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本文从问题情境的涵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论述了高中化学情境的创设。从化学教学的导入时、化学教学的讲课当中、化学教学的结束时三个层次来创设化学情境。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语:“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未知的事物、思维动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把“苦学”变为“乐学”、“好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己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引起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决非简单的反映和识记某些事实、概念和原理,而是经过师生、生生和学生与媒体的交互作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最终是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化学教学的导入时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作用。但导入的核心功能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题学习的起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既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联系,又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的学习材料,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也是课堂导入应发挥的最重要的功能。
(1)激趣引疑法。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相信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用简单的小实验,可以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复习转化法。教师针对具体新知识,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教师设计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与过渡,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并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类比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先复习氧化钠的性质:颜色、状态,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
2.化学教学的讲课当中
(1)矛盾揭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己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
(2)以“误”引“悟”法。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时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由“错误”产生“顿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偏差中反省,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分析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
(3)课堂讨论法。讨论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获得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而获得对该事物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例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讨论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3.化学教学的结束时
(1)比较辨析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将类似的、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辨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
(2)诱思探究法。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又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针对本节知识的加深或下一节要讲的知识,创设一些单凭己有知识不能圆满解决、为圆满解决问题需要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实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信息,学到新知识。学生在参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探究科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2,2.
[2]张丽洁.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10.
[关键词] 化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语:“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的第一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合适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未知的事物、思维动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把“苦学”变为“乐学”、“好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造成己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引起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决非简单的反映和识记某些事实、概念和原理,而是经过师生、生生和学生与媒体的交互作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最终是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在化学教学中努力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化学教学的导入时
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将学生带入良好学习状态的作用。但导入的核心功能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在学生进入新课题学习的起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既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联系,又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的学习材料,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也是课堂导入应发挥的最重要的功能。
(1)激趣引疑法。疑是学习的开始,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相信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立即转入积极思维状态。具体来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用简单的小实验,可以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释的现象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所讲的知识作好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复习转化法。教师针对具体新知识,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根据“结合点”教师设计出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情境的问题或问题组,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与过渡,完成知识的顺利迁移,并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类比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先复习氧化钠的性质:颜色、状态,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
2.化学教学的讲课当中
(1)矛盾揭示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己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者是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设计看似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来解决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以大大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辨证性。
(2)以“误”引“悟”法。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时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由“错误”产生“顿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一些与学生认知结构不和谐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偏差中反省,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分析错误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
(3)课堂讨论法。讨论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思维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获得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认识,进而获得对该事物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例如,学习氯气的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却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讨论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3.化学教学的结束时
(1)比较辨析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智力的一条主要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将类似的、易混淆的问题设计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或问题组,使学生在捉摸不透、无所适从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辨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
(2)诱思探究法。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和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又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是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针对本节知识的加深或下一节要讲的知识,创设一些单凭己有知识不能圆满解决、为圆满解决问题需要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探究才能实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新信息,学到新知识。学生在参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探究科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昌旭,汪秉彝.浅析数学情境的创设.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2,2.
[2]张丽洁.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10.