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尔勒与你重逢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mqspth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问英雄的出处,也不管
  英雄去了何方
  我只管煮酒
  煮一壶叫做绰尔河的酒
  红豆无言,终生守着胡尔勒
  黑夜守候成黎明
  稻花香里抽出唐诗宋词
  读给绰尔河岸边那几株达子香
  夕阳在一排排红色的屋顶上沉醉
  樟子松的每一枚松針上都顶着星辰
  我便和你,在敖包
  就着一壶酒,一遍又一遍
  数着满坡的牛羊
其他文献
我寻找过国土最低处  不是海平面,不是盆地  是低矮的灌木,緊紧抓住泥土  在盐碱、荒芜的土地上  总有叫苦菜花、碱蓬、红荆条的植物  它们活着,低于地里的庄稼  我也看到过高一些的  附着在石头上,有着山的高度  依靠溪水和潮湿的空气  活着,它们叫苔藓  还有寸草不生的地方  比如沙漠,亲人让那里长出防护林  那些盐碱地,正在  长出庄稼,那些低矮的灌木  在长高,它们比沃土里的庄稼  更知道
期刊
雪不是雪,雪落在下张村,就等于:  盐,撒在了刘鑫照的伤口上  下张村农户五千亩大棚  是刘鑫照最大的伤口,他常常担心  那脆弱的幼苗会被降温反咬一口  必须阻止冻雪和降温,正如制止  贫穷。雪一次次被清理,就像  他与脱贫攻坚,兑换着不同的人生  雪霁之前,五千亩大棚,无雪  雪霁之后,每一次看望幼苗  他都听见春天的拔节声搬 家  他把锅碗瓢盆、床,一把铜号  还有风寒,从山窝子搬上  豪放派
期刊
这是一个和乡村有关的称呼  一旦以种子的姿势落地 我们就努力生长  在夏季放肆的蚊虫里 我们工作着  在冬季漫天的飞雪里 我们忙碌着  只因老百姓自然亲切地喊你第一书记  我就没敢懈怠过  我害怕愧对村里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  不愿看着他们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  我们和百姓一起努力耕耘着脱贫致富的希望  这是一个和实干有关的称呼  当田野里流淌着丰收的味道 通畅的水泥路上  乡亲们一趟趟满载着欢声笑语
期刊
新 农 村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空氣更新鲜了  还魂的事情愈来愈多  鸟鸣让一棵棵树有了飞翔的语言  鱼儿游在诗句中  搅得池塘绮梦摇荡  故乡还在庄稼地里,门前的老槐树下  在母亲深陷的皱纹、花白的发丝  和一天比一天爽朗的笑声里  阳光偏爱有灵魂的角落  总是把它照得那么有光彩村 光  幸福是细腻的,微小的  比如阳光亲吻的一粒尘埃  有紧张而兴奋的颤栗  流动的云朵,贴近天空,轻柔地耳语
期刊
1  过丰宁县南关独立营往东  有九曲十八盘的山路蜿蜒  有一弯溪水顺着山谷流淌  有风景秀丽的磐龙山  山上有芍药,不输牡丹  如果你来,一定会惊艳  一定会俯下身子,与芍药一起  看一看平顶山美丽的景色  听一听黑土地的心跳  在这片世外桃源中流连2  轻轻触碰花瓣  我听到了它们的呼吸  感受到了此时此刻的美好  万物都在蓬勃生长  芍药的气场更加浩荡  在平顶山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山上  所
期刊
1  我以豆爆的方式,挤进这世界  一个叫徐固寨的村庄  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动荡之后的童年像春天的复苏  大地渐渐泛绿  贫瘠的岁月依然记忆犹新  一把野菜珍如米粮  一盏油燈划过夜空  两扇柴门吱吱扭扭  风箱鼓起的炊烟从泥缝四散开来2  1984,伴随小妹的出生  村外的土地上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棉花  犹如移动的云朵,咿咿呀呀的歌声  从此嘹亮,从此我们告别了粗粮  从此麦浪一年高过一年 
期刊
1  恰好是秋天。花草干净  石头干净,连风沙都是干净的2  故乡到江南的距离,约等于  到朔州的距离  如果说,到过南方的人  不到北方走一走就是遗憾  命中注定,我与这塞上之地  早已结下不解之缘3  平鲁没有江南的湖泊  没有险峻的名山。但  有着我与平鲁诗意的知遇  有着与之相关的感怀,有着  与安家岭煤矿、生态园、大梁水库、  博物馆、南山公园、乌龙山、双万亩苗圃  雁门关换流站等一次亲
期刊
周一,早起的晨晖忙于赶赴例会  村委会院坝里的五星红旗  从我们眼睛里冉冉升起  新一周的任务在日程表里更新了记录  周二,驱车前往簸箕石村  把土豆當亲人又缺少劳力的王三奎  正焦急等待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顺道摘几枝黄角兰,沁一下我的扶贫手册  周三,从扶贫记录册中抽出一些光环  在县委扶贫扩大会议上,我要讲述  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斜风细雨中的苦乐与救助  周四,和村支书徐铁柱走访贫困户  赵大贵
期刊
这是展开在西新河畔的彩页  是一帧永久的沸腾  这是岳庄的十万亩妖娆  是梦想的盛大绽放  油葵花一下把我扯进梦境  她金黄的形象是一种吸引  在六月下旬  我趋之若鹜 甘心奉陪  我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她一定听见  在风中齐齐对我点头  穿着裙装的岳庄少女们  也是娇艳的油葵花  在初夏的清晨  迎向兆阳翩然舞蹈  建于1955 年的西新桥上  “为人民服务”几个红字  在时光的打磨中  依然清
期刊
凝视着碗里这金黄色的飘香的小米粥  新庄村民那一张张淳朴的面孔  又浮现在眼前  驻村三年,我做了没多少  只做了一个文人能做和应该做的  全村人对我的评价却很高  组织部对我下乡工作进行验收的时候  总结会上夸个不停  测评表上打的全是“√”号  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深受感动  村民们的知足感使我羞愧万分  离开新庄后,我  這个不称职第一书记  享受着“永久村民”的礼遇  村委会每年送来一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