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母(外一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w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母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影片《哼哈二将》的摄制过程中。
  没能赶上葬礼。我是晚了一个星期才回到老家的。
  按仪式焚香供奉后,我想趁尚未下葬前,见见老母的遗骨。
  打开佛龛上的骨灰盒,看到了老母的遗骨。
  突然冒出一股强烈的不愿与老母离别的感情。我咯吱咯吱地咬啮遗骨。
  在一旁的阿妹们叫起来:“不能这样,快点住手!”
  阿妹们以为我的头脑失常了吧。不,不是的。那是难以解释的冲动。当时,无论如何不能与老母分别的强烈欲望左右着我。
  我在少年时期,身体孱弱。一有病,老母就待在我身旁,久久不离。她用湿毛巾搭在我发烧的额上。夜里屡屡替我换置毛巾,还不停地摩挲我的脊背。
  长大以后,身在家乡的老母总为我的健康烦神。“别干这样辛苦的工作啦,早点儿回老家来吧”。
  老母屡次来信告诫。
  我并没有向老母说过赴天寒地冻的雪山以及南极的事。但我演的电影,老母是必看不可的。与其说她是在看影片里的情节,倒不如说她是在看我有没有险情。一旦感到不妙,就寄来长信,要我辞去这种工作。
  “腿上生冻疮了吧。别到寒冷地方去拍片啦。向公司求情试试”。
  我收到过老母的这种来信。她说,看到我登场的电影海报,发现我生了冻疮。
  拍摄海报上那张照片的时候,我的周围有很多人:化妆师、服装师、摄影师……为了掩盖冻疮,我贴上与肤色一样的护疮膏。谁也没注意到冻疮的存在。然而,老母只看海报,就发现了真情。
  读完老母的来信,我不由感到老母手上的暖意。她常用这手搭在我的额上,测试有没有发烧。我当时感到的,就是这手上的暖意。
  有一次,我突然很想念老母,就回老家看望她。一见面,竟斗起嘴来。老母总是把我当小孩看待,唠唠叨叨,不放过一切细小琐事。我实在不耐烦,回嘴了。
  其实,我本该说一句:“谢谢!”自那以后,一相见,经常斗嘴。
  现在,用那种口气对我说话的人已不复存在。
  人生会有铭心的喜悦存在。与爱慕的人不期而遇,即使化为白骨也不愿与之分别的喜悦。
  人生也会有深切的悲痛存在。总有那么一天,注定与热爱无比的人分别的悲痛。然而,老母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母亲的心


  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井出太是我的忘年交之一。那次他带我游览了东信州,那天晚上,他跟我讲起了他那因白血病而突然病逝的母亲———和美女士。
  井出太刚上小学的时候,和美给孩子们买了两只小猪仔。在寒冷的冬季,小井出和两个妹妹的工作就是每天早晚两次将沉重的剩饭桶搬到猪窝。无论多么寒冷、多么辛苦,如果他们没给小猪喂食,妈妈就不让他们吃饭。凛冽的寒风中,兄妹3人搬着沉重的剩饭桶,妹妹哭着说:“妈妈为什么要让我们干这种事啊?”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来的时候,买猪的人来了,领走了已经长得圆滚滚的小猪。
  井出说,听着小猪呜呜的叫声逐渐远去,他们流下了眼泪。
  几天后,妈妈给3个孩子每人一本存折,卖猪的钱被平均分成3份,存入每个孩子的账户。秋天的时候,妈妈又买了小猪仔,次年春天的時候,胖乎乎的小猪又被卖出去。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差不多10年。和美通过让孩子养猪这件事,使他们懂得了千言万语也道不尽的珍贵道理。母亲的严格和温柔尽在其中。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小时候,父亲只身前往矿山工作,剩下母亲一个人在家拉扯着4个孩子。我从小体弱多病,8岁时染上了肺病,差点儿变成了肺结核。为我,母亲操了一倍的心。
  妈妈一部不落的看了我演的所有电影,却从未说过赞扬的话。“看你在雪地里翻滚,真是让我心疼。”信里,她总是会写这样的话。
  她看到我手拿大刀、背上刺青的武侠片海报时说,“这孩子,脚上又生冻疮了。”世界上只有母亲一个人注意到了我脚后跟上贴的那块小小的肉色创口贴。
  我有了些积蓄后,曾送给哥哥一块手表。回家后,母亲问起价钱,我说:“150万日元左右吧。”母亲不高兴地嘟囔了一句:“你出息了啊。”
  我和女友分手以后,每一年,母亲都会寄来附有简历的相亲对象的照片。她说:“回家时连个迎接你的人都没有,也太可怜了。”
  “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我可是一直都很受欢迎的哦!”我一这么说,就会听见她说:“傻瓜。”
  牙刷的毛一点一点脱落了,母亲还是会一直用,直到最后只剩下手柄。
  孩子们没有关电灯,母亲总是说“好浪费”。然后关了它。
  “要忍。”这是母亲常常唠叨的一句话,它支撑着我穿越南极、北极、灼热的沙漠以及酷寒的山间。杂乱的娱乐圈里,我从未走过歪门邪道,只是因为不想让母亲伤心。
  选自《南极的企鹅》
其他文献
什么是人文?人文的特色是“当下自化”,“化”这个字最重要,它代表什么?代表把我们当下的困境及烦恼都化解。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得其乐。能做到这一步就是人文教育的成功。那么,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一、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首先,一个人要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何在。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兴趣。我们先谈与日常生活比较有关系的。譬如喝酒,很多人都有机会喝酒,这
