在国家整体建设过程中,各省、各地区新型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就教育领域来讲,主要是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供需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化之后对原来中小学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对其“改换校名,提升其行政级别,改变其隶属关系”,广大中小学未充分获得城镇化带来的实惠。二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中小学教育投入资金的管理与运用不到位,这些教育投入多被用于扩大规模的重复性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了教育事业软实力的提升,致使教育投入未充分发挥作用,还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经过课题组大量广泛问卷调查,与家长、教师、学生座谈,梳理出我国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因布局不均衡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高等教育阶段,诸多省份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与交流。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中的“问题”主要指课题组在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对比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成果是在本课题第 一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第二阶段研究成果“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经过第二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对比实验与问卷调查纵向对比实验,在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走向严重不均衡
课题组与部分学校教师座谈得知,当前很多小学和部分初中的生源严重不足,有的小学甚至出现“一个教学班仅有9名学生,仍由4位老师共同教育和管理”现象,这实质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一些重点学校的班级却“人满为患”,令这些学校的教学不堪负重。
(二)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
经课题组广泛调查、座谈得知,当前许多重点学校由于教师待遇、办公条件、教学条件较好,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到普通学校“支教”;一些普通学校,由于待遇、教学及办公条件不好,使这些学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思想和“反正升学压力不大”的“安逸思想”,严重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了这些学校的社会声誉,从而造成这些学校教育发展上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硬件设施良莠不齐
经过大量调查得知,由于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许多重点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明确的特色,积累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设施也比较先进,代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学校的特色,不仅是我国城乡教育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过程中,决不可简单地将这些重点学校的优质硬件,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拆分”,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它们现有财富积累的前提下,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实现硬件设施共享,实现共同提高。因为简单的行政命令“平均分配”,不仅会严重挫伤重点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重点学校对普通学校的对立情绪,不仅不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优化,还会形成区域教育僵局,不利于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队伍的协调与建设存在阻力
参与对比实验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教师,其参与积极性主要纠结于“面子问题”,即重点学校的教师参与支教活动,被一些不知情同行、学生及家长误认为“教得不好”才到艰苦学校“锻炼”;而普通学校的教师到重点学校参与“平级交流”,接受重点学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也有“放不下面子”问题。
(五)现代化教育装备配置环节薄弱
经问卷调查得知,一些条件艰苦的普通学校,其教学设配还是最传统的“黑板+粉笔”。传统教学设备当然仍有用武之地,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是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的,从而造成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严重的不对等,也加大了普通学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负担,阻碍了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六)教育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衡
在各省、各地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比较容易出“政绩”,容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投入就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片面思路,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还造成软件投入的严重不足。
三、对策
(一)区域优化
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各级教育部门主抓,打破“各级学校分布遵从行政区域划分”的传统,根据各个区域内社会各界对各级“优质教育”需求,遵循地域“就近原则”,统筹我国各省、各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优化组合,必将大大提高各地、各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彻底解决围绕“优质教育”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原因有二:一是由“需求理论” 作指导,能够真正反映社会各界最真实、最基层的呼声,教育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在“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教育资源统筹优化,是在不打破各地、各个区域原有学校硬件配置基础上,对教育软件(重点是师资)配置的优化重组。如此,大大节约了教育成本,发挥了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功用,必将造福于我国广大城乡莘莘学子。 (二)师资平级交流
课题组构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能够为解决“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问题提供思路。在不打乱各个学校原有的教师人员编制、不损害各个学校教师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区域内同级学校之间搭建一个“师资平级动态交流”平台,依据这个平台展开师资交流,基本消除优质师资优化配置过程中的阻力,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下,在“荣誉+利益”驱动,广大教师会自觉、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学校支教。因为该平台将教师参与“支教”的时间与次数作为参数,是教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的一个必备条件,使支教教师的“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必将调动广大教师教育支教的积极性。条件艰苦的学校,由于历史及现实的种种原因,在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声誉上暂时不占优势,通过该平台的搭建,可以为这些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些业务提升的机会。对到重点学校参加“传、帮、带”活动及接受业务培训的教师,也将其参与培训的时长和次数计入其年度考核,作为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如此,可基本消除广大普通学校教师思想上的“懒惰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性,为各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三)教育硬件设施共享
教育硬件设施共享,是根据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各地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通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办学经费紧张”的实际,提出的针对性解决办法。经过对比实验实践论证,该办法切实可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充分尊重重点学校师生意愿的基础上,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与普通兄弟学校共享优质硬件教育教学资源;做好普通学校学生的思想工作,要爱护外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教学设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重点学校,也要严格监管、加强对硬件设施的保护力度,尽量降低国有资产的损耗。
(四)加大教育资源统筹优化的宣传力度
针对对比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的“面子问题”及其“纠结心理”,课题组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区域优化”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应大力加强宣传,保证城乡教育区域优化政策宣传到位,将相关精神传达到城乡各个区域的每一级教育主管机构,宣传到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并通过学校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家长,彻底消除“师资平级交流”过程中的误解与偏见,保证该关系民生的教育举措得以扎实推进。
(五)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
在统筹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除“师资平级交流”外,加强普通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得知,由于建设多媒体网络实验室的成本过高,且其使用性价比不高,许多学校选择了放弃。而在原有电教室基础上,通过配备电脑和投影仪,升级教学设施,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大且快捷的途径。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网络优势,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各级教学平台,供广大学生网上学习,这样就扩大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与影响力,抵消了普通学校优质师资的不足。
(六)加强软件资金投入与监管
加强软件资金投入,就是在分配教育投入资金过程中,充分引入“需求机制”,在充考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教育投入资金分配方案,在预留教育硬件设施正常运行所需经费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软件建设资金投入的比例,提升普通学校的软实力。同时要加大教育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教育资金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博弈理论”在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卞启兰.农村中学教师流失现状及其激励机制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73-174.
〔2〕王贤.博弈论视角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09,(2):22-24.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72-90.
〔5〕赵平.新微观经济学——基于投入-产出比效率最大化的微观经济学基础重构/高校社科文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63-66.(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