秋天赏枫的季节,我好几次在京都。几个星期,一个月,好像忘了时间。好像春天才刚来过,同样的山,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寺院,同样的水声,同样的废弃铁道,同樣的水波上的浮沫,同样的一座一座走过的桥,桥栏上的青苔,回首看去,那桥栏,不是刚才还铺满落花吗?然而只是一回头,落花杳无踪迹,已经是满山的红叶了。水渠清流里也都是重重叠叠的红枫落叶,随波光云影逝去。每一次回头都踟蹰犹疑,害怕一回头,一切繁华都已逝去。一个
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有几个不待见之人。或因立场不对,身份不配,或因三观不同,不相为谋,但多数时候,嫌其俗,俗不可耐、俗不可医的俗。俗者,《荀子·儒效》谓之:“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谓之不学问;义而无立,勤则无成,谓之无正义。最是“以富利为隆”,当下体会为深。林语堂当年说社会十大俗:腰有十文必振衣作响;每与人言必谈贵戚;遇美人必急索登床;见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
谁把打铁声摁在了文明喧嚣深处?此时的雨覆盖了这个山村的各个部位,那个叫铁匠铺的地方,蛛网上粘着许多小虫子,我能想象出当年铺子里的热闹,所有的人都是顶着雨声到来的。铁匠铺永远都是一个动词,动在雨声的浸淫之下。它的持续时间是那么久。红钢从烈火中钳制到铁砧上,锤起锤落,叮当磅礴,小锤点击,大锤紧跟。铁匠对于铁是一场浩劫般的惊扰。铁匠铺的热闹为什么总是在雨天里?当然,更多的热闹是在冬天。真正的冬天开始了,
曾记得今年早些时候,北京画院展出“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油画展”,吸引了不少艺术爱好者前往观看。有意思的是,画作中很多还不到一尺大小。常逛画展的人,很容易察觉到国内这两年展场上的大画越来越多,尺寸在2米以上的比比皆是。“画家小幅油画”之所以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颠覆“画面撑大”的做法,不啻回归了艺术爱好者们的审美习惯,也自是还原了国画创作和油画创作的本来面目和本源意义。“画幅撑大”是有原因
“裁缝”这个词,在我看来,是带着声色的。从嘴里读出来的时候,眼前便活脱脱一个匠人的形象。一副花镜儿,一把皮尺,半截儿粉笔,又一把锋利的剪刀,变戏法儿似的将手里的布匹裁剪成了衣裳。一个“裁”字,一个“缝”字,一开一合,是一门让人羡慕了几辈子的手艺。我对裁缝的全部记忆,源于儿时,也停驻在了儿时。那个时候的乡村,纯粹得就像一首诗,什么都是干净的,简单的,质朴的。那也是一个物质生活不算丰富的年代。隔三差五
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家读《西游记》,正想着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其实是一个人的四个侧面,门就被咚咚敲响。咚,咚,门还在敲,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是哐的一下,用脚踢了。我有些愤怒,一把将门拉开,门口站着的却是刘书祯。他说:哎呀,我还以为你不在家哩!我说:是你呀,几时进城的?他说:我已经在城市生活啦!他的嘴里永远没有正经话。“书祯,你个嘴儿匠!”“你不要叫我书祯,我现在改名高兴了,你得叫我刘高兴!”这就
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云南那儿,那么巨大的湖,竟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些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这儿,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而致使,自然也是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淡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炊烟。原
我到一个城市去讲课,一个企业老板到机场来接我。路上他给我讲了个故事,是他亲身的经历。有一天他想开车出去办事,可是发现车牌子被拆走了。小偷留了一个纸条夹在车窗上,上面写着:“先生,对不起。我把你的车牌子藏起来了,你要是借我一百块钱,我就会告诉你到哪里取回车牌。如果你不想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请把钱放到XX地方。给你个忠告,按照我说的做,绝对值。”一百块钱是一个很微妙的数目,显然小偷的开价是经过深思熟虑
我认识这样一个长辈,长得德高望重,和年轻人聊天的时候更是高深莫测到令人发毛。前辈总是点一根烟把面目隐在烟雾中,眼睛斜着半开半闭。可想而知,坐在对面的人是多么的惶恐啊。小年轻們前倾着身体哇啦哇啦说个不停,简直要掏尽平生所学。若是讨好成功,这长辈就会沉吟良久,过了好半天才给出终极褒奖———“我觉得你不像个80后。”这是从他那里能得到的最高评价,妙就妙在这个句子是个半开放的命题,所有人都能自行意淫出